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不同回饋操弄對臺灣國中生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彭淑玲; Shu-Ling Peng
    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法,將實驗操弄融入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考驗不同回饋對學生持有之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本研究共抽取170位七年級學生參與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不同回饋操弄(自我/常模/多重參照回饋組、對照組),並於第一次~第三次段考前/後三個階段蒐集學生的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資料。蒐集資料以二因子混合樣本變異數分析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之。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回饋對學習者持有的動機信念與學習表現帶來不同效果。常模與多重參照回饋組對自我效能的效果較大,在第三次測量得分顯著高於第一次測量與對照組;多重參照回饋組對學生持有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之正向效果最大,能提升學生在第二階段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並隨著操弄次數增加,在第三階段持續維持正向效果;而其他三組學生的重要效用信念則隨時間逐漸下滑。最後,本研究發現:在排除第一次學習表現後,自我參照回饋組的第二次學習表現顯著高於多重參照回饋組與對照組,但與常模參照回饋組無差異;隨著回饋操弄時間增加,三組實驗組的第三次學習表現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但此三組之學習表現並無差異。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知覺教師回饋、個人成就目標、學業自我效能與無聊之關係:中介效果與條件間接化效果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彭淑玲; Shu-Ling Peng
    本研究依據探討學業情緒的控制-價值理論,說明情境(知覺教師回饋)與個人因素(個人成就目標、學業自我效能)如何共同對無聊產生影響。據此,本研究目的為:(1)建構「知覺教師回饋、個人成就目標與無聊之中介模式」,以瞭解個體知覺教師給予的回饋如何形塑其持有的成就目標、進而影響無聊。(2)考驗學業自我效能在上述中介模式上的調節效果。為完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1105 位七年級學生進行施測,並以數學科為主,蒐集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equational modeling, SEM)進行中介效果與條件化間接效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自我參照回饋→趨向精熟目標→無聊」與「常模參照回饋→逃避表現目標→無聊」兩個中介模式受到觀察資料支持,可解釋當學生知覺不同教師回饋類型時,會形塑不同個人成就目標以對無聊產生間接效果。(2)學業自我效能會調節「自我參照回饋→趨向精熟目標→無聊」之負向間接效果:當學生持有的學業自我效能程度逐漸提升時,自我參照回饋透過趨向精熟目標對無聊的抑制效果會隨之增強。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國中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你求助嗎?個人目標導向與適應/非適應課業求助/避助行為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12-??) 彭淑玲; 王佩琪; 林宏泰; Shu-Ling Peng; Pei-Chi Wang; Hung-Tai Lin
    過去研究多探討學習者採取的課業求助行為類型,鮮少區分課業避助行為。本研究目的是:(1)統整課業求助/避助行為,進一步區分避免求助類型,據此編製課業求助/避助行為量表(含工具性求助、執行性求助、掩飾性避助、獨立性避助與完全不求助),並考驗該量表之信、效度;(2)分析五種課業求助/避助行為之適應、非適應行為屬性;(3)探討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避助行為之關係。本研究抽取共1376 位七至九年級國中生進行施測,蒐集資料以結構方程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課業求助/避助行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可用來解釋國中生在數學科中採取的課業求助/避助行為;(2)工具性求助與獨立性避助為適應行為,執行性求助、掩飾性避助與完全不求助則為非適應行為;(3)個人目標導向可預測課業求助/避助行為,其中趨向精熟目標最能促進適應的求助/避助行為、並抑制非適應的求助/避助行為;而逃避表現目標則與趨向精熟目標帶來的結果相反。
  • Item
    以多重目標觀點探討課室目標結構對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影響:課室教學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林宴瑛; 彭淑玲; Yen-Ying Lin; Shu-Ling Peng
    課室目標結構的研究多探討「單一」而非「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學習行為的效果。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方法,同時探討單一的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與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影響,及此影響隨時間而改變之情形。為完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抽取6 個班級、共152位七年級學生參與此研究。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驗操弄,分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組、多重課室目標結構組與對照組三組,並於前/後/延後測三階段蒐集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課室目標結構與測量階段在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上的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其中,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策略使用的保護效果最大,其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並對兩種策略產生延宕效果;其次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其亦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但並無延宕效果;對照組在兩種策略的使用上則隨著時間呈現低水準或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提供國中教學學習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未來取向之自我調整學習模式考驗暨檢驗課室目標結構的調節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3-??) 彭淑玲; Shu-Ling Peng
    本研究統整未來目標與成就目標理論,建構「未來取向之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以解釋學習者的未來、近側目標對其自我調整學習(SRL)之影響;此外,本研究加入情境因素,探討課室目標結構(情境)與個人目標導向(個人)之交互作用對SRL 的影響。為完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768 位國中生為觀察資料,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式受到國中生觀察資料支持,並指出未來內在目標最能預測趨向精熟目標,未來外在目標最能預測趨向表現目標,而趨向精熟目標對SRL 的預測效果最高。再者,研究結果支持課室目標結構在個人目標導向與SRL 之關係上的調節效果:當學習者知覺到精熟目標結構時,能提升趨向表現目標對SRL 的正向預測效果;當學習者知覺到表現目標結構時,則降低趨向表現目標對SRL 的正向預測效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提供國中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以多重目標觀點探討課室目標結構對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影響:課室教學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林宴瑛; 彭淑玲; Yen-Ying Lin; Shu-Ling Peng
    課室目標結構的研究多探討「單一」而非「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學習行為的效果。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方法,同時探討單一的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與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影響,及此影響隨時間而改變之情形。為完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抽取6 個班級、共152位七年級學生參與此研究。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驗操弄,分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組、多重課室目標結構組與對照組三組,並於前/後/延後測三階段蒐集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課室目標結構與測量階段在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上的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其中,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策略使用的保護效果最大,其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並對兩種策略產生延宕效果;其次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其亦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但並無延宕效果;對照組在兩種策略的使用上則隨著時間呈現低水準或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提供國中教學學習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藉由眼動追蹤儀器探討平均掃視幅度大小與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2-??) 陳學志; 彭淑玲; 曾千芝; 邱皓政; Hsuch-Chih Chen; Shu-Ling Peng; Chian-Chih Tseng; Ha-Wjeng Chiou
    本研究主要依據Friedman 、Fishbach 、自rster 與Werth (2003) 提出的「知覺注意廣度」(thescope of perceptual attention) 觀點,主張藉由眼球追蹤儀器蒐集的「平均掃視幅度大小」(theaverage saccade amplitude ,以下簡稱ASA) 與知覺注意廣度概念相似,並假設ASA 較大者,會促使較寬的概念注意廣度,進而產生較佳的創造力表現。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樣本,並進行二個研究以探討之。研究一主要是讓受試者觀看由八張圖片所組成的刺激材料以獲得ASA 指標分數,蒐集受試者在CPAI-2 中的創造力人格特質、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與中文遠距聯想作業等分數,並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別探討上述關係。結果發現:ASA 分別與擴散性思考特質、好奇心特質與中文遠距聯想、作業的通過率有接近顯著或達顯著的正相關。研究二則操弄受試者不同的ASA' 再測量他們於頓悟性問題的表現,並採用t-test 考驗之。 結果指出ASA 對頓悟性問題表現並無妓果存在。究其原因,或許兩者之間的相關為假性相關、抑或ASA 指標僅與某種創造力問題類型有關(如中文遠距聯想作業) ,而與頓悟性問題無關。綜合言之, ASA 與創造力間似乎為存有正向關係,但仍未發現兩者間是否有因果關係。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