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庭語文經驗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生態系統理論PPCT的應用-(2011) 陳欣希; Hsin-Hsi Chen本研究以Bronfenbrenner之生態系統理論及其提出的PPCT模式(process-person-context-time model)為基礎,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找尋台灣地區家中有2008年出生之2歲幼兒的家庭,探討幼兒的家庭語文經驗及其對詞彙表達能力的影響。調查幼兒家庭語文經驗的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2歲幼兒家庭語文活動調查問卷」,調查範圍包含幼兒與母親互動、與父親互動、及幼兒獨自探索的活動;評估幼兒的詞彙表達能力的工具則是「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問卷(臺灣版)」(劉惠美、曹峰銘編製,2010)。 本研究包含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為幼兒家庭語文經驗及詞彙表達能力之探索性研究,瞭解207名2歲幼兒(2;0~2;11)的家庭語文經驗,並探索家庭語文經驗、詞彙表達能力與重要變項(家長學歴、幼兒手足、幼兒性別)的關係。研究二為幼兒家庭語文經驗及詞彙表達能力變化之追蹤性研究,此部分以研究一的結果為基礎,僅瞭解66名2.0歲組幼兒(2;0~2;2)的家庭語文經驗和詞彙表達能力在三個月後的變化,並探討家庭語文經驗與重要變項對兩個時間點詞彙表達能力的影響是否有變化。研究中用的統計軟體為SPSS17.0版,方法包含:逐步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問卷方面 1. 自編問卷測得近側歷程(proximal Process)部份概念、信效度尚可。效度方面,經過兩次專家效度評估,認為本問卷問項之相關性和可讀性算良好;信度方面,語文活動問卷中的Cronbach’s α值介於.82~.92之間,總問卷α值為.918,代表無論是各分問卷或總問卷皆有很好的內在一致性信度。 二、研究一的結果 1.國內幼兒在家庭中有與人互動和獨自探索的語文經驗。雖然與幼兒互動的家庭成員多元,但仍是以幼兒雙親為主,其中又以母親為主。幼兒獨自探索語文經驗的人數比例雖然低於母親、但卻是高於父親(與母親互動>幼兒獨自探索>與父親互動)。 2.幼兒與母親、與父親以及獨自進行的語文經驗有相似的趨勢。國內幼兒多數有看書、聊天、唱兒歌、認知教學等經驗,少數有說故事、聽故事CD、看廣告單、做家事等經驗。 3.幼兒的語文經驗投入度偏高但少有規律性。品質類型大多屬於D類型(彈性計畫投入度高)和E類型(伺機而動投入度高)。但幼兒與母親、與父親、獨自探索的「看書」、「看電視」和「看DVD」經驗,以及幼兒與母親互動的「聊天」、「唱兒歌」和「看廣告單」,其經驗品質才有一定人數比例屬於F類型(照計畫走投入度高)。 4.與幼兒語言發展有關的語文經驗為:「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幼兒與母親聊天」、「幼兒與父親說故事」、「幼兒與父親看電視」、「幼兒獨自想像遊戲」、「幼兒獨自看書」等經驗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具有解釋力。 5.國內幼兒語文經驗的影響因素不一。因變項(家長學歷、幼兒手足、幼兒性別)而有較大影響的是幼兒與父親進行的「說故事」語文經驗,而且,三個變項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最沒有影響的是幼兒與父親進行的「看電視」活動。而幼兒與母親進行的語文經驗均會因母親學歷而異,幼兒獨自探索的語文經驗則均會因幼兒性別而異。 6.「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幼兒與母親聊天」、「幼兒與父親說故事」、「幼兒獨自想像遊戲」、「幼兒獨自看書」這幾個語文經驗會在不同條件下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有影響。 (1)有想像遊戲經驗的男生,其語言能力顯著優於無此經驗者;有無此經驗對女生則沒有影響。同樣有想像遊戲的男、女生,其詞彙表達能力則是男生優於女生。女生方面,想像遊戲的經驗品質對語言能力有影響,即,「彈性計畫投入度高」(D類)、「伺機而動投入度高」(E類)、「照計畫走投入度高」(F類)幼兒的能力顯優於「彈性計畫投入度低」(A類)。 (2)與母親有「聊天」經驗的幼兒其詞彙能力顯著優於無此經驗者。聊天經驗品質對幼兒能力的影響,則是有「伺機而動投入度高」(E類)、「照計畫走投入度高」(F類)之聊天經驗的幼兒,其詞彙能力顯著大於有「彈性計畫投入度低」(A類)、「伺機而動投入度低」(B類)的幼兒。而有E類經驗的幼兒的詞彙能力又高於有F類經驗者。 (3)幼兒有手足時,有與父親說故事經驗幼兒的詞彙表達能力顯著優於無此經驗者。 (4)幼兒有獨自想像遊戲經驗幼兒的詞彙表達能力顯著優於無此經驗者。 (5)當幼兒父親學歷為高職或專科,有無獨自看書經驗的幼兒,其詞彙表達能力沒有差異;當幼兒父親學歷為大學二技和研究所時,有獨自看書經驗幼兒的詞彙表達能力顯著優於無此經驗者。此外,當幼兒父親學歷為研究所,其看書品質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有顯著影響,經事後比較為經驗「伺機而動投入度高」(E類)幼兒的能力顯優於「彈性計畫投入度低」(A類)的幼兒。 三、研究二的結果 1. 在「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幼兒與母親聊天」、「幼兒與父親說故事」、「幼兒與父親看電視」、「幼兒獨自想像遊戲」、「幼兒獨自看書」這些語文經驗,隨著幼兒年齡的成長,有此經驗的人數比例均有提升。 2.幼兒(2;0~2;2)詞彙表達能力卻未必因「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幼兒與母親聊天」、「幼兒與父親說故事」、「幼兒與父親看電視」、「幼兒獨自想像遊戲」、「幼兒獨自看書」這些語文經驗而異。 (1)幼兒與父親互動的經驗對其T1和T2的詞彙表達能力沒有影響;「幼兒與母親聊天」、「幼兒獨自想像遊戲」這兩者經驗僅對T1有影響、卻未持續到T2;而「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和「幼兒獨自看書」則T1和T2的能力均有影響。 (2)在「幼兒與母親想像遊戲」方面,幼兒在T1、T2的語言詞彙能力都會因此經驗而異,有此經驗幼兒的能力會優於無經驗者,且對小男生的影響較大。除此,幼兒T2的語言能力,更會受到此經驗與幼兒性別交互作用的影響,有與母親想像遊戲經驗的小男生,其能力則有大幅的成長,更是顯著優於小女生。 (3)在「幼兒獨自看書」方面,幼兒在T1、T2的語言詞彙能力都會因「幼兒獨自看書」而異,且對T2影響較多。在T1,有此經驗幼兒的能力會優於無經驗的幼兒。在T2,「幼兒獨自看書」對高職學歷母親組的幼兒和研究所學歷母親組的幼兒有不同的影響,前者是無此經驗較好、後者是有此經驗較好。另外,當幼兒有獨自看書的經驗時,研究所學歷母親組的幼兒之能力會顯著優於大學學歷組。 研究結果以作為未來提升幼兒語言發展的相關問題及活動推廣之參考。Item 幼兒於樂高活動中兩人合作模式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陳欣希; 鍾志從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於實驗情境中進行仿作和創作樂高活動時所出現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檢視其與年齡、性別、母親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之關係。以240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再依同年齡、同性別、同母親教育程度、熟識但非好朋友關係的兩名幼兒配對,共組出120對受試幼兒。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學齡前幼兒的合作行為有「觀察細緻化」、「引導活動」和「共同建構」三種模式。仿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以「觀察細緻化」為主,四歲組則偏「引導活動」模式,五歲組則重「共同建構」的合作模式。在創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仍偏「觀察細緻化」,而四歲和五歲組則以「共同建構」模式為主。卡方考驗的結果顯示:仿作和創作活動中,幼兒年齡和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幼兒的合作模式有顯著不同,但幼兒性別因素則沒有顯著性效果。此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合作模式的發展,並進一步提出建議以做為教師、父母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故事文法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011-01-01) 陳欣希; 張鑑如; 陳秀芬本文依據Stein和Glenn (1979)的故事文法架構,分析三、四、五歲共208名幼兒重述圖畫書時之故事結構元素及類型,並檢視其與年齡的關係。研究者採用CHILDES系統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計分,並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發現除了「背景」元素未顯現年齡差異外,「內在計畫」、「結果」和「回應」的使用於五歲組和三歲組之間有顯著差異,而「引發事件」、「內在反應」和「嘗試」元素的表現均爲五歲組優於四歲組和三歲組。故事結構類型則隨年齡成長而趨向有目標的情節式故事結構,且包含比較多的因果關係。然而異於過去之研究,國內幼兒之「縮簡式情節」的比例未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本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故事結構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作爲幼兒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的會話輪替行為研究(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2012-03-01) 陳姿蘭; 張鑑如; 陳欣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在會話輪替過程中話輪類型、話輪分配分式、打斷與重疊的表現。幼兒平均年齡為四歲六個月,臺灣與美國幼兒各十位。研究者蒐集家庭用餐時的會話語料,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進行轉譯、編碼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在話輪類型方面,臺灣與美國幼兒最常以單句話輪進行對話,但美國幼兒的複句話輪及句群話輪比例顯著高於臺灣幼兒。(2)在話輪分配方式方面,幼兒最常以「聽者自選為說話者」的方式進行輪替,而在「說者指定發言」的方式中,臺美家庭指定幼兒說話的機會高。(3)幼兒出現打斷與重疊的次數不高,但美國幼兒話輪被家人打斷的比例顯著高於臺灣幼兒。臺灣與美國幼兒在會話輪替過程中的話輪類型及打斷的表現有差異。本研究有助於瞭解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的輪替行為,文末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幼兒於樂高活動中兩人合作模式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 陳欣希; 鐘志從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於實驗情境中進行仿作和創作樂高活動時所出現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檢視其與年齡、性別、母親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之關係。以240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再依同年齡、同性別、同母親教育程度、熟識但非好朋友關係的兩名幼兒配對,共組出120對受試幼兒。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學齡前幼兒的合作行為有「觀察細緻化」、「引導活動」和「共同建構」三種模式。仿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以「觀察細緻化」為主,四歲組則偏「引導活動」模式,五歲組則重「共同建構」的合作模式。在創作活動中,三歲組的合作模式仍偏「觀察細緻化」,而四歲和五歲組則以「共同建構」模式為主。卡方考驗的結果顯示:仿作和創作活動中,幼兒年齡和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幼兒的合作模式有顯著不同,但幼兒性別因素則沒有顯著性效果。此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合作模式的發展,並進一步提出建議以做為教師、父母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3-??) 陳欣希; 張鑑如; 陳秀芬; Hsin-Hsi Chen; Chien-Ju Chang; Hsiu-Fen Chen本文依據Stein 和Glenn(1979)的故事文法架構,分析三、四、五歲共208 名幼兒重述圖畫書時之故事結構元素及類型,並檢視其與年齡的關係。研究者採用CHILDES 系統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計分,並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發現除了「背景」元素未顯現年齡差異外,「內在計畫」、「結果」和「回應」的使用於五歲組和三歲組之間有顯著差異,而「引發事件」、「內在反應」和「嘗試」元素的表現均為五歲組優於四歲組和三歲組。故事結構類型則隨年齡成長而趨向有目標的情節式故事結構,且包含比較多的因果關係。然而異於過去之研究,國內幼兒之「縮簡式情節」的比例未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本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故事結構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幼兒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