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運用於國中公民政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中央政府單元為例
    (2021) 簡慈潔; Chien,Tzu-Chieh
    隨著十二年國教素養理念興起,研究者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強調多元理解與學習遷移,能具體實踐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因此,本研究將「重理解的課程設計」運用於國中公民政治課程裡最為繁複的「中央政府」單元,旨在透過「大概念」重整教科書順序,並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本研究重視教育工作者的實務改進,故採取行動研究法,透過省思札記、觀課紀錄、教學錄影、研究參與者訪談錄音檔、課程文件進行分析。主要參與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之28位八年級學生,依照研究方案之課程四部曲,進行共計七堂課的四次循環。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可透過108課綱、「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理論、教師專業知能三項要素提取課程的「大概念」。教師建構呼應大概念的評分規準,並在教學中善用提問、歸納法,有助學生發展說明、應用、有觀點之理解。此外,「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引導教師擺脫教科書,將焦點從老師的投入轉移為學生的理解表現。研究最後提出五項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結論,並省思本行動研究之設計,供其他老師參考。
  • Item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2009) 朱佩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
  • Item
    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王意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當代自由主義者之公民德行主張,及其在公民德行教育上的意義與啟示。本研究採歷史分析法及理論分析法,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當代自由主義學者,為解決古典自由主義的爭議,將其主張限定在公共領域,即「政治自由主義」。 (二) 自由主義的公民資格,強調公民在公共領域的平等地位, 是一種普遍性的概念,並相信人具有理性,及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三) 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依其是否基於「重疊共識」為基礎,劃分為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四) 自由主義的核心德行,是建立在「重疊共識」之上,是自由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需具備的德行。(五) 當每一個成員都具備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可使自由主義的社會達到繁榮富庶。(六) 自由主義者相信,德行的培養要透過教育系統。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主張國家可對公民教育進行一部分的介入,即限於核心德行的培養。(七) 公民德行的教育,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有層次的,非壓迫的,非歧視的。(八) 透過自由主義公民德行的培養,將有助於當代自由民主社會之繁盛;而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也可與當代的民主政治相契合。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王意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當代自由主義者之公民德行主張,及其在公民德行教育上的意義與啟示。本研究採歷史分析法及理論分析法,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當代自由主義學者,為解決古典自由主義的爭議,將其主張限定在公共領域,即「政治自由主義」。 (二) 自由主義的公民資格,強調公民在公共領域的平等地位, 是一種普遍性的概念,並相信人具有理性,及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三) 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依其是否基於「重疊共識」為基礎,劃分為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四) 自由主義的核心德行,是建立在「重疊共識」之上,是自由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需具備的德行。(五) 當每一個成員都具備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可使自由主義的社會達到繁榮富庶。(六) 自由主義者相信,德行的培養要透過教育系統。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主張國家可對公民教育進行一部分的介入,即限於核心德行的培養。(七) 公民德行的教育,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有層次的,非壓迫的,非歧視的。(八) 透過自由主義公民德行的培養,將有助於當代自由民主社會之繁盛;而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也可與當代的民主政治相契合。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近百年來我國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
    (臺北市 :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2000-12-01) 陳光輝
  • Item
    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內容及其問題之分析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6-06-01) 陳光輝
  • Item
    高級中學公民科教材的運用與教法的改進
    (臺北市 : 中國訓育學會訓育研究季刊雜誌社, 1985-03-01) 陳光輝
  • Item
    高級中學公民科的教學問題與改進途徑
    (臺北市 : 臺灣省教育會, 1984-11-01) 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