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之研究
    (2006) 陳佳香; Chia-Hsiang Chen
    摘 要   本論文是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其目的在探討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之研究。本論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三項,分別是:一、分析探討水產研究人員的隱性知識在學術傳播的分享分式;二、探討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的現況;三、綜合研究結果,做為水產專門研究之圖書室提供服務的方向。 本論文採用文獻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的水產研究人員做個案研究,針對十六位研究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其後將資料予以歸納分析、編碼與詮釋,最後作結果呈現。 研究者分析由深度訪談蒐集而來的資料,以「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的溝通與學術傳播」、「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的現況」、「水產專門研究之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方向」、以及「綜合討論」等節呈現研究結果。 根基於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了十項結論,分別為:一、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的學術傳播方式是以直接的溝通為主;二、水產研究人員的隱性知識是一種屬於專業實踐的現場知識;三、水產研究人員非正式知識的提供者有同事,指導老師, 研究室的同儕,研究生,漁民和業者;四、大部份水產研究人員參與學術活動的意願都很高;五、目前水產試驗所隱性知識分享的現況與具體做法, 是從系統、團體和個人三方面來進行;六、水產研究人員對於專業知識的轉移因為層級的不同而有差異性的影響;七、水產試驗所缺乏有系統且正式的交流機制來外顯隱性知識;八、水產試驗所需營造學習型的環境以促進隱性知識的分享, 共歸納四項執行方向;九、水產試驗所圖書館是研究人員與書以及科技資訊的媒介;十、水產試驗所圖書館未來提供服務之方向,應朝向知識中心的角色。 最後,綜合研究所得,研究者對水產試驗所、國內科研機構、以及所屬圖書館的角色,提出進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知識管理、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分享
  • Item
    自無形學院擴散網絡探討海洋漁業科學家合作行為之研究
    (2017) 陳佳香; Chen, Chia-Hsiang
    本研究旨在自無形學院擴散網絡探討海洋漁業科學家合作行為之研究,分析的面向包含智識競爭、資訊使用環境、非正式學術傳播、社會關係以及合作管理等五個構面。 本研究取徑於質性研究,訪談對象為服務於水產試驗所、中央研究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以及國立海洋大學的海洋漁業科學家,共計有27人,訪談時間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平均訪談時間是一個小時,採用質性研究分析軟體MAXQDA 12輔助分析訪談結果,據以提出五項結論:(一)智識遷徙、學術通勤、學術搜尋以及挑戰解決問題的特性,說明智識競爭是形塑海洋漁業科學家無形學院的專業實踐行為;(二)出版發表是學術資訊使用的主要目的,影響資訊使用環境的變動;(三)海洋漁業具備做中學的學科特性,偏好面對面討論解決問題,非正式傳播是科學進展的基礎;(四)師承關係是延續學術社交圈的重要角色,社會關係是支撐學術合作的核心脈絡;(五)以口頭承諾分配貢獻度,在無形學院的社交網絡裡,信任非正式的合作管理文化。 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與辦國際研討會或邀請訪問學者以增進國際交流;(二)建構組織溝通網絡;(三)建立非正式學習環境促進社交網絡的擴散;(四)建置海洋漁業科學家專家知識庫。
  • Item
    An Emerging Research Topic: Digital Workplac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6-04-??) 陳佳香; Chia-Hsiang Chen
    數位職場(digital workplace)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對於此概念仍十分分歧,未來數位工作場所將結合數位科學進行資訊實踐的參與合作,融合虛實資訊創造、保存、修復、傳遞、交流和取用的素養,數位科技和實體空間緊密結合,形塑為跨越時間空間的摩登數位(digimodernism)的多重交流時代。在社會與技術進化的複雜過程中,將結合理論和實務研究以探析資訊經驗、勞動和動態活動的模式,包括機構發展新工具設施來延伸工作、組織動力改變(壓力、合作、生產力、年齡等),在變動的資訊環境進程中,未來的工作者都需要錘鍊新數位技能和資訊經驗。本文報導歐洲職場資訊網絡(European Network for Workplace Information,ENWI)2015 年會議中的三個主題:職場資訊實踐、數位科學的資訊挑戰和我在這裡工作:跨管道、混合空間,以及摩登數位的挑戰,介紹學術傳播模式,作為瞭解職場數位職場和數位圖書館永續經營的研究參考。
  • Item
    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7-03-01) 陳佳香; 陳昭珍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分析水產研究人員的隱性知識在學術傳播的分享方式,探討水產研究人員隱性知識分享的現況,並綜合研究發現,提供水產專門研究之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方向。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主要採取深度訪談法,輔以參與觀察和相關文獻資料來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於民國九十四年八月至十月間採取立意的配額取樣,針對十六位研究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其後將資料予以歸納分析、編碼與詮釋,最後作結果呈現。研究結果顯示,水產研究人員的隱性知識是屬於專業實踐的現場知識;分享的方法是直接的溝通方式;隱性知識轉移的重要性因為層級與認知不同而有差異。研究建議,成立隱性知識分享小組,並進一步提昇圖書館成為知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