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4
  • Item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楊深坑; 楊銀興; 周蓮清; 黃淑玲; 黃嘉莉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實施訪談為方法,針對各國的教師在職進修政策與制度進行深度了解:;並以問卷調查、文件分析等研究法,剖析臺灣教師在職進修政策與制度之良莠,經過各國的比較研究與台灣政策的分析,以建構適合臺灣的教師進修制度。經研究結果獲得下列結論:1.教師生涯發展理論、新教師專業主義論點、制度系統理論以及知識管理系統,提供建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理論基礎。2.從世界主要國家教師進修制度的比較研究中發現有以下共同趨勢:教師進修制度法制化、設置常設在職進修機構、發展自發性的進修活動、進修內容結合理論與實務、進修與專業生涯發展密切配合、進修制度與專業發展或教師職級制度結合、發展學校本位進修內容。3.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具有下列缺失:專責機構未建立、相關單位未整合、進修法歸未周延、進修課程未能符合教師需求、進修評鑑與獎勵制度未建立等,亟需建立一較完整之教師在職進修系統。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並建構適合臺灣的教師進修制度,作為改進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參考:1.強化「師資培育審議委員會」的職權與功能,統籌師資養成、學習與進修政策之擬訂、進修單位之考評以及經費預算之編擬等任務。2.強化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組織、結構與功能,並與附近大學與成人教育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推動教師進修事宜。3.修訂進修獎懲辦法並暢通進修管道,建立定期換證制度與教師學習檔案。4.建立專責單位審慎評估中小學教師進修需求。5.審慎規劃進修內容與進度。6.建立諮詢與認可系統,促進多元進修活動。7.建立進修考評制度,以確保進修的品質。
  • Item
    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12-??) 楊深坑
    本文旨在透過後設歷史分析,探討教育改革研究中不同方法論模式之理論基礎及其歷史演變。主要探討的方法論模式有教育借用的邏輯、教育改革的社會文化分析、教育改革中教育發展法則之分析、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論及考古學與系譜學分析。最後,指出未來教育改革研究必須善用新科技,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認知方式與心理習性之細緻差異深入探討,才能使改革研究成果,落實於促進全人類福祉之公平正義教育體制的建立。
  • Item
    教育學門國際期刊評比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6-??) 楊深坑; 鄭勝耀; 馬信行; 黃慕萱; 謝伸裕; 楊正誠
    本研究旨在透過同儕審查與書目計量兩種學術期刊的評比方法,針對教育學門的國際期刊進行評比與分級,做為臺灣教育學術界進行學術評審之用。首先,使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國內學者對於教育學門國際期刊的評比;其次,使用書目計量分析方法,分析國內、外教育期刊引用情形,國外部分以ISI的JCR影響係數為主,國內部分則分析近5年教育學門優良期刊的外文參考文獻引用情形;最後,合併國內學者評價、影響係數及國內教育TSSCI期刊引用次數等3項指標,經由群集分析將教育學門的國際期刊分為4級。本研究除將教育學門國際期刊分為4級之外,亦提出以下6項建議:國際期刊評比宜採取多元學術評鑑方法、教育學門國際期刊應進行後續的追縱評鑑、發展非SSCI國際期刊的評鑑方法、提升國內學者對於非SSCI國際期刊的熟悉度、未來國際期刊評比研究可區分次領域進行深入評比、國內教育學門學術期刊應建立引用資料庫。
  • Item
    全球化衝擊下的教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楊深坑
    本文旨在透過歷史研究和後設理論分析探討全球化衝擊下,教育研究性質、對象與方法論之變遷。本文先從歷史發展觀點,探討啟蒙運動以來,教育研究方法論上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之升降與起伏,歸結到當代網路科技影響下教育研究雖邁向同質性的普遍主義,但並未完全泯滅地域的差異性。其次,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來分析全球化的意義與性質,並以J. W. Meyer與F. O. Ramirez的新制度理論和R. Robertson的全球場域模式,說明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關係;根據全球化意義和性質分析所得,進一步探討教育研究分析單位、研究方法和理論模式的變遷。最後,指出未來教育研究應運用新科技的發展,對於不同文化認知方式進行整合性的研究,促進不同文化深層的自我瞭解,進而瞭解他人,俾能透過合宜的教育,共建人類互信互賴、和諧幸福之全球化社會。
  • Item
    T. W. Adorno的審美政治學及其美育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楊深坑; 楊忠斌
    本文旨在以理論分析法探究Adorno的審美政治學,評析其對於藝術與社會、群眾、政治權力之間複雜關係的論述,並據以闡釋在美育理論與實踐上的蘊義。首先探討Adorno否定辯證法的主張,指出其中心理念「非同一性」實為Adorno審美政治學的方法論基礎。次就Adorno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為現代主義藝術的辯護、對藝術介入論的批判,以及對藝術的政治實踐性之主張等四個面向,深入評析其審美政治學的主要內涵,並以此闡述一種批判取向的美育理論與實踐。結論指出,在美育的理論與實施上,應加強美育、文化與政治意識型態之間關係的研究,評析文化工業、各類新興媒體及藝術文化中具有的社會政治性,培育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自主性人格。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八點建議,以作為未來美育理論發展及實踐改善之參考。
  • Item
    教育哲學研究歷史發展之國際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9-??) 楊深坑; Seng-Keng Yang
    本研究旨在運用N. Luhmann 社會系統理論為方法論的概念工具,以比較分析英、美、德、法和澳洲五個國家教育哲學研究制度化的歷史過程,藉以彰顯教育哲學研究的共同特色及各國教育哲學發展之個殊文化特質。英國教育哲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651 年Wotton 的《教育哲學探究》,其奠定了英國教育分析哲學之基礎,後經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觀念論籠罩,及至1970 ~ 1980 年代則由分析哲學主導教育哲學發展。美國二十世紀初,觀念論的教育哲學和本土的Dewey實用主義互相激盪,到1970 年代的分析哲學鼎盛。法國思想傳統素具人文主義與普遍主義特色,衍而為理性主義哲學傳統。德國虔敬派神學及神祕主義孕育了以「陶冶」為核心概念的教育哲學,後經Kant 與Hegel 及其學派樹立了具世界性影響力的觀念論哲學傳統。澳洲教育哲學由對英、美之依賴,走向試圖建立本土特色之教育哲學。1990 年代以降,各國教育哲學大多呈現了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等各種哲學思想互相爭衡、百花齊放的景象。
  • Item
    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楊深坑
    本文旨在透過方法論之探討,分析世界主要國家為因應新世紀政、經、社會、文化及科技之挑戰,所做之教育改革,並為我國建立永續教育改革機制試擬建議。有關教育改革之研究,從過去移植外國改革策略、建立教育發展法則到1990年代後現代主義盛極一時,強調局部真理與商品邏輯主導社會文化發展。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也主要以市場機制來進行教育標準課程與教學、評量、學校機制與終身全民教育等重大改革,惟國家仍以法治化方式訂定教育市場規則,以維社會公平與正義。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也受世界潮流衝擊,以「鬆綁」為主要教改目標。為促進進一步教育改革,應再加強五項措施:釐定結合國際化和本土化教育總體目標、全面革新學校體制與組織結構、建立永續發展教育改革回饋機制以及強化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的結合。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
    (2013/06-2014/05) 楊深坑; 陳昭珍; 許添明; 周愚文
    現代教育學已經開展建置百餘年了,對於這段不算短的時間以來教育學門的 摸索與試誤,已至不能不加以系統性反思的關鍵時刻。就此歷史事實言,本圖書 購置計畫團隊深刻體悟本領域之重要意義,此一購置計畫之選書主軸與方向亦能 對臺灣、大陸,甚至整個華語世界相關研究領域所需的書籍有前瞻性的預備。 本圖書購置計畫對教育學門採以較廣義之定義作為選取書籍之標準,以教育 學門發展史一手史料的著作為主,再輔以相關之現有研究成果。在有限經費下, 購置對象涵蓋影響我國教育學發展最關鍵的國家,既包括德語以及英文文獻,又 兼顧一手資料之文獻以及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在內容方面,既蒐羅學院內的理論 與學派之發展與互動,又重視其於學院之外各場域不同教育層次之平台的互動與 競逐之關係史。一方面為我國教育學門內各個次學科領域之發展史所需文獻作準 備,另一方面也為與中國大陸地區之學術競爭提供關鍵資源,進而持續與提高我 國教育學界在華語地區的影響力。
  • Item
    德國師資培育改革中國家角色與市場機制運作關係之研究
    (2006-07-31) 楊深坑; 謝斐敦
    本研究旨在探究德國師資培育改革中國家掌控與市場機制之間互動的關係,並分析 德國最新有關師資培育的改革政策,並從中分析二者的角力。期從德國師培中國家掌控 與市場機制的調整經驗中,擬具可行建議,使未來師資培育政策能兼籌並顧市場需求、 專業標準與國家整體施政政策。以供我國研擬未來國家介入師資培育程度之參酌。 本研究預計以理論分析法、歷史研究法、文件檔案分析與實地訪談的方式。首先, 以理論分析法探討國家理論以及新自由主義衝擊下的國家與市場互動關係模式,作為分 析架構。其次,以歷史研究法與文件檔案分析,理解德國國家在師資培育中扮演的角色, 分析近幾年師資培育市場的改變,以獲得初步的理解,繼而研擬訪大綱。隨後親自赴德 訪問政府層級的機構(德國各邦部長常設會議)、專家學者與教師組織,以探究德國師 資培育中國家與市場之關係問題與調整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探討國家、市場與專業互動之理論模式。 (2) 追溯德國國家涉入師資培育的歷史發展。 (3) 分析德國教師師資市場的改變。 (4) 探究德國最近師資培育之改革方案。 (5) 深度瞭解德國近年師資培育改革方案中國家政策、專業要求與教師供需市場之間 的關係。 (6) 歸納研究結論,擬具建議作為我國師資培育改革之參考。
  • Item
    德國中小學教師角色與專業實踐之研究
    (2005-07-31) 楊深坑; 謝斐敦
    本研究旨在探究德國教師角色的變遷與專業實踐的發展,並分析德國政府層 級師資培育與教師工作條件之改革政策,以及各邦政府的配套措施。期望藉研究 德國教師角色與專業實踐的調整經驗,以供我國研擬提升教師專業實踐的方案的 參酌。 本研究預計以歷史研究法、文件檔案分析與赴德親自訪談進行研究。首先, 以歷史研究法與文件檔案分析,理解德國教師在教室、學校與社會之間所扮演的 角色,以獲得初步的理解,繼而研擬訪大綱。隨後親自赴德訪問政府層級的機構 (德國各邦部長常設會議)、專家學者、教師組織與中小學校師,以探究德國實 際教育場景的教師專業實踐之問題與解決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追溯德國教師形象的歷史變遷。 (2) 分析影響德國教師專業化之政經、文化等相關因素。 (3) 從法令規章探究德國教師之專業角色。 (4) 剖析德國教師之專業實踐。 (5) 評析德國教師角色定位與專業實踐之關係。 (6) 歸納研究結論,供我國教師專業實踐改革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