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情緒智力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研究
    (2014) 紀妮玓; Chi, Ni-Ti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情緒智力與霸凌行為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並建構國中生霸凌行為之因果模式,驗證模式與研究資料的適配性。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新北市、台北市 8 所國中、36 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同儕關係量表」、「師生關係量表」、「青少年情緒智力量表」、「學生霸凌行為量表」四份測量工具的實施。填答有效問卷的研究參與者共 894 人,其中男性 435 人,女性 459 人,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同儕關係部分,女性在「友誼」分量表顯著高於男性;七年級國中生整體顯著高於八年級或九年級;低家庭社經地位國中生在「社交焦慮」分量表顯著低於中家庭社經地位與高家庭社經地位國中生。 二、七年級國中生在整體師生關係上顯著高於八年級、九年級國中生。 三、國中生整體情緒智力在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女性在「了解自身的情緒」與「經營人際關係」表現顯著高於男性;七年級國中生在「經營人際關係」表現顯著高於八年級。 四、國中生整體霸凌行為在性別與年級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男性整體霸凌行為顯著高於女性;九年級國中生整體霸凌行為顯著高於七年級。 五、情緒智力、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霸凌行為因果模式從本研究資料獲得部分支持。其中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情緒智力與師生關係、師生關係與霸凌行為皆有直接因果關係存在。此外情緒智力亦透過師生關係間接影響霸凌行為。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針對國中生反霸凌行為輔導工作以及未來研究等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生知覺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關係
    (2014) 林妍均; Lin Yen-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的相關情形。研究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共抽取臺北市、新北市6所公立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之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493人。 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家庭關係量表」、「親師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班級生活幸福感量表」,以SPSS 22.0套裝軟體進行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所知覺的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女生優於男生。 二、不同年級之國中生所知覺的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皆無差異。 三、不同手足數之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關係有顯著差異,有手足優於無手足。 四、不同成績表現之國中生所知覺的家庭關係、親師關係與同儕關係有差異。 五、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關係、親子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有差異。 六、國中生的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 七、國中生所知覺的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班級生活幸福感,其中以「同儕關係」對班級生活幸福感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學校輔導工作、親職教育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正向思考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
    (2008) 陳淨怡; CHING-YI-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之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小130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65位學生,控制組共65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十八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對照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國小學童互動關係量表」、「國小學童正向意義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大綱」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具可行性,教學內容有趣且實用,獲得很高的評 價及滿意度。 二、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減低國小六年級學生攻擊行為的發生。 三、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同儕互動關係。 四、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正向意義。 五、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 情緒教育教學及 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學生同儕關係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
    (2010) 林秀治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同儕關係與道德判斷之關聯性,並分析不同背景(地區、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的同儕關係與道德判斷之差異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同儕關係調查問卷」與「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作為工具,抽樣調查98 學年度全國十二所國民中學學生計804 人。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t 考驗、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國中學生的同儕關係類型屬一般類型。 貳、國中學生的道德判斷成熟度屬中等偏低程度。 參、不同地區國中學生的同儕關係及道德判斷沒有顯著差異。 肆、不同性別國中學生的同儕關係及道德判斷有顯著差異,女生的同儕關係及道德判斷皆優於男生。 伍、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的同儕關係及道德判斷沒有顯著差異。 陸、同儕關係與道德判斷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同儕關係良好的學生擁有較成熟的道德判斷。
  • Item
    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與效能研究
    (2007) 張美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及效能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台北市某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依年級分層,採隨機集束抽取11班285名學生為樣本。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284人,有效回收率99%。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一、約七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有氣喘史;氣喘相關知識答對率為59.03%,但對氣喘誘發成因、運動與氣喘關係的認識不足,亟待加強。在氣喘相關經驗上,約四分之一曾親自幫助過氣喘的朋友或同學。研究對象同儕關係良好。 二、研究對象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為正向,且效能佳。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經驗、氣喘知識與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效能均為正相關。 三、同儕關係和氣喘相關知識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23.8%的變異量;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知識、氣喘相關經驗及個人氣喘史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效能36.3%的的變異量。 最後,提供學校有關學童對氣喘同儕關懷情意介入實務和研究之建議。
  • Item
    幼兒的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的關聯
    (2011) 邱美嫚; Mei-Man Chiu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之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且檢驗幼兒性別知覺中的生理性別知覺、心理性別知覺和外觀性別知覺的一致和不一致情況,與其在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357位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十二所公私立幼稚園的小班和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幼兒與家長的調查問卷」、「幼兒性別特質量表」、「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以及「幼兒外觀觀察紀錄表」收集受試幼兒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知覺現況資料。並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收集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狀況。 所得結果以SPSS19.0進行卡方考驗,發現:一、僅有少數大班的幼兒以性器官的差異來描述自己的生理性別,幼兒多以外觀的長短髮和衣著來區分男生和女生;二、幼兒的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呈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性別二元化趨勢;三、以性別比較,男童被歸類為「被拒絕」組的人數比例比女童高,而女童則被歸為「受歡迎」組的人數比例比男童高;四、男童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的性別知覺一致,則容易被同儕接納,反之,若不完全一致者,則易受排斥;但是,女童的性別知覺三者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者,和同儕關係之間不具有顯著的關聯。 研究建議:一、成人對幼兒性別知覺不一致的情形,應支持其合宜自然地展現兩性特質,尊重幼兒心理需求及興趣;二、未來研究可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層學童的性別知覺現況。
  • Item
    幼兒同儕關係與外貌吸引的探討
    (2016) 王巧兒; Ong, Chiau Yi
    同儕關係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研究指出,受歡迎個體的特質中,包含了外貌吸引。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同儕關係與其外貌吸引的關聯,並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性別的幼兒在同儕關係與外貌吸引上有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文山區、中山區、北投區五所國小附設幼兒園,八個中、大混齡班級,共138位幼兒為正式研究對象,其中男生有73位、女生有65位;在年齡方面,四歲中班組有46位、五歲大班組有92位。採用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與幼兒同儕外貌調查訪問分別收集每位受試幼兒在班級中的社會地位狀況及其外貌吸引的資料。本研究使用 SPSS 22.0 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資料分析,以人數、百分比瞭解受試幼兒在幼兒園班級中的同儕關係,並以平均數、標準差呈現受試幼兒外貌吸引的狀況。另外,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究受試幼兒同儕關係與外貌吸引的關聯;而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的分析,則以卡方檢定及獨立樣本t檢定分別就同儕關係、外貌吸引兩變項進行之。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同儕關係與外貌吸引有顯著關聯,說明幼兒不同的同儕關係類別,其外貌吸引力有所不同。受歡迎的幼兒,易被同儕評定為外貌具吸引力的人;而被拒絕的幼兒,通常易被同儕評量其外貌吸引力低。在性別差異上,男、女皆達到顯著;被拒絕的幼兒,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外貌吸引的得分,女生高於男生。另外,年齡在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外貌吸引上則無顯著差異。
  • Item
    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01) 張秀雄; 吳美嬌; 劉秀嫚
    每一個國家都希望藉由各種管道來培養其國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good citizen) 的特性。此一「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所謂的「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因此,培養「理想公民」、「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就成了各國公民養成教育的目標。   為達上述目標,家庭、學校與社會均共同擔負著培養理想公民的責任,而其中學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計畫進行者,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以培養理想公民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是藉由「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中,以了解有無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藉此探討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本研究獲致下列研究結果:(一) 合作學習有助於提昇公民科的學習成就,能增進公民知識;(二) 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可以提昇公民德行;(三) 合作學習可培養學生社會技巧,能增進公民參與能力。
  • Item
    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吳美嬌; 劉秀嫚
    每一個國家都希望藉由各種管道來培養其國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good citizen) 的特性。此一「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所謂的「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因此,培養「理想公民」、「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就成了各國公民養成教育的目標。  為達上述目標,家庭、學校與社會均共同擔負著培養理想公民的責任,而其中學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計畫進行者,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以培養理想公民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是藉由「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中,以了解有無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藉此探討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本研究獲致下列研究結果:(一) 合作學習有助於提昇公民科的學習成就,能增進公民知識;(二) 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可以提昇公民德行;(三) 合作學習可培養學生社會技巧,能增進公民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