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9
  • Item
    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6-??) 黃鴻文; 湯仁燕
    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詮釋,對課程實施的成效有很大的影響。過去的課程研究與實務,很少考慮學生的觀點。本文選擇幾個學生文化的民族誌,由其豐富的民族誌資料中,描述不同類型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詮釋。歸納與整理這些學生的詮釋後,本文發現學生會自行判斷課程的價值,將課程分類、定義,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以自己認定的標準,評量自己的表現。這種學生的文化創造,提供課程與教育實務工作者新的研究與思考方向。
  • Item
    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9-??) 黃鴻文; Homg-Wen Huang
    許多學生文化的研究中,誤將「拒絕」或「偏差」當成「抗拒J .疏於描述支配群體的壓迫,或只聚焦於特定層面的抗拒,使文化的描述不夠厚實,徒具抗拒理論的浪漫色彩,降低其理論效度與分析的效力,殊為可惜。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澄清抗拒概念的意義,並提出研究抗拒時宜蒐集哪些資料、考量哪些議題、避免哪些問題。本研究並延伸討論過去在質性研究經常被忽略的理論效度,期盼後績的質性研究能對教育理論與實務,有更多的貢獻。
  • Item
    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
    (1999-01-01) 林勝義; 黃鴻文
  • Item
    台北市立終身學習中心設立之研究
    (1995-01-01) 林勝義; 黃鴻文
  • Item
    國民中學學生次文化之民族誌研究
    (1996-04-30) 黃鴻文
    國中學生行為問題極為嚴重,學生在學校內 之生活品質低落,經常為人詬病,國中教育已然 亮起紅燈.國中生處於青少年之狂飆時期,同儕 間之影響力似有凌駕家長與教師的趨勢.學生 同儕間相互學習所發展出來的學生次文化,對 學生價值與行為與學校教育效果有其相當程度 之影響.教育者理應瞭解學生次文化,引導其方 向,方能發揮學校教育之功能.國外學生次文化 研究成果極為豐碩.早期調查式的研究固有其 價值,然已被質性研究之民族誌所取代.各種研 究建構出社會適應理論、地位剝奪理論與文化 製造理論等.國內研究雖然不少,但仍採用調查 式研究,無法瞭解學生次文化的主題與整體形 貌,其研究結果亦零碎而難以整合,無法建構出 本土化之學生次文化之理論.民族誌之研究雖 然耗時較長,外在效度較低,然其研究文化之優 點甚多.民族誌係採主位(Emic)之研究取向,重視 學生本身對生活世界之詮釋,且能對文化作"整 體性"之描述,使吾人能瞭解學生文化之整體形 貌.基於此種認識,本研究旨在運用人類學民族 誌研究法描述台北地區某國民中學學生之次文 化之特質及其形成因素,期望能建構本土化之 國中生次文化之理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 革教育工作之建議,而運用民族誌之經驗亦可 供日後其他學者進行教育民族誌之參考.本研 究首先選定台北地區一所國中為研究情境.其 次,作初步的瞭解與觀察,建立合適工作關係,並 尋找報導人,其後,再作深入之觀察與訪談.經過 資料分析與詮釋,最後撰寫研究結果之報告與 運用民族誌經驗之報告.
  • Item
    高級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
    (2005-01-01) 黃鴻文; 湯仁燕
  • Item
    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6-01) 黃鴻文; 湯仁燕
    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詮釋,對課程實施的成效有很大的影響。過去的課程研究與實務,很少考慮學生的觀點。本文選擇幾個學生文化的民族誌,由其豐富的民族誌資料中,描述不同類型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詮釋。歸納與整理這些學生的詮釋後,本文發現學生會自行判斷課程的價值,將課程分類、定義,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以自己認定的標準,評量自己的表現。這種學生的文化創造,提供課程與教育實務工作者新的研究與思考方向。
  • Item
    國小學生課程觀之民族誌研究
    (2013-07-31) 黃鴻文; 林郡雯
  • Item
    國中學生學校課程詮釋之民族誌研究
    (2008-07-31) 黃鴻文; 陳珊華
    學生為教育與學習的主體,但是在課程實務與理論,很少提及學生對課程 的看法。在學術研究上,無論國內或歐美國家,學生對學校課程詮釋的研究仍然 非常有限。從許多相關的研究的回顧中,可以發現課程與心理學者的研究,通常 由教室層次的脈絡,研究學生對課程本身的建構,教育社會學與教育人類學者的 研究,則通常由學校、整體社會的脈絡,探討學生課程詮釋的社會文化意涵。本 研究擬選定一所國中二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為對象,以兩年的時間,進行民族誌 的研究,其目的在描述這些學生對學校課程的詮釋,進而從教室、學校、整體社 會的社會文化脈絡,理解學生為何會產生此種課程詮釋。研究結果盼望教育人員 能傾聽學生的聲音,真切理解他們對課程的看法,也能對課程實務的改革與課程 理論的研究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