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成不同視覺輔助對貝氏推理問題解決之影響—2×2表格與雙樹圖(2024) 蔡欣原; Tsai, Shin-Yuan正確應用貝氏理論進行推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往研究專注在如何使用視覺輔助協助學生解決貝氏推理問題,且大多數的研究結果都一致地發現題目提供2×2表格對解題有最佳的促進效果。然而在缺乏任何視覺輔助的情境下,人們是否能自行建構視覺輔助來解決問題則仍待更多的探索。本研究根據學習者生成性繪圖理論,假設具有與文字相同線性結構的雙樹圖在繪製時可能會較以往促進效果最佳的2×2表格對受試者的解題更有幫助,故嘗試探討受試者自行繪製雙樹圖或2×2表格時對解決貝氏推理問題的影響。研究招募103位18至35歲的受試者進行貝氏推理測驗,受試者依據接收到的視覺輔助被分為純文字組、2×2表格組以及雙樹圖組。實驗分兩階段進行,每階段包含3題計算題及3題決策題,第一階段兩個視覺輔助組別的題目會提供各自的視覺輔助,第二階段則三組皆為純文字,並要求視覺輔助組別作圖再解題。第一階段結果發現,視覺輔助組別的受試者正確率顯著的高於純文字組;而2×2表格組與雙樹圖組在正確率沒有顯著差異,自評難易度上則是2×2表格組顯著較低。第二階段結果發現,視覺輔助組別的受試者正確率仍高於純文字組,但差異僅達邊緣顯著;2×2表格組與雙樹圖組在正確率上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且自評難易度也依然是2×2表格組顯著較低;繪圖的正確率上2×2表格組與雙樹圖組之差異未達顯著,並且透過相關性分析發現,正確繪圖的數量與解題的正確率具中度正相關。儘管實驗結果並不支持圖像的線性結構有助於繪圖以及解題的假設,但一來可能與天花板效應有關,因受試者大多就讀國立大學,導致本實驗有極高的解題正確率;二來則可能與受試者對特定視覺輔助的熟悉性有關,本研究並未針對受試者對於各種視覺輔助的熟悉度、熟練度進行控制,若學生對2×2表格更為熟悉,則可能導致雙樹圖圖形結構上的優勢難以凸顯出來。後續研究若能改善上述限制,在受試者的招募上進行額外篩選,將有望更了解視覺輔助對人們進行貝氏推理任務的影響。Item 除錯策略與引導策略對國中八年級學習者以擴增實境輔助程式除錯學習成效、動機及態度之影響(2022) 劉冠緯; Liu, Guan-Wei本研究旨在探討除錯策略(邏輯導向、功能導向)及引導策略(程序引導、問題引導)對國中八年級學習者以擴增實境輔助程式除錯之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習者159人,有效樣本為108人。本研究採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除錯策略及引導策略,除錯策略根據學習者分析問題的方法,分為「邏輯導向」與「功能導向」;引導策略則依照引導學習者解題的方式,分為「程序引導」與「問題引導」。依變項為程式設計學習成效(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程式設計學習動機(價值成份、期望成份、科技接受度)與程式設計學習態度(學習自信心、學習喜好、學習焦慮、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有用性)。研究結果發現:就程式設計學習成效而言,(1)在「知識理解」面向,邏輯導向組的表現優於功能導向組;(2)在「知識應用」面向,學習者使用邏輯導向除錯時,程序引導組表現顯著優於問題引導組;而學習者接受問題引導策略時,功能導向組的表現顯著優於邏輯導向組。其次,就程式設計學習動機而言,(3)各實驗組學習者對於程式設計學習皆保持正向動機,其中在工作價值、控制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成功與科技有效性方面,邏輯導向組顯著優於功能導向組;(4)在外在目標導向方面,學習者使用功能導向除錯時,問題引導組顯著優於程序導向組;(5)而接受程序引導組的學習者,邏輯導向組顯著優於功能導向組。最後,就程式設計學習態度而言,(6)各實驗組學習者對於程式設計學習皆抱持正向態度,其中在學習自信心方面,問題引導組顯著優於程序引導組;(7)在學習喜好、學習方法與有用性方面,邏輯導向組顯著優於功能導向組。Item 探討早產兒母親育兒健康識能之研究-以自我效能及問題解決為中介變項(2021) 彭築茜; Peng, Ju-Chian目的:為瞭解早產兒母親背景變項對於自我效能、問題解決、健康識能之現況及影響,並探討自我效能與問題解決對於早產兒母親背景變項與健康識能作為中介變項的可能性。 方法:立意取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新生兒加護病房以及新生兒中重度病房,早產兒母親為研究對象,共113位參與。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及多元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1)研究對象以早產兒母親為主要照顧者,發現約35歲以上已婚(占9成)居多,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占8成左右,家管占2成,第一次懷孕占6成,採剖腹產占8成,配偶占9成為最大支持者,育兒知識來源為育兒書籍/雜誌/網站最多,早產兒以男生居多(占5成),多胞胎近6成,出生週數以34-36週最多占6成。(2)本研究量表採用百分等第分法,整體來看早產兒母親自我效能、問題解決、健康識能各層面之得分分別為74.71%、70.35%、83.87%。(3)多元階層迴歸結果模式可解釋量達到29.1% (F=4.541, p<.001),即對早產兒母親的健康識能具統計顯著影響。 結論:(1)早產兒母親背景變項對健康識能有顯著正向影響﹔(2)早產兒母親背景變項對自我效能與問題解決有顯著正向影響﹔(3)自我效能與問題解決對健康識能有顯著正向影響﹔(4)自我效能與問題解決在早產兒母親背景變項與健康識能間沒有證據顯示有中介效果。 希望本研究之結果可以喚起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作為未來對於早產兒母親自我效能、問題解決和健康素養能力之重視。Item 臺灣與日本高中電腦教科書比較(2011) 陳膺百; Ying-Bai Chen本研究目的在分析與比較臺灣與日本高中電腦教科書,以作為我國高中電腦教科書改進的參考。分析的範圍包括教科書組織架構、文字圖表篇幅、插圖使用及問題解決呈現等。選定分析的教科書樣本,包括臺灣國立編譯館審定的四本及日本最常被採用的三本教科書。分析的方式,在文字圖表篇幅及插圖使用方面,是以每本書抽樣20%的頁面進行量的分析;在組織架構及問題解決呈現方面,則是以繪製結構圖的方式進行質的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教科書的插圖篇幅比例較日本為高,但每頁平均使用插圖數量則較日本少;顯示台灣以較大篇幅呈現插圖,但插圖運用之比例則較低。(2)臺灣插圖比較強調表徵與組織功能,日本插圖則比較重視解釋功能。(3)日本教科書附錄內容比較豐富。(4)臺灣教科書比較注重解題程序的學習,日本則注重解題應用的練習。建議臺灣教科書可多嘗試使用插圖來輔助概念呈現,增加中文筆劃的索引查詢方式;演算法範例可適度增加類似習題或實作練習,使學生有更多解題應用的機會。Item 分組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 KPL 程式設計之影響(2010) 林宗緣; Lin Tsung Yuan本研究將合作學習運用在國小學童的 KPL(Kids’ Programming Language)程式設計教學中,目的在於了解學生是否因為不同的分組方式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成效,以及學生在不同分組方式下的合作行為。某國小兩班五年級學童(共66名)參與本研究。研究者根據學生的瑞文氏標準推理能力測驗成績,將一班學童進行異質分組,另一班進行同質分組,每組均為3 人。本研究實施了20 週的KPL程式設計教學,其間以學習單、成就測驗卷、學習態度問卷、個別訪談及解題過程實況錄影,收集量化與質性資料並加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分組方式並未造成兩組學生在學習成效上的明顯差異。分別針對高、中、低三類學習成就學生進行組間比較,亦未發現不同分組方式帶來學習成效上的顯著差異。此結果與過去部份學者的發現略有不同,殆可歸因於教學內容難度偏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以及樣本數過少所致。在合作解題行為上,兩組間較明顯之差異包括︰異質組之低學習成就學生因有高學習成就組員引導,使其得以按照指示執行任務,因而與組員間有著較佳之互動;但異質組在分工時,組員通常只負責固定的工作,而同質組組員則較傾向於輪流負責不同的工作。Item 性別與性別組合對社交媒體輔助教學之影響—以電腦科學問題解決為例(2014) 古佩宜社交媒體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透過社交媒體,學生可以更容易地分享與討論,許多研究開始探討在社交媒體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行為,但較少討論性別因素造成的影響。然而現有研究已發現性別組合在社會學習環境中將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擬探究不同的性別與性別組合,對於社交媒體輔助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Facebook社交媒體的社團功能輔助高中之電腦科學教學,以三所臺北市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將六個班級以跨校方式分為三種組合(男女混合、女女組合、男男組合),研究中觀察不同的性別與性別組合在Facebook社交媒體上的問題解決表現與歷程之影響。以性別組合為自變項,而問題解決表現、問題解決方法為依變項,將可歸納並分析不同的性別組合對社交媒體上問題解決表現和問題解決方法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男男組合的學習者比女女組合的學習者和男女混合的學習者利用Facebook社交媒體輔助學習能有較好的問題解決表現,同性組合在Facebook社交媒體輔助學習中亦有較好之問題解決表現。在討論內容方面,三種性別組合使用Facebook社交媒體進行討論皆著重於探索想法、社交以及發表題外話。男男組合在問題解決上有較高的表現可能來自於其在問題解決歷程上較能進展到後面的階段,而其他性別組合由於意見易產生分歧則停留在較初始的階段。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進行社交媒體輔助教學中性別分組與教學策略設計之參考。Item 不同演練範例呈現對高職生程式設計學習之影響(2008) 許梅君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先備知識與演練範例對於高職程式設計初學者在程式語言陣列單元的程式語言學習成效、程式設計問題解決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參與者為高職二年級資料處理科70位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派為演練範例含解題計劃組與演練範例含註解組,進行為期三個階段之程式設計專題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在程式語言學習成效方面,先備知識與教學策略交互作用不顯著;演練範例含解題計劃組優於演練範例含註解組;高先備知識組優於低先備知識組;而且,解題計劃組在程序性知識及問題解決性知識表現較好。在程式設計問題解決成效方面,先備知識與教學策略交互作用不顯著;演練範例含解題計劃組優於演練範例含註解組;高先備知識組優於低先備知識組。在學習態度方面,學習者對於程式設計專題之教學活動皆抱持正向的態度。Item 不同學習支持對高職生程式設計學習之影響(2007) 吳文萍; Wen-Ping W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先備知識與學習支持對於高職程式設計進階學習者在程式語言副程式單元問題解決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參與者為高職資料處理科三年級55位程式語言進階學習者,以班級為單位分派為高學習支持組與低學習支持組進行為三個階段之程式設計專題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在程式設計問題解決成效方面,先備知識與學習支持交互作用不顯著;高學習支持組優於低學習支持組;高先備知識組亦優於低先備知識組;而且,低先備知識組在程式撰寫的表現上有較多的進步。在學習態度方面,學習者對於程式設計專題之教學活動皆抱持正向的態度;而且,高先備知識組比低先備知識組更積極參與學習;低學習支持組則比高學習支持組更積極進行學習活動。Item 素養導向教學融入高中地理科多元選修課程對學生行為的影響(2019) 李宛臻; Lee, Wan-Chen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學生參與素養導向融入教學課程後的學習態度與專注力和團隊合作與同儕互動行為的改變,希望學生能透過素養導向課程的教學能學習到系統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與人際相處團結合作的能力。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之方式進行,研究者以高中一年級任教的多元選修班級中的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融入核心素養的課程,並在教學課程的實施中反覆「研究-行動-評估」的過程,透過學生合作分組學習問卷量表中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輔以每週學生學習單、教師省思札記與事後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的蒐集,進行8週16堂課之研究。研究者預期在教學實施後能使學生學習行為產生轉變,並且透過資料分析去了解學生改變的歷程。研究發現結果歸納如下:素養導向融入高中地理科多元選修課程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專注力、素養導向融入高中地理科多元選修課程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同儕互動雖有提升但沒有顯著差異、教師實施素養導向融入課程有助於學生行為發生改變。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更多進行素養導向融入課程課程設計與研究的參考。Item Polya 啟發術教學策略對工程問題解決行動研究(2017) 張寧科; Chang, Nicholas本研究擬將 Polya 啟發術教學策略融入工程研發問題處理,探討如何藉由 Polya 啟發術教學策略,透過實際研發工程程序,為 Polya 啟發術問題解決方法注入新活水。 本研究將原本數學與數學教學領域討論的問題解決理論與本人研究所習得創造力理論做一延伸分析,使 Polya 啟發術問題解決理論為創造力歷程一個有效技法。透過行動研究結果發現,藉由 Polya 啟發術教學策略所引導的受試者,對於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能力,相較未參與教學策略活動之下有顯著改變,其對於聚斂性思考與擴散性思考問題處理能力有著明顯提升。 Polya 啟發術教學策略,除解決聚斂性問題之外,透過類推與應用可以增加擴散性問題思考進而增進相關工作領域的創造力。此外,經由多次問題解決提示與技巧內化練習,可增加問題解決經驗於實際工作環境,進而增進專業信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