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民中學節能減碳學校課程研發與推廣(2013-03-31) 鄧毓浩; 葉國樑; 張永達; 黃璧祈; 曾治乾Item 年輕族群性傳染病之信念、防治行為與校園多元性別性傳染病防治教育模式研究(2014/1/1-2014/12/31) 葉國樑; 曾治乾; 蘭淑貞; 林本釗近年來,臺灣年輕族群對性行為之態度越來越開放,且相關統計資料也顯示愛滋病毒感染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顯示愛滋病與其他性傳染病防治的教育工作有必要在學校場域更為落實推行。 本計畫預計從民國103年1月開始進行,至民國103年12月結束,調查我國國中、高中(職)及大學等各年齡族群學生之性傳染病相關知識與預防行為模式現況,進行性傳染病相關知識與預防行為模式之相關分析調查,以及修改100年度與101年度前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委託民間團體,進行青少年性傳染病防治預防教育師資培訓計畫所培訓之國中、高中職種子教師的愛滋病防治預防教育教案的課程內容,並發展高中、國中校園內多元性別性傳染病防治教育模式,同時進行教學與效果評估。對於大學校園的相關教學內容,提出具體建議。Item 九二一震災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工作團(2000/1-2000/6) 晏涵文; 陳獻桐; 吳庶深; 胡益進; 黃淑貞; 葉國樑; 鄭惠美; 蘇富美921震災震倒的不只是建築物與山林坡地,以及造成生命與財物的損失而已。這一系列的地震災難, 我們早知即將發生,卻又遠遠超過所能預期的格局,幾乎震撼了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向度與層面。它更 挑戰了公共衛生等多種專業對災變的應對策略與行動能力,同時引發我們對如何落實建設基層化、專 業本土化的省思。 我們希望與草屯鎮民眾一齊走過社區重建的過程,共同學習如何度過災變的傷痕,記錄並思考創傷的 因由與意義,尋找出適當的方法與途徑,動員民眾一起來營造一個具有未來觀及總體性發展的健康社區。 而本計畫之實施方法為:1.對社區社會資源、環境與需求的總體評估;2.成立社區服務團隊;3.促進災區 資源整合與社區發展;4.發展災後重建社區暨學校教育的系統化課程與活動;5.評估與改進社區、學校中 的災變防護組織與功能。並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師生共同投入參與,希望能達到草屯鎮社區 民眾身心重建,以及社區永續發展。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2007/1-2007/12)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Item 道路交通噪音預測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音響學會, 1990-06-01) 黃乾全; 葉國樑; 董貞吟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各型道路、建築物型式、及車輛種類、數量與交通噪音位 準之關係,探討並建立都市道路交通噪音預測模式,作為道路交通噪音防制的參考。研究對 象為臺北市主要道路沿線的測定站。利用 Rion, NA-20, Rion, SV-73 測得噪音之 Leq、Lx ,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複迴歸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1. 本研究之測量時段所測得臺北市道路交通工具數量, 以小型車(包括轎車)最多( 50.71% ),其次機車( 45.03% )、中型車( 7.02% )、大型車( 2.95% )。 2. 道路噪音平均值 L �煄BL �t, Leq 各為 78.87、 73.01、 75.82dBA。 以 Leq 平均值 75.82dBA 與環保署所草擬的「環境噪音品質標準」路邊地區第三類標準值 75dBA 比較,發 現超越限定值,如果以最大值則嚴重噪音污染。 3. 一般而言,道路愈寬交通流量愈大,尤其 6 線快車道 2 線慢車道之交通流量。 機車數 量於快 6 慢 2 道路數量最多,而其他類型道路之機車數差距不大。 4. 以施氏模式( Shih, 1980 )使用於本研究,雖然達顯著水準,但解釋力只有 14% ( L �煄^、16% ( L �t)、11% ( Leq ),可能未符合施氏模式的使用條件。 5. 用狄拉尼( Delany, 1972 )模式及蓋諾威( Galloway, 1969 )模式, 則解釋力很低 ,尤其是使用蓋諾威模式,只有 10% ( L �煄^、12% ( L �t)、8% ( Leq )。 6. 使用曾國雄( Tzeng, 1981 )模式之第 6 個預測模式, 則解釋力提高為 17% ( L �� )、19% ( L �t)、13% ( Leq ),但尚嫌不高,可能是八年來車輛增加太多,變因增加 的緣故。 7. 參考施氏、曾氏、狄拉尼、蓋諾威等模式,並利用經驗法則,選出三個變項,作為預測 L�煄BL�t、Leq 值,解釋力各為 18%、20%、15%。模式如下: (1)□L��=55.46-0.001Q+1.892 log (Q□(1+P□))+5.965 log(Q□(1+P□)) R��=0.18 (2)□=50.12-0.001Q+1.614 log(Q□(1+P□))+5.899 log(Q□(1+P□)) R��=0.20 (3)□□=55.98-0.001Q+1.765 log(Q□(1+P□))+5.039 log(Q□(1+P□) R��=0.15 本模式只適用於本研究測定之道路與其時段(非上下班時間) 本研究建議禁止車輛隨意變換車道、淘汰舊車以使流通順暢,在建立類似模式時,應考慮內 車道與外車道車輛數分別計算、交通號誌之間隔、交通順暢與否等因素。Item 環境噪音偵測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衛生教育研究所, 1989-03-01) 黃乾全; 葉國樑; 董貞吟Item 臺北市近郊都市噪音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衛生教育研究所, 1988-03-01) 黃乾全; 葉國樑; 董貞吟Item 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科書(上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1997-01-01) 李執中; 姜逸群; 陳政友; 葉國樑Item 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科書(下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1998-01-01) 姜逸群; 陳政友; 葉國樑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12-31)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