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
    (2006) 薛曉華; Hsueh, Hsiao-Hua
    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 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全球化與後現代知識處境下新的知識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發展上的蘊義。本研究從知識社會學及批判教育學的研究取向為主,輔以運用理論探討、文件分析等方法來分析、批判、辯證並建構出相關課題之思考。在知識社會學的分析上,本研究從知識轉型相關的理論著手,將西方大學的課程發展分析出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知識轉型的視野,並找出大學學科制度的形成的歷史社會情境與發展脈絡。在批判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分析上,本研究從左派新馬克斯主義、後現代後結構等觀點來剖析「大學學科規訓制度」背後的知識與權力關係,並由潛在課程、大學理念來看分化的科系制度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弊端。在理念建構方面,本研究從後現代知識論與研究典範的觀點出發,指出未來社會的知識特性及大學課程上的因應-跨越學科疆界並以通識教育為主軸的可行性。在實施檢討方面,本研究回顧分析台灣近年來大學課程改革中跨學科的相關政策與實踐,並探討目前幾所大學實施前段不分系及跨系學程之特色,及可能產生的問題與限制。最後本研究歸納主要發現,作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大學課程改革及提升大學生通觀知識及全人素養之參考。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詳如下述: 一、 分析西方大學發展中大學知識與學科的演變及其社會情境。 二、 探究學科規訓制度的批判論述。 三、 建構全球化、知識經濟及後現代場景中,大學課程的理念方向。 四、 回顧我國大學課程改革的政策,釐清目前的改革趨勢與問題。 五、 分析先進國家在通識教育及跨學科疆界的理念與實踐。 六、 提出未來大學課程改革方向,及可行的通識教育及跨學科措施建議。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所述: 一、從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來看,大學學科特性的發展是與該時期的知識轉型特徵是相輝映的。 二、從各種批判的觀點來探討「學科規訓制度」,發現其合理性備受質疑。 三、全球化思潮中關於知識的論述,宜走向「統整型符碼」的趨勢。 四、就知識經濟的觀點,跨科際知識與通識教育才是二十一世紀競爭力之關鍵。 五、從後現代科學典範轉移及課程理念分析,跨學科的課程與學術研究興起。 六、通識教育可透過環境制度上的實踐,而非僅限於通識課程之安排。 七、以廣博知識為基礎的大學體制設計,有利於統觀知識基礎之奠定。 八、大學生延緩分流制度與雙層教育的構想,可培育學生深厚的博雅基礎而避免提早陷入分流與專門化,值得作為「對跨界知識需求」上的借鏡。 九、先進國家早有跨學系的學術單位,以因應跨學科的知識需求。 十、大學內可推動各種知識上的跨學科措施,以利大學生培養跨學科學習之能力。 基於前述,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幾點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茲詳述如下: 一、當今我國大學改革發展與願景,應重新重視通識教育,樹立教學卓越的新典範,並定位「大學教育」之獨特性與使命。 二、針對我國大學體制及政策配套措施方面,宜建立以廣博性為基礎的大學部課程;推動大學部與研究所教育功能區隔之定位與銜接;並妥善規劃「大學前段不分系」及「跨系、跨院學程」的各種配套措施。 三、針對我國大學課程與教學實踐上,宜鼓勵各大學相關學門以「跨學科」的合作方式推動跨學科課程實踐;加強學校層級課程管理機制,打破科系或學院本位,並有效整合資源;並研發大學課程與教學實施方法,提升「跨界思考」及探究反思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