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譚光鼎霸權為統治權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國家為達成其統治的目的,在壓迫性力量之外,也進行意識型態的灌輸。在各種意識型態國家機器之中,學校的功能最為明顯。國家可以規劃課程教學,使統治意識型態獲得合法化並得以複製。因此,學校課程教學便成為一種政治社會化工具。歷來我國政府大都運用語文及社會學科進行政治社會化,近年來由於本土化意識興起,「認識台灣」成為新興的政治社會化課程。本文即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探討國家霸權和政治社會化的關係。經由本文之分析,「認識台灣」具有三種霸權性格:作為政治社會化工具、為霸權意識型態之產物、建構新霸權文化。本文並在結論中提出四項建議,供未來改進「認識台灣」課程與教學之參考。Item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9-??) 張如慧; 譚光鼎; Ju-Hui Chang , Guang-Ding Tan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符合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系,是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此理念亦納入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中。本研究以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蘭嶼高級中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希望由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理論觀點出發,瞭解在地師生及居民的經驗和想法,重新解讀該校在完全中學原訂目標上的實施現況,及其面臨的挑戰。研究時間為2007 年8 月至2008年7 月,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師生和社區人士的訪談為主,並輔以部分時間的田野觀察o 研究結果發現,蘭嶼成立完全中學的成效包括:提供最弱勢學生的升學和學習機會;透過完全中學經費的溢注,提高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透過文化融入課程與相關活動,促進學校社區化等。然而因為社區和在地參與仍有限,所以官方的政策或經費運用,無法完全符合當地真正的需求,更遑論激發社區對教育的主體性和能動性。Item 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1-??) 譚光鼎本文之目的是在分析並評論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的主要論點。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心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結構主義等學派,強烈地批判現代教育的功能。其中主要包括社會再製、符應理論、文化再製、霸權再製等幾種理論。這些理論批判現代教育制度的問題如下:1.統治階層的文化霸權操控學校課程與教學;2.教育制度已失去相對相對自主性而成為宰制社會的工具;3.教育制度再製不平等的社會階級。然而,本文作者亦指出再製論的幾項缺點:1.學校乃是充滿對立、矛盾與衝突的機構,而非再製社會階層之柔順工具;2.再製論犯了決定論的錯誤,否定教育對於促進社會流動之正面的功能;3.如果社會階級結構是經由順從而獲得再製,則社會變遷將不可能發生;4.抗拒理論更適合於解釋低社經地位的階級再製。Item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9-??) 張如慧; 譚光鼎; Ju-Hui Chang , Guang-Ding Tan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符合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系,是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此理念亦納入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中。本研究以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蘭嶼高級中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希望由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理論觀點出發,瞭解在地師生及居民的經驗和想法,重新解讀該校在完全中學原訂目標上的實施現況,及其面臨的挑戰。研究時間為2007 年8 月至2008年7 月,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師生和社區人士的訪談為主,並輔以部分時間的田野觀察o 研究結果發現,蘭嶼成立完全中學的成效包括:提供最弱勢學生的升學和學習機會;透過完全中學經費的溢注,提高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透過文化融入課程與相關活動,促進學校社區化等。然而因為社區和在地參與仍有限,所以官方的政策或經費運用,無法完全符合當地真正的需求,更遑論激發社區對教育的主體性和能動性。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2011/06-2012/05) 卯靜儒; 譚光鼎; 陳昭珍; 劉美慧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範疇,可從兩條發展路線來看:一條是以英國文化研究(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為首,另一條是以美國的教育基礎理論發展為首(Educational Policy Studies,簡稱EPS)。前者是英國特定學術脈絡發展的「文化研究」,其本身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來講,是個新興的研究路徑(as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後者意義比較廣,它牽涉許多學術傳統與文化理論思潮,關心人類文化的不同層面。本圖書計畫子題「文化研究與教育」之規劃構想,主要是關心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因此,本圖書計畫的「文化研究」採後者比較廣的概念,同時並蓄英國文化研究取徑的精神,重視不同社會思潮與文化理論概念如何被機動性與有策略的應用,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回應情形。 在教育學領域,目前國內涉及文化研究與教育議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育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教學,及國際與比較教育等。其發展與英美兩國的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發展比較,仍有許多教育研究之關鍵議題有待開發,也因此本領域的圖書規劃與典藏有其必要性。 本計畫擬購的圖書特色與期望有四:一、補足美國EPS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的經典;二、蒐集與教育有直接關係的英國文化研究路徑之書籍;三,整理跨領域的文化研究相關基礎理論與關鍵新興教育研究議題;四,蒐集以東亞華文為主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影響的相關著作。 期盼此重點議題的典藏,可協助國內教育研究,洞察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讓台灣的教育學界接觸更具有前瞻性研究,並進而提供知識轉化與文化重構路徑,以因應不斷變動的教育處境。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文化研究與教育(2010/06-2011/05) 卯靜儒; 劉美慧; 陳昭珍; 譚光鼎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範疇,可從兩條發展路線來看:一條是以英國文化研究(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為首,另一條是以美國的教育基礎理論發展為首(Educational Policy Studies,簡稱EPS)。前者是英國特定學術脈絡發展的「文化研究」,其本身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來講,是個新興的研究路徑(as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後者意義比較廣,它牽涉許多學術傳統與文化理論思潮,關心人類文化的不同層面。本圖書計畫子題「文化研究與教育」之規劃構想,主要是關心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因此,本圖書計畫的「文化研究」採後者比較廣的概念,同時並蓄英國文化研究取徑的精神,重視不同社會思潮與文化理論概念如何被機動性與有策略的應用,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回應情形。 在教育學領域,目前國內涉及文化研究與教育議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育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教學,及國際與比較教育等。其發展與英美兩國的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發展比較,仍有許多教育研究之關鍵議題有待開發,也因此本領域的圖書規劃與典藏有其必要性。 本計畫擬購的圖書特色與期望有四:一、補足美國EPS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的經典;二、蒐集與教育有直接關係的英國文化研究路徑之書籍;三,整理跨領域的文化研究相關基礎理論與關鍵新興教育研究議題;四,蒐集以東亞華文為主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影響的相關著作。 期盼此重點議題的典藏,可協助國內教育研究,洞察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讓台灣的教育學界接觸更具有前瞻性研究,並進而提供知識轉化與文化重構路徑,以因應不斷變動的教育處境。Item 臺灣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政策之檢討(2007-11-01) 譚光鼎; 莊勝義; 魯先華; 康瀚文陳怡璇Item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實施成效探討(2008-04-01) 譚光鼎; 莊勝義; 魯先華; 康瀚文; 陳怡璇Item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政策之評鑑與改進(2007-01-01) 譚光鼎; 魯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