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證據為本的教育發展實務促進教與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12-??) 李冠穎; 符碧真; Guan-Ying Li, Bih-Jen FwuBoyer於1990年發表了〈學術的再思考〉一文,迄今邁入第30年,該文帶動了高等教育教與學的研究(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簡稱SoTL)之興起。為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鼓勵教師從事SoTL。本文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分析該校教師2020年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探究教師在撰寫計畫時遇到的困難。本文也訪談了教師與教育發展(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專業人員,探討教育發展實務該如何協助教師解決困難。結果顯示,SoTL跨領域的特性使得教師在計畫撰寫階段即面臨了界定研究問題、選擇教育文獻、規劃教學設計與確立評量規準等困難。為因應上述困難,教育發展專業人員需具備研究能力,從事「教育發展的研究」(Scholarship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oED),此一證據為本的新興研究領域,有助於確立教育發展實務應聚焦的重點,同時策略性地與大學願景結合,以提升教育發展實務的效能並促進SoTL之發展。Item 大學學習成果總檢驗:合頂石—總結性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符碧真; Bih-Jen Fwu第二輪大學系所評鑑及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的國際認證都強調學習成果導向,然如何檢驗學習成果,各系所莫不苦思解決之道。「總結性課程」被視為檢驗學習成果最典型的方式。本文旨在探討:一、總結性課程是學習成果總檢驗的好方法嗎?二、總結性課程要發揮功效,需有哪些配套措施?結果指出,總結性課程的初衷在幫助學生達到統整、收尾、反思、銜接的功能,而學生最後產出的學習成果展現系所的教學成效,順勢檢驗核心能力達成程度,故同時被視為大學學習總檢驗真實可靠、有效果、高效率的方法。其次,學生學術準備度是總結性課程成敗的關鍵,系所宜系統性規劃課程,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學術基礎後,總結性課程才能發揮功效。對於總結性課程這個新概念,希望拋磚引玉,引發更多討論,以於實踐時更臻完善。Item 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符碧真近年來民間教改團體倡議「廣設高中、大學」的呼聲不斷,政府面對社會大眾的要求,一方面增設高中、大學,另一方面增加現有高中、大學的容量,以為因應。但是教育擴張能否促進入學機會的均等,是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學者關心的課題。過去研究多是隨著教育擴張,探討不同年代各社經背景學生受教育機會的情形。但學者MARTIN TROW 指出教育擴張分成菁英期、大眾期及普及期,且各個時期有截然不同特徵。因此不同教育擴張的階段對入學機會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於是本文從教育擴張是否是世界趨勢、教育擴張的階段、理論基礎、解釋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均等關係的理論、教育擴張能否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實徵研究等加以探討,最後據以提出後續實徵研究方向,以供有興趣研究者參考。Item Leadership Preparation in Taiwan and the U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6-??) 符碧真; 王秀槐隨著社會大眾對學校績效表現的要求日益提高,學校校長的責任日漸加重,各國教育學者力圖找出最適合培育校長的模式,以期培育出能發揮領導效能的校長。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與我國中學校長培育模式有何不同,並進一步探究社會文化脈絡如何衍生出兩種不同的培育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兩國校長在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資料,以及訓練過程、選拔過程上均有明顯不同。此可能源自於美國中學校長培育較傾向採取「專業模式」,而我國校長培育較傾向採取「經驗模式」所致。「專業模式」係指接受大學提供之專業訓練課程並通過專業認證之培育模式,「經驗模式」係指在中小學校現場經長期經驗累積、職級逐步升遷之培育模式。美國採取「專業模式」可能與西方社會強調「事」與重「理論」的文化脈絡有關,而我國採取「經驗模式」則可能與華人社會強調「人」與重「實務」的文化脈絡有關。Item 從美國教育券之實施論我國教育券政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符碧真我國政府近年來努力致力於縮短公、私立學校間的差距,教育部研議對私立高中職及大專學生每人每學年發給新台幣一萬元的教育券,由於所需經費每年高達九十六億元新台幣,計畫一提出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台北市教育局自八十七年八月起發給五歲以上兒童每名每年一萬元幼兒教育券的作法,亦引起各界不同的看法。美國實施的教育券主要是藉著市場競爭的壓力,督促學校改進教育品質,增進教育機會均等,並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實施期間教育券的爭議不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論述教育券的源起、發展、理論基礎、實施情形、正反意見、中美教育券的不同及對我國的啟示,或可供我國教育決策者參考。Item 大學學習成果總檢驗:合頂石—總結性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符碧真; Bih-Jen Fwu第二輪大學系所評鑑及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的國際認證都強調學習成果導向,然如何檢驗學習成果,各系所莫不苦思解決之道。「總結性課程」被視為檢驗學習成果最典型的方式。本文旨在探討:一、總結性課程是學習成果總檢驗的好方法嗎?二、總結性課程要發揮功效,需有哪些配套措施?結果指出,總結性課程的初衷在幫助學生達到統整、收尾、反思、銜接的功能,而學生最後產出的學習成果展現系所的教學成效,順勢檢驗核心能力達成程度,故同時被視為大學學習總檢驗真實可靠、有效果、高效率的方法。其次,學生學術準備度是總結性課程成敗的關鍵,系所宜系統性規劃課程,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學術基礎後,總結性課程才能發揮功效。對於總結性課程這個新概念,希望拋磚引玉,引發更多討論,以於實踐時更臻完善。Item 芬蘭師資培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9-??) 黃源河; 符碧真; Yuan-Her Robin Hwang; Bih-Jen Fwu自2000 年起,芬蘭學生在國際PISA 閱讀、數學與科學的競賽中,一連三屆穩佔鰲頭。芬蘭學生傑出的表現吸引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教育家前往考察,學者指出,芬蘭教育成功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特別強調教師居功厥偉,尤其是奠基於由下到上草根性專業主義的以「研究為基礎」的師資培育更是關鍵。本文旨在探討芬蘭學生傑出表現背後的芬蘭師資培育,首先闡述研究為基礎師資培育的立論基礎與課程教學實踐,繼而探究其與草根性教師專業主義的關係,最後由理論及實務論述提出可供我國借鏡之處。Item 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符碧真近年來民間教改團體倡議「廣設高中、大學」的呼聲不斷,政府面對社會大眾的要求,一方面增設高中、大學,另一方面增加現有高中、大學的容量,以為因應。但是教育擴張能否促進入學機會的均等,是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學者關心的課題。過去研究多是隨著教育擴張,探討不同年代各社經背景學生受教育機會的情形。但學者MARTIN TROW 指出教育擴張分成菁英期、大眾期及普及期,且各個時期有截然不同特徵。因此不同教育擴張的階段對入學機會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於是本文從教育擴張是否是世界趨勢、教育擴張的階段、理論基礎、解釋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均等關係的理論、教育擴張能否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實徵研究等加以探討,最後據以提出後續實徵研究方向,以供有興趣研究者參考。Item Leadership Preparation in Taiwan and the U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6-??) 符碧真; 王秀槐隨著社會大眾對學校績效表現的要求日益提高,學校校長的責任日漸加重,各國教育學者力圖找出最適合培育校長的模式,以期培育出能發揮領導效能的校長。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與我國中學校長培育模式有何不同,並進一步探究社會文化脈絡如何衍生出兩種不同的培育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兩國校長在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資料,以及訓練過程、選拔過程上均有明顯不同。此可能源自於美國中學校長培育較傾向採取「專業模式」,而我國校長培育較傾向採取「經驗模式」所致。「專業模式」係指接受大學提供之專業訓練課程並通過專業認證之培育模式,「經驗模式」係指在中小學校現場經長期經驗累積、職級逐步升遷之培育模式。美國採取「專業模式」可能與西方社會強調「事」與重「理論」的文化脈絡有關,而我國採取「經驗模式」則可能與華人社會強調「人」與重「實務」的文化脈絡有關。Item 從美國教育券之實施論我國教育券政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符碧真我國政府近年來努力致力於縮短公、私立學校間的差距,教育部研議對私立高中職及大專學生每人每學年發給新台幣一萬元的教育券,由於所需經費每年高達九十六億元新台幣,計畫一提出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台北市教育局自八十七年八月起發給五歲以上兒童每名每年一萬元幼兒教育券的作法,亦引起各界不同的看法。美國實施的教育券主要是藉著市場競爭的壓力,督促學校改進教育品質,增進教育機會均等,並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實施期間教育券的爭議不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論述教育券的源起、發展、理論基礎、實施情形、正反意見、中美教育券的不同及對我國的啟示,或可供我國教育決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