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2) 孫于雯; Sun, Yu-Wen
    本研究旨在以「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理論應用於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設計融入國文科七年級教學的課程模組,探討對國民中學學生施行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課程後,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增進「自主行動」的核心素養,並呈現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級導師班43人為研究對象,進行三階段螺旋式循環課程,並以《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自律負責」一核心價值為課程設計總目標,設計融入七年級國文「文字演變與書法欣賞」、「謝天」與「音樂家與職籃巨星」等三課程中,以期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思辨力與行動力,成為一位面對學習能自律負責的中學生,並有效展現在國文學習上。研究過程中,將透過教師省思紀錄、研究參與者訪談紀錄、學習動機量表、自律學習策略量表與學生自律學習檢核表等資料,歸納並加以分析以觀察學生學習表現,並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探討「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課程的實施成效。教學實踐分析結果如下:一、「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的融入課程,有助於教師在國中國文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二、該融入有助於提升國文學習動機。三、該融入對自律學習策略未能有明顯幫助。綜上所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生尊重與責任品德評量建構歷程之研究
    (2013) 薛慶友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小學生品德評量的深層理論基礎與具體實施方式,並透過多元評析與反思,以彰顯其教育價值與應用發展的可能性。研究者為達前述目的,分別透過文獻分析、焦點團體、量表發展與行動研究等,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尊重與責任品德,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品德評量,最後又歷經理論回顧、專家學者意見徵詢、教師、家長與學生的問卷與訪談,以及研究者反思等多元評析,故得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之品德評量發展是立基「品德教育」與「班級評量」理念,包括符應德育原理、體現品德價值、營造道德社群、縝密計畫安排、融入日常生活、強化道德實踐、回歸班級情境、強調批判思辨、兼顧評量時機、運用多元方法、與呈現質量結果等特點。 二、本研究之品德評量實施涵括「計劃」、「實施」與「回饋」三個階段,並包含「確認品德評量目的」、「擬定品德評量目標」、「界定品德評量範圍與內容」、「決定品德評量時機」、「選擇品德評量方法與工具」、「蒐集、分析和紀錄品德評量資料」、「綜合與運用品德評量結果」,以及「提出品德評量報告」等八大彼此關連且完整之內涵。 三、本研究之品德評量實施前能做好親師生的溝通與師生評量程序的說明與認識;實施歷程則依學期初、學期間與學期末等三個階段不同重點接續進行。學期初評量旨在提供診斷性評量的基礎,蒐集有關學生品德發展的「初步」資料;學期間評量在於提供形成性評量的基礎,蒐集有關學生品德發展「變化情形」的資料;學期末評量在於提供總結性評量的基礎,蒐集有關學生品德發展「改變情形」的資料。 四、本研究之品德評量實施歷程的特色與優點能夠發揮「評量為學習」的諸多功效,包括檢視、反省、提醒、督促、改進、遷移、溝通等功能。 五、本研究之品德評量實施歷程的限制與不足,乃受到學生品德價值體認不夠、外力干擾(如家長體罰)、評量過程費時費力、學生行為問題處理不易、學生偏差行為改善有限、與內外部溝通(師生、親師或親子之間)仍待提升等因素影響所致。 六、本研究之品德評量未來持續推展之關鍵,包括:(一)評量參與者須體認品德評量本質,既是鉅觀(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道德發展)亦是微觀(觀察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道德言行)的工程。(二)改變品德評量思維,導正以分數評價個人品德好壞的迷失。(三)樹立基層教師專業,改善過去為人詬病的品德評量做法。(四)檢討品德評量實施方式,如評量歷程能深化品德評量概念、建立清楚明確的評量行為準則等。(五)營造學校或班級成為道德社群,透過各式課程或活動推動品德教育。(六)尋求家長支持配合,協同參與品德評量的實施過程。 根據前述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單位推動品德教育、教師進行品德評量,以及進一步研究分別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美國的德育取向及其對臺灣品德教育推動的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6-09-??) 陳聰文; 林重岑
    教育部在2004年12月21日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望在2008年時,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這些核心價值的特別提出可說是具有非凡的意義,大致上亦受到世界各國(主要是美國)近來年來品德教育發展的啟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瞭解美國的品德教育發展或可對臺灣正要推展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可以有些許的啟示,故本文介紹美國的情緒、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與趨勢,以供臺灣在推展品德教育時有所參考與省思。
  • Item
    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陳伊琳; Yi-Lin Chen
    一般同意教育應該協助受教者過幸福的生活。其中涉及的概念性問題—幸福是什麼有待釐清,而方法問題—教育如何促成受教者幸福則需要詳細論述。尤其面對近來其他學術領域對幸福議題的研究熱潮,教育界有必要重新檢視「幸福」概念,亟思教育促成受教者幸福的可為之道。本文從Aristotle幸福論觀點切入,彰顯影響幸福的兩股力量:一方面說明「修德」與「行德」為「致福」的必要條件,對於德行潛能上未受損傷的人而言,人人皆可透過努力而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必須承認幸福無法完全自外於命運之輪的影響力,各式運氣因子涉入個體品德形塑(修德)與德行展現(行德)過程中,這凸顯個體在致福過程中,因運氣介入而顯現的脆弱性。當代品德教育致力於「德行陶養」可視為幸福論意義上的協助受教者的致福之道。惟教育面對各式運氣因子作用力的無力處尚待給予平衡性的強調。
  • Item
    美國的德育取向及其對臺灣品德教育推動的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6-09-??) 陳聰文; 林重岑
    教育部在2004年12月21日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望在2008年時,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這些核心價值的特別提出可說是具有非凡的意義,大致上亦受到世界各國(主要是美國)近來年來品德教育發展的啟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瞭解美國的品德教育發展或可對臺灣正要推展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可以有些許的啟示,故本文介紹美國的情緒、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與趨勢,以供臺灣在推展品德教育時有所參考與省思。
  • 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陳淑美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與教學現況,並透過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結論為: 一、德行是一種氣質、內心的修養,並在生活中透過習慣的養成而達成道德行為,而且人們應在理性的引領之下,營造一種生活環境以便實踐德行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二、品德教育的構成,包含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實踐。 三、國中「公民與道德」科課程標準中德行的制訂乃專家共識而得。 四、國中教師認為品德教育實施重點,以「培養自我認知」最為重要。 五、國中教師認為品德教育的成效尚可。 六、多數教師認為社會環境是影響品德教育實施的最主要原因。 七、教師們對於德目的重要性排序,以「守法」最為重要。 八、多數教師認為德行具有其重要性,且對於德行的觀點不因個人因素而有所差異。 九、多數教師在課堂中有進行德行的教學,且對於德行的教學不因個人因素而有所差異。 十、多數教師均回答有教授學生德行,唯教學方法仍停留於的講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