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9-??) 王俊斌; ehun-Ping Wang面對當前倫理困境與道德教育問題,傳統道德哲學總不免會獨斷地認定「善」只能有一種普世定義,而激進後現代卻是不給「善」的觀點任何討論的餘地,兩者顯然同樣忽略有關「善自身」的超越性特質,以及人之所以能覺察「善」的心理哲學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將分析兩種「善」的觀點及其道德教學方法之具體主張。就前者而言,英國著名文學家暨哲學家Murdoch無疑是柏拉圖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善」由於擁有諸如「完美」的「超越性」特質,故具備「至高性J '也唯有藉由「美學觀照」方法才能掌握「完美善」之特質。就後者而言, Nussbaum做為一個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她則是藉由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道德運氣問題來論證「善」的「脆弱性」特質,故應強化「敘事想像」能力以體現「具同情心之公民素養」。就倫理觀比較而言,若將「善的至高性」視為一種堅定的道德情操,這當然是一種擇善固執的態度,而將對「善的脆弱性」看成「透過實踐來追求幸福人生」之倫理行動,這個行動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具有促進社會正義之積極性。本文認為,兩種「善」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應為一種互補或共存之關係'這種整全的倫理觀點應可對當代倫理問題提供更妥適的實踐基礎。Item 「合理化」概念的困境與教育研究者價值涉入的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王俊斌本文的目的在於指出教育研究中主、客觀二元對立的脈絡,分析其對於研究本身之知識論∕方法論所造成的困境為核心。為了凸顯此一問題,本研究首先藉由韋伯對於「合理性」概念的反省進行分析。如果我們依據「理性」做為研究的架構,我們會發現韋伯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劃分上,留下一個十分重的問題:即強調客觀的工具理性與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價值理性,二者之間是否是為一個可以絕對二元劃分的命題?筆者在本研究中將此一問題稱為「韋伯命題」。實際上,就「韋伯命題」的後續發展而言,我們發現它呈現出繼承(現代)或揚棄(後現代)的不同態度。就繼承的角度而言:哈伯瑪斯係以「溝通理性」為基礎,企圖經由「理性典範的轉換」來解決「韋伯命題」;另一方面,傅科則揚棄了「韋伯命題」,採取「後現代」的立場而與哈伯瑪斯大相逕庭—「後現代」直接宣稱「主體的死亡」,亦即通過對絕對客觀理性的否定,代之以「遊戲」或「諷諭」的手法消解了知識與理理性的客觀性或嚴肅性。就本研究的立場而言,不論是所提出的「責任倫理」,或是哈伯瑪斯所提出「溝通理性」的諸般預設,他們企圖透過個人理性覺醒,減少研究者主觀價值的涉入,進而建立研究的客觀性基礎;背後多少隱含了權力的作用。雖然或哈伯瑪斯與傅科之間存在著論述的歧異與矛盾,但筆者期待透過不同觀點的對照,提供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主觀價值涉入或教育研究客觀性的反省角度。Item 論M. Nussbaum r 能力取向」的正義觀與教育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王俊斌; Chun-Ping Wang本文依據M. Nussbaum r 能力取向」正義觀之分析,說明她對J. Rawls <正義論》的例外狀況所提出的批評與補充,並且據此擴展教育發展的可能視野。基於上述目的,本文首先討論Nussbaum在《正義的疆界》一書中的論述旨趣及其對〈正義論》的深究與理論擴充;其次,藉由「能力取向」理論解釋殘障、國籍與物種等三種正義的例外狀況,並且據此陳顯一種能真正企圖提供每個人皆能公平行使各種能力之公義社會。最後,本文則是以「能力取向」為基礎,試圖從三個面向開展促進教育發展之另類正義視野,分別為:r 弱勢者的福祉及其教育需求」、「以『能力取向』補充國際教育成效比較的GNP 分析模式」以及「滿足「能力』需求的合理限制與生態公民素養教育」等。Item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6-??) 王俊斌; ehun-Ping Wang本文之目的係在Sen <什麼樣的平等? >一文的基礎上,藉由效益論、正義論與能力取向理論等相關文獻之分析,深入探究「效益平等」、「總體效用平等」、fRawls的基本善平等J .以及「基本能力平等」等四種不同觀點之內涵及其侷限性。相較於能力取向理論在福利經濟學與倫理學領域已累積的大量文獻,能力取向理論之教育應用研究卻仍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最後嘗試提出「平等」的多元思維取向,期待能夠為未來教育公平議題研究提供更妥適的倫理學基礎。Item 從「現象學反思」到「意識型態批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王俊斌本文係以方法論的反省為著眼,就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反思」(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與Kral-Otto Apel所主張的「意識型態批判」(ideological critics)做為對比的焦點。基於方法對立性的凸顯,本文企圖一方面試著聚焦於「現象學反思」與「意識型態批判」在知識論與方法學上比較;另一方面則為期待透過這樣的對照,進而探索其在教育研究方法論反思上所孕含的意義。Item 論全球化的道德處境與論辯倫理學的先驗回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9-??) 王俊斌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焦點一方面企圖呈現出經濟、政治、文化之「全球化∕反全球化」現象,並討論不同學者因應全球化之倫理議題的解決方案;另外一方面則是藉由Karl-Otto Apel論辯倫理學觀點,就其回應全球正義與共同責任問題之理論藍圖進行道德論證的方法論分析。基於上述的問題背景與探究焦點,本研究期待能達成如下的目的:(1)探討全球化現象與其後續造成的道德議題;(2)分析不同實踐哲學立場的轉折,藉以說明先驗語用學之普遍倫理奠基的必要性及其方法論內涵;(3)面對全球化所衍生的道德議題,深究Apel先驗奠基所能提供的實踐價值及其理論的內在限制等。Item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6-??) 王俊斌; ehun-Ping Wang本文之目的係在Sen <什麼樣的平等? >一文的基礎上,藉由效益論、正義論與能力取向理論等相關文獻之分析,深入探究「效益平等」、「總體效用平等」、fRawls的基本善平等J .以及「基本能力平等」等四種不同觀點之內涵及其侷限性。相較於能力取向理論在福利經濟學與倫理學領域已累積的大量文獻,能力取向理論之教育應用研究卻仍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最後嘗試提出「平等」的多元思維取向,期待能夠為未來教育公平議題研究提供更妥適的倫理學基礎。Item 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9-??) 王俊斌; ehun-Ping Wang面對當前倫理困境與道德教育問題,傳統道德哲學總不免會獨斷地認定「善」只能有一種普世定義,而激進後現代卻是不給「善」的觀點任何討論的餘地,兩者顯然同樣忽略有關「善自身」的超越性特質,以及人之所以能覺察「善」的心理哲學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將分析兩種「善」的觀點及其道德教學方法之具體主張。就前者而言,英國著名文學家暨哲學家Murdoch無疑是柏拉圖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善」由於擁有諸如「完美」的「超越性」特質,故具備「至高性J '也唯有藉由「美學觀照」方法才能掌握「完美善」之特質。就後者而言, Nussbaum做為一個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她則是藉由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道德運氣問題來論證「善」的「脆弱性」特質,故應強化「敘事想像」能力以體現「具同情心之公民素養」。就倫理觀比較而言,若將「善的至高性」視為一種堅定的道德情操,這當然是一種擇善固執的態度,而將對「善的脆弱性」看成「透過實踐來追求幸福人生」之倫理行動,這個行動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具有促進社會正義之積極性。本文認為,兩種「善」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應為一種互補或共存之關係'這種整全的倫理觀點應可對當代倫理問題提供更妥適的實踐基礎。Item 「合理化」概念的困境與教育研究者價值涉入的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王俊斌本文的目的在於指出教育研究中主、客觀二元對立的脈絡,分析其對於研究本身之知識論∕方法論所造成的困境為核心。為了凸顯此一問題,本研究首先藉由韋伯對於「合理性」概念的反省進行分析。如果我們依據「理性」做為研究的架構,我們會發現韋伯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劃分上,留下一個十分重的問題:即強調客觀的工具理性與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價值理性,二者之間是否是為一個可以絕對二元劃分的命題?筆者在本研究中將此一問題稱為「韋伯命題」。實際上,就「韋伯命題」的後續發展而言,我們發現它呈現出繼承(現代)或揚棄(後現代)的不同態度。就繼承的角度而言:哈伯瑪斯係以「溝通理性」為基礎,企圖經由「理性典範的轉換」來解決「韋伯命題」;另一方面,傅科則揚棄了「韋伯命題」,採取「後現代」的立場而與哈伯瑪斯大相逕庭—「後現代」直接宣稱「主體的死亡」,亦即通過對絕對客觀理性的否定,代之以「遊戲」或「諷諭」的手法消解了知識與理理性的客觀性或嚴肅性。就本研究的立場而言,不論是所提出的「責任倫理」,或是哈伯瑪斯所提出「溝通理性」的諸般預設,他們企圖透過個人理性覺醒,減少研究者主觀價值的涉入,進而建立研究的客觀性基礎;背後多少隱含了權力的作用。雖然或哈伯瑪斯與傅科之間存在著論述的歧異與矛盾,但筆者期待透過不同觀點的對照,提供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主觀價值涉入或教育研究客觀性的反省角度。Item 論M. Nussbaum r 能力取向」的正義觀與教育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王俊斌; Chun-Ping Wang本文依據M. Nussbaum r 能力取向」正義觀之分析,說明她對J. Rawls <正義論》的例外狀況所提出的批評與補充,並且據此擴展教育發展的可能視野。基於上述目的,本文首先討論Nussbaum在《正義的疆界》一書中的論述旨趣及其對〈正義論》的深究與理論擴充;其次,藉由「能力取向」理論解釋殘障、國籍與物種等三種正義的例外狀況,並且據此陳顯一種能真正企圖提供每個人皆能公平行使各種能力之公義社會。最後,本文則是以「能力取向」為基礎,試圖從三個面向開展促進教育發展之另類正義視野,分別為:r 弱勢者的福祉及其教育需求」、「以『能力取向』補充國際教育成效比較的GNP 分析模式」以及「滿足「能力』需求的合理限制與生態公民素養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