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01) 黃久美; 郭鐘隆; 鄭其嘉; 鄭雅娟; 林正昌
  • Item
    父母支持性的性溝通、溝通信念與親子性溝通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高中、職親屬為範例
    (臺北市 :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2012-04-01) 鄭其嘉; 晏涵文; 劉潔心; 張興榮
    過往親子性溝通的研究多半注重溝通的量,而忽略溝通的質,使研究結果無法告訴父母該如何溝通。 本研究旨在了解溝通因素對父母親子性溝通之影響,以做為學校或機構設計親職教育與輔導之參考。 研究樣本為159位台北市高中職父母。研究工具包括:性溝通主題、支持性的性溝通(Supportive Sex Communication)量表、家庭性溝通信念、性溝通態度、溝通過程與人口學變項等。支持性的性 溝通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顯示量表符合理論架構。統計分析控制性 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等人口學變項。研究發現,性溝通議題可依據其敏感程度分為三類:廣泛 性議題、狹義性議題與禁忌性議題,其中廣泛性議題溝通頻率最高,禁忌性議題率最低。複迴歸控 制社會人口變項後顯示,影響這三類議題的因素不同,其中支持性的性溝通分數愈高,則廣泛性議 題與狹義性議題溝通頻率亦愈高。母親以及對自己的溝通效果愈沒有期待的,廣泛性溝通頻率亦愈 高。對禁忌性議題而言,沒有一個變項具有預測力。另外,支持性性溝通分數高的父母對孩子較信 任、對溝通效果較沒有期待、溝通過程較願意開放自己、較尊重孩子想法,其性溝通滿意度亦愈高。 本研究對研究限制提出討論,並對親職教育如何協助父母跟孩子談「性」,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家長預防子女藥物濫用親職教育工作坊介入成效評價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6-12-01) 劉潔心; 鄭其嘉; 陳嘉玲; 林姿伶; 洪惠靖
    青少年藥物濫用是多因子交互相影響的結果,預防方法除了普遍透過學校教育外,也應重視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效果。本研究以「家長成長團體工作坊」進行預防藥物濫用親職教育,包括課程活動、藥物濫用防製手冊以及媒體的介入,評估家長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成效。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準實驗研究前後測設計,資料以自編結構式問卷收集。實驗組招募學生家長共33人,對照組學生家長49人。研究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藥物濫用知識」、「家庭連結」、「家庭溝通」、「教導子女拒絕技巧」、「督導子女行為」以及「預防子女藥物濫用自我效能」等變項,均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介入模組對增進父母預防青少年子女藥物濫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家庭之保護因子方面,有顯著成效。故建議(1)培養訓練師資推展課程(2)教材製成光碟或置於網站供下載推廣使用(3)建構學校與社區預防藥物濫用防制網路,以達到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目的。(4)積極宣導「藥物教育」理念,避免標籤化。
  •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黃久美; 郭鍾隆; 鄭其嘉; 鄭雅娟; 林正昌
    本研究分析某市民眾行為(成癮物質使用、健康促進行為、健康服務利用)與身體健康(身 體疼痛、慢性病數)、心理健康(憂鬱症狀、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係。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概念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配程度。結果顯示:健康促進行為與成癮物 質使用呈負相關。健康服務利用愈多之市民,其身體健康愈差;而健康促進行為愈差、健康服務利用愈多者,其心理健康愈差;成癮物質使用對身體及心理健康均無 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