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
    (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
    隨著體驗教育的發展,關於生活效能的相關文獻也越來越多,從國小、國中、大學生都有,但對於一些特殊族群,如邊緣青少年、原住民、身心障礙者較少,且根據研究,在動態課程時,學生能出現較正向的行為表現,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會製造壓力、興奮,進而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研究者為國中資源班教師,在教學現場中發現學習障礙生除了在學業方面面臨困難外,也在學習、人際、生活產生問題,影響個人的生活效能。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探索教育活動對六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以行動研究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質化及量化並行之方式進行研究,透過訪談內容、觀察筆記與錄影紀錄、活動反思學習單、課堂課程紀錄及生活效能量表前後測結果探討其中歷程之變化。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透過與協同教師、專家對話討論,持續修正行動研究的計畫與執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一、 學習障礙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後,在生活效能(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上皆提升。二、 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的機轉因素分為五大類,包含引導員、團體、環境、課程、個人。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針對學障生參與探索活動之實務應用、機轉要素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及後續在特殊教育領域運用之參考。
  • Item
    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與陪伴者之生命經驗反思:現象學取向研究
    (2021) 陳怡伶; Chen, Yi-Li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成年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度過安寧照護過程的生活經驗、經驗調適以及經驗意義,採取質性研究個別深度訪談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之開放問句,訪談六位陪伴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之陪伴者,以現象學取向進行資料分析與後續討論,並以人與動物連結相關理論及悲傷理論與其經驗進行對話,形成整體之經驗描述。研究結果發現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安寧照護之生活經驗為「多年陪伴默契與同在是安寧照護基礎」、「餵食與願意進食是對彼此愛的表現」、「良好醫病關係是安寧照護品質的定心丸」、「安樂死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不可控的家人是助力也是阻力」;經驗調適為「盡力把握相處時光學習與悲傷共存」、「尋求資源與支援提升彼此生活品質」、「用慈悲心陪伴日常生活與臨終時刻」、「悲傷復原從情緒理解與自我和解開始」、「以不同形式思念延續愛的連結」;以整體視角而言反思與意義為「同伴動物是呵護與守護人類的天使」、「展現經反覆揉捻後的生命韌性」、「動物是協助人類的關係整理師」、「喚醒內在本能的愛與慈悲智慧」、「學習生命從有常走向無常」。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同伴動物安寧照護後續的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並對專業助人工作者與動物醫療相關工作者提出實務上的反思與建議。
  • Item
    精神復健機構的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2011) 陳怡伶; Yi-Ling,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神復健人員在權力體制規範之下的工作樣貌,並嘗試分析評鑑制度與實際工作經驗之間的斷裂經驗,發掘體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如何運作,以及精神復健人員在實務工作中所展現的工作樣貌及對專業的實踐。 透過建制民族誌作為探索問題的角度,以國家透過評鑑制度與精神復健機構、精神復健人員和精神障礙者之間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作為研究場域,並訪談五位精神復健機構資深的管理者或專業人員,藉由對在地經驗的描述,理解精神復健機構如何回應評鑑制度的要求,以及法規、文本對精神復健工作的擠壓,並沿著評鑑制度建制的脈絡描繪出精神復健體系的權力運作。研究發現如下: 一、精神復健的專業在建制化過程中,延續了精神醫療的意識型態,國家運用評鑑制度管控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品質,設置辦法、評鑑基準和評鑑委員帶有醫療比社區更專業的邏輯,進而對機構進行審視並達到管控的目的,評鑑的結果主導著健保給付資源的分配。 二、機構為因應評鑑制度生產各式的文本紀錄以佐證服務績效,機構運用各種工作知識滿足了國家的要求,但機構服務的主體—精神障礙者,卻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消費,上下權力來回拉扯的結果,犧牲精神障礙者的需求和主體性。 三、復元的觀點帶給精神復健人員重新詮釋專業的機會。在精神復健發展的歷程中,精神復健的工作人員應擺脫醫療觀點和評鑑的限制,適時的丟掉專業的角色,又該在什麼時候穿上專業的外衣,從精障者的生活中去了解其能力及限制,以精神障礙者的本質做為主體,看見的是個人的發展,而不再只是著重在病情控制與管理,並以社區為基礎並貼近精神障礙者的生活,充分展現精神復健工作的多元樣貌。 建議未來評鑑制度應將服務品質回歸到精障者的需求,並理解精神復健人員在地性經驗,考量精神復健機構在社區化的多元樣貌,使評鑑制度更加完善。
  • Item
    「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與創造力之影響
    (2013) 陳怡伶; Chen Yi-L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一套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童之「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探討此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英語學習動機及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新北市兩所國小低年級共25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A學校為實驗組,進行「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而B學校135位學生為對照組,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兩組皆為期八週,每週兩節,共16節課。 本研究以「國小英語學科成就測驗」、「國小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及「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為量化工具,所得資料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課程回饋表」、「教師教學省思札記」、學習單以及學生作品等質化資料,以了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為(一)在英語學科能力方面,有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並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二)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結果有部份支持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認知動機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行為與情感動機表現則未有顯著差異。此外,也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三)在創造力方面,結果有部份支持教學方法的主要效果,即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的學生的獨創力與精密力表現,相較接受「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的學生有顯著提升,不過,流暢力、標題或開放力表現則未有顯著差異。此外,也未有族群的主要效果,及教學方法與族群交互作用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
    (2003) 陳怡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現況,以做為公民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北縣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法,計抽取八所學校,16個班級,共625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之性別、年級、家長管教方式、學校類別、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等個人、家庭、學校因素不同的學生,在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的差異情形。其中自我概念包括: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語文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異性同儕自我概念、父母關係、情緒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及外表自我概念十個向度;政治態度包括:政治信任感、政治疏離感、民主態度、公民責任感及政治效能感五個分量表。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社會化量表」、邱皓政教授編製之「多元自我概念量表」及研究者蒐集相關的有效問卷,改編成「政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採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傾向於正向。其中在「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3.83、3.70、3.70);而在「語文自我概念」及「數理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2.98、2.92)。 二、不同性別、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其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三、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自我概念優於高職學生。 四、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自我概念愈佳。 五、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積極、正向。其中在「公民責任感」、「民主態度」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4.00、3.94);而在「政治信任感」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為2.81)。 六、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之政治態度較男生積極。 七、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一年級之政治態度較二年級積極。 八、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政治態度較高職學生積極。 九、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政治態度愈積極。 十、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表示自我概念愈佳其政治態度也愈積極。 十一、以政治態度為效標變項時,「教師領導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及「家長管教方式」等四個變項,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 父母採用民主的家庭管教方式,主動關心子女,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讓子女能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二、 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以促進學生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三、 教師在教學過程讓學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鼓勵獨立思考,決定教學活動時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建立教室規範時,讓學生參與規範的制定;亦即以學生為導向的管理模式。 四、培養學生正向的自我概念以增進其政治參與態度。
  • Item
    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研究
    (2018) 陳怡伶; Chen, Yi-Ling
    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預防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遛狗行為被認為是可以促進高齡者維持日常身體活動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其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74位高齡者,資料以IBM 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及克-瓦二氏檢定(Kruskall-Wallis test)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1) 「居住狀態」與「是否飼養寵物」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狀態為獨居的高齡者較易飼養寵物。(2) 「居住地區」與「是否養狗」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養狗。 (3)「居住地區」與「遛狗行為」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有養狗但沒遛狗。 (4)「年齡」、「居住地區」、「工作狀態」、「教育程度」4個變項與休閒身體活動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65-74歲」、居住地區為「東部及外島地區」、工作狀態為「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教育程度為「國(初)中」、「高中職及大學(專)、研究所(含)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週多於150分鐘休閒身體活動。 (5) 在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方面,結果顯示不同遛狗行為的高齡者其在每週休閒身體活動的走路時間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居住地區中有養狗卻沒有遛狗者之原因,並發展促進有養狗但沒遛狗者以遛狗作為促進休閒身體活動之策略。
  • Item
    以品管精神提升社教機構品質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9-04-??) 陳怡伶
  • Item
    公共電視即將開播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8-04-??) 陳怡伶
  • Item
    社會教育及女英豪楊蔚齡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9-02-??) 陳怡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