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王如哲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 F. Drucker)曾明確指出知識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且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的角色上,經歷了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與生產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兩個階段,目前正進入第三個階段,並且日趨仰賴新知識的發展與應用。另一位管理學者梭羅(Lester C. Thurow)亦宣稱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知識已經取代了先前經濟體系中土地與能源的地位。第五項修練作者聖吉(Peter Senge)亦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織能夠較其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當知識愈發顯示其重要性時,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存在著一種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學校是傳遞知識的主要場所,但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似乎總是落後於社會,如何促使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革新,將是決定這種差距是否擴大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旨在探討知識管理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之啟示。Item 行政與組織:重建專業自主與權責相稱的教育行政體系(心理出版社, 2003-01-01) 王如哲; 秦夢群; 劉秀嫚; 鄭新輝Item 重建專業自主與權責相稱的教育行政體系(2003-09-01) 王如哲; 秦夢群; 劉秀嫚; 鄭新輝Item 教育公平議題與特定政策之整合研究(2012-01-01) 王如哲; 魯先華Item 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2009-12-31) 王如哲; 陳伯璋; 魯先華「教育公平之政策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教育公平之理論及指標,探討教育公平之議題,及分析政府之教育公平政策。研究屬三年期之整合性之研究(三年期計畫),研究內容約可區分成二個研究取向,依二個階段進行:一、理論及指標建構取向(98.7-99.12)。二、議題與特定政策取向(100.1-101.6)。希冀經研究後,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有關單位,作為教育公平政策之擬定與修正之參據。 本研究(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為第一研究階段的重點之一,進行時間為期一年半(98.7-99.12),其作用在發揮引導及統整的功能,用以指引後續研究之進行。研究內容包含教育公平理論及國外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計畫中擬以半年為期(98.07~98.12),先進行公平理論與指標之上位整合性探究,擬定各級各類指標及共同架構,之後再接續對研究內容深入探析。Item 我國教育公平指標之建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1-11-01) 王如哲; 魯先華; 劉秀曦; 林怡君; 郭姿蘭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公平的意涵及其相關理論,研覽國際教育公平指標實證研究以瞭解有關現況,希冀建構一套適於我國之教育公平指標體系,以供檢視政府實施教育公平政策成效之參考。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為主要研究方法,並以自編之「教育公平指標模糊德懷術問卷」為研究工具,由16位教育及教育指標專家評估各指標之重要性與可行性,運用Fuzzy Delphi 1.0版套裝軟體計算各指標之三角模糊數與反模糊化,再依研究目的設定門檻值為0.60,最後將低於門檻值之項目予以剔除。研究結果發現,問卷分析後保留的指標有95項,分別為:一、背景—社會結構層面三項;二、背景—法律制度層面七項;三、背景—個別差異層面六項;四、背景—補償措施層面九項;五、輸入—社會結構層面12項;六、輸入—法律制度層面四項;七、輸入—個別差異層面15項;八、輸入—補償措施層面八項;九、輸入—適性發展層面三項;十、過程—社會結構層面二項;十一、過程—法律制度層面二項;十二、過程—個別差異層面三項;十三、過程—補償措施層面10項;十四、過程—適性發展層面四項;十五、結果—個別差異層面一項;十六、結果—適性發展層面六項。最後,本研究歸納出三項結論,包括:一、教育公平需兼具理念及實質上的意涵;二、擬定教育公平理論架構模式做為我國教育公平指標建構之參照;三、依據教育公平理論架構模式建構出我國95項教育公平指標。同時,也提出四項建議是:一、「教育公平理論架構模式」可供政府檢視施政成效之參考;二、可參考教育公平指標項目以反思和精進教育公平政策;三、宜及早建立教育公平指標之整合性資料庫;四、可將教育公平指標用於相關利害關係人自我反省教育公平實踐之檢討。Item 概念圖在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上之應用(2011-07-31) 王如哲本研究擬以三年為期探究概念圖在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上之應用。美國有各州學校領導聯合會標準之建立,英國也有國家學校與兒童服務領導學院的成立,使得校長專業發展邁向專業化制度的方向,我國在校長專業發展上雖然尚未建立全國性制度,但在大學也開始有校長中心之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亦與地方縣市合作,開授有關的校長儲訓及進修專業發展課程。 在1980年代,Novak & Gowin (1984) 指出概念圖應用在精進教學和有意義學習之潛在可能性。從此之後出現相當多運用概念圖為教學工具的研究,在校長專業發展研究上國外也出現應用研究實例,諸如「使用概念圖評估初等學校校長之訓練」(Mclay & Brown, 2003);「學校領導之學習: 使用概念圖探究來自於日常經驗之學習」(Pegg, 2007);「原因圖和學校領導者之隱性知識」(Wassink, Sleeegers, Imants, 2003);在2007年出版之「概念圖運用於領導之教學上」報告書等,但國內尚未有此類應用研究實例,因此,本研究之本質為將概念圖應用於校長專業發展之應用性研究。 具體而言,本研究計畫之目的包括:(1) 探討概念圖有關研究,以瞭解概念圖在學校領導上之應用及其相關研究情況;(2) 探討概念圖核心概念,以瞭解如何將之應用於校長專業發展之「課程實施」與「成效評量」;(3)規劃與設計校長專業發展課程方案;(4) 應用概念圖評估校長專業發展課程方案之成效,對參與的國小與國中校長學員,分別測量其專業發展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 為了達成本計畫之研究目的,預定運用文件分析、比較研究、訪談法、行動研究及實驗法。本研究第一年透過文件分析之研究資料,整理出國外概念圖應用於校長專業發展之有關課程方案,然後進一步運用跨越國家層次的比較研究,以及應用訪談法以深入探究英國實例,獲致有關之研究發現,以為第二年規畫與設計我國校長專業發展課程方案之參考,第二年主要採行動研究;第三年則運用實驗法以執行並評估校長專業發展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Item 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2011-03-31) 王如哲Item 單一整合型計畫-K-12 教師低碳意識及其增能研究( I )(2012-03-31) 王如哲; 黃月純; 林陳涌; 吳宿椒研究背景:在全世界正處於能源危機之中,能源價格快速上揚,全球暖化持續惡化,以及全世界有數十億人口生活於無法取得能源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危機的關鍵可能在於低廉和乾淨能源的快速發展和分配使用,以及低碳生活的實踐。然而任何的能源計畫或模式的立法與實施,如果無社會大眾的意識可能是無效的,環境與能源教育的目的在提供人們正確的知識與能力,以增能大眾對環境議題與相關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瞭解,教育則是此過程的一項關鍵,教師角色更顯得重要。只有當教師意識到能源危機並能贊同與實踐低碳生活,才能將必須的知識與價值適當地融入其教學過程中,俾利於提供學生應用低碳生活的知識與技能,以處理每日生活相關的議題。 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目的包括:1. 探討「低碳意識」概念與內涵,以發展教師「低碳意識」調查問卷;2. 探討教師增能模式,以利設計「教師增能課程」;3. 規劃與設計K-12教師增能課程;4. 應用概念圖方法發展「教師增能課程實施成效評量」工具;5. 評估K-12教師增能課程實施成效。 研究方法: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運用之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法、行動研究和實驗法、訪談法及概念圖方法。 預期成效:本研究結果預期可作為政府研擬提昇K-12教師低碳意識和素養有關政策之參考,對訂定增進K-12教師低碳核心素養及其專業發展,將具有相當程度之貢獻。 對研究和實務之啟示:本研究發現將可展現出所規劃和實施之K-12教師增能課程,對增進教師能源相關教學知能的教師專業發展上之未來可能實務應用價值,以及本研究創造之有關學術洞見亦有助於未來能源教育之研究發展。Item 單一整合型計畫-K-12 教師低碳意識及其增能研究( II )(2013-03-31) 王如哲; 吳宿椒; 黃月純; 林陳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