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探討--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1999-06-01) 王國川目前我國家庭擁有機車數的比例有逐年提高,青少年因而有機車可以騎的情形非 常普遍。為了外出方便、迅速,他們都可能會騎車,但卻因年齡的限制而成為了無照騎車。 然而無照騎車隨時都極可能會發生嚴重、致命的交通事故傷害,所以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 為不但在問題時效上具有迫切性,而且在傷害防制上也有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即嘗試應用 計劃行為理論來瞭解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與途徑。研究方法上即採取兩個時段之 前瞻性追蹤研究法,以臺灣地區八十五學年度全體高職生為研究母群,使用兩個階段分層集 隨機抽樣法,抽出預計學生人數 1﹐964 人,再根據此理論發展效、信度均良好的各成份 量表,並選擇共變結構分析為統計方法。結果發現不論是從統計考驗或實質評估,此理論能 有效地預測青少年無照騎車之行為意向與行為,而其中行為控制信念對於行為意向的影響力 為最大,態度次之,至於主觀規範則不具有任何的影響力。再者,行為意向對於行為的影響 力比行為控制信念為大。然而,由於無照騎車行為並非完全可以由個人意志所控制,所以行 為控制信念就扮演起直接影響此行為的另一重要角色。Item 探討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999-06-01) 王國川立法雖然可以提高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的比率,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都已建立 了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而大部分只是為了避免被取締或罰款而已,所以探討青少年搭機 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將有助於促使他們真正的從內心開始做起,主動暨正確地戴起安全 帽。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就在於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此行為意向之影響因素,以提供未 來教育、交通與警政單位,以及學校、家庭與社區在建立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行為上之參 考與依據。結果發現此理論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地預測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 並且其申以態度的影響力為最大,其次為行為控制信念,最後才是主觀規範。同時,也發現 在關係比較密切的正面態度中,以減少生命之損失為最重要的結果信念,而在關係比較密切 的促進行為控制信念中,則以聽到朋友發生車禍為最顯眼的安全性之控制信念。至於主觀規 範的影響方式與前兩者有所不同,對此行為意向具有負面的效果,其中以父母與家人為最直 接的規範信念對象。Item 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危險行為意向之決定性信念(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1999-06-01) 王國川校方與警察的嚴格取締雖然可以減少青少年無照騎車, 但是瞭解他們無照騎車行為背後的真正影響因素,才是導正此危險行為最根本的方法。由於目前青少年無照騎車相當普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相當有限,而且解夬此問題又是十分迫切,所以本研究使用兩個時段之前瞻性追蹤研究法,選擇計劃行為理論為問題思考架構,並採取兩個階段分層群集隨機抽樣法從 85 學年度全省高職中生抽出預定的樣本數,期能找出影響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意向與行為的主要因素,並區別他們無照騎車危險行為意向之決定性信念,進而提供學校發展青少年安全騎車行為教育計畫之參考。信、效度俱佳的問卷資料經共變結構分析後,發現行為意向是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最直接暨最主要的決定因素,然而由於此行為並非完全由個人意志所掌控,所以行為控制信念是另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且後者也是他們無照騎車危險行為意向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而態度與主觀規範則否。再者,根據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發現表少年無照騎車危險行為意向之高分組在阻礙型控制信念上比低分組來得弱,而在促進型控制信念上則比低分組來得強。然而效果分析指出促進型控制信念,尤其時機性,比阻礙型控制信念對於他們無照騎車危險行為意向的影響來得大。Item 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行為之預測--理性行動理論之應用與延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研究期刊編輯委員會, 1999-06-01) 王國川減少青少年在搭機車時因發生交通事故而造成頭部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他們搭機車戴安全帽的比率。雖然立法可以立竿見影,但是從青少年長期行為改變與持續的觀點,瞭解他們搭機車戴安全帽之影響因素與途徑則是這項工作之重點所在。本研究係採用兩個階段之前瞻性研究法,以理性行動理論與延伸之模式為此問題之思考架構。結果發現延伸之模式比理性行動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意向與行為的預測都來得適切,而行為控制信念是影響行為意向之最主要變項,其它依序為自我效能,態度與主觀規範,至於行為的立即決定因子則是行為意向,其它依序是行為控制信念、自我效能。若再多考慮過去行為,則它不僅可以影響行為意向,而且是此行為的唯一決定因子。Item 應用修改後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 1999-05-01) 王國川機車具有便利、快捷與機動等多項功能,在青少年族群中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然 而由於年齡的限制,所以無照騎車就很容易發生,尤其在大眾運輸系統較差、警察取締較鬆的地區。同時,無照騎車又比其他交通違規行為更具危險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嚴重、致命的交通事故傷害。因此,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就成為防止他們機車事故傷害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由於目前國內、外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仍待累積,所以本研究即以修改後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架構,應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此模式對於青少年無照騎車具有良好的預測力,並且自我效能、安全價值、有效性與障礙性認知是行為動機與行為預期之重要影響變項,而行為動機、行為預期、自我效能與安全價值則是行為之重要影響變項。同時,此模式各主要變項之重要信念均能有效的區分青少年有沒有無照騎車行為,這可作為未來發展青少年安全騎車行為之教育計畫的重要內容。再者,此模式對行為的預測不會因性別、年級、年齡不同而有所差別,然而過去行為則可影響此模式對行為的預測,所以此模式更適合於預測未曾有過無照騎車者他們未來的行為。Item 青少年直接穿越馬路行為之決定因素探討(中華民國道路協會, 1999-04-01) 王國川行人交通事故是僅次於汽、機車交通事故,為青少年最主要的交通事故傷害之一,而大部分都是由於行人違規穿越馬路所致。在目前國內行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下,只有先行減少青少年直接穿越馬路行為,才有可能迅速降低行人交通事故傷害。因此,為了充分掌握青少年直接穿越馬路行為之決定因素,本研究即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來進行問題探討。在兩個時段之前瞻性追蹤研究設計下,使用多個階段分層群集隨機抽樣法抽出預定的研究對象,並選擇共變結構分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同時信賴區間為主要的統計分析方法,結果發現不論是從模式適配、統計考驗或預測誤差等觀點,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青少年直接穿越馬路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相當適切的,而且對於他們直接穿越馬路行為意向與行為也具有頗高的預測能力。對於行為意向,行為控制信念的影響力比態度為大,而主觀規範則不具有任何的影響力;對於行為,行為意向的影響力比行為控制信念為大。再者,由於此理論三個主要成份分別與結果信念暨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暨依從動機,以及控制信念暨發路頻率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將來青少年行人安全教育計畫的主要內容就可以取材於他們直接穿越馬路行為意向之決定性信念,尤其是促進型的控制信念。Item 青少年事故傷害自我效能量表的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與多組不變量統計考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04-01) 王國川為了更能掌握青少年事故傷害自我效能表的理論基礎與其特質,評估並探討此量 表之高階潛在因素結構是建立此量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本研究以臺灣地區八十四 學年度、公私立國、中高、中高職日間部學生為究母,群以「青少年事故傷害自我效能量表 」為評估探討目標,以 EQA 統計軟體為效度評估與探討的主要分析工具。 結果有三項主要 的發現:第。一經整體暨個別之殘差分析、整體模式之適配與其取代指,標以及估計參數之 統計考驗等結果,指出假設此量表為二階因素分析測量模式是相當恰當的;第二、經交互確 認效度分析結果,顯示此量表之二階潛在因素結構,對於學校別、性別、年級、用手習慣, 以及過去傷害經驗這些社人口變項,大玫上具有因素個數、因素負荷量、因素��異數,以及 測量誤差變異數等不變量的特性。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與行為(中華民國衛生教育學會, 1997-11-01) 王國川增加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的比率是減少他們搭機車時發生頭部傷害最有效的方 法。雖然立法可以使此比率立即提高,但是從行為改變的長遠觀點來看最佳的策略應該是從 影響他們搭機車戴安全帽的社會心理因素著手。因此,從青少年社會心理因素來探討他們搭 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與行為的影響因素,就成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本研究是根據修改後之健康信念模式,採用兩個時段之前瞻性研究法,以臺灣地區八十五學 年度全體高中學生為研究母群, 以多階段分層群集隨機抽樣法抽出預計的人數為 1,597 人 ,並於第一時段接受信、效度俱佳的七個重要成份量表之施測,隨後於第二時段再測量行動 線索與實際行為表現,最後選擇階層式複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以探討此行為之影響因 素與其途徑。 結果發現在修改後之健康信念模式中自我效能、過去戴安全帽的行為、安全價值與障礙性認 知這四個變項是直接影響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的主要因子。再者,在不考慮過 去行為的影響下,行為意向、自我效能與自己曾發生過機車事故這三個變項是預測青少年搭 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的重要因素。然而,當同時考慮過去行為時,過去行為這變項就取代了 所有重要變項之影響力,成為未來行為唯一的預測因子。Item 臺灣地區青少年非致命性事故傷害之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7-06-01) 王國川事故傷害是我國青少年最主要的死亡與罹病原因,同時也是造成他們學校上課缺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許多年來青少年事故傷害問題一直受到各方的忽視,所以我們期望藉著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喚起社會、學校與家庭重新正視此問題,並由此建立起我國青少年事故傷害的基本資料,以及提供未來青少年事故傷害防治工作的參考。本研究以八十三學年度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母群,採多階段分層群集隨機抽樣法,從1,115所學校中抽出具有代表性樣本數2,317人,並以「青少年事故傷害記錄表」來蒐集他們過去三個月中發生過的非致命性事故傷害,最後在完成資料譯碼、鍵進、核對與除錯後,選擇次數分配、皮爾遜卡方考驗與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以回答本研究所提出的待答問題。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非致命性事故傷害的季發生率為56.37%,男性比女性為高,國中比高中、高職為高,近視比沒有近視為高,曾發生過傷害的比未曾發生過的為高,而且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擦傷、扭傷、撞傷、切割傷、跌傷是最常見的五種傷害,發生傷害部位以四肢為主,大部分是發生在學校時,最常發生的地點是學校操場、教室、校園、樓梯與走廊,而造成事故傷害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其次是他人不小心,再其次則是運動。Item 青少年與其父母在關切問題上的差異比較(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1996-06-01) 王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