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影響因素之研究(2022) 林郁蓉; Lin, Yu-Jung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個人背景以及個人行為等影響因素的關係。以 104 學年就讀於雙北市五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進行兩年的追蹤調查,並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分析2143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童中高自尊1544人,升六年級有234人自尊降低,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學業表現不佳、自覺健康程度低、有喝酒行為和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六年級學業表現變差、自覺健康程度變差、家庭經濟變差以及被他人霸凌增加者較容易有自尊降低。國小五年級低自尊597人,升六年級有287人自尊提升,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自覺健康程度高和沒有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至六年級自覺健康程度變好、喝酒行為減少和被他人霸凌減少者較容易有自尊提升。建議學校持續協助學業表現較低的學童、營造友善校園防制霸凌、強化成癮物質預防教育等,以改善國小學童自尊。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及肥胖風險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2023) 黃于倩; Huang, Yu-Chien此研究為深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並進行肥胖風險之研究,母群體為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採立意取樣以三峽區和鶯歌區某國小之111學年上學期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613份問卷,施測結束後,收回587份問卷,回收率為95.8%,扣除遺漏、填錯問卷,實際有效問卷為384份,有效回收率為65.4%。統計方法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史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及邏輯斯回歸等方法分析。綜合分析研究結果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研究對象家庭以低社經地位居多(36.2%),身體質量指數以正常占多(61.7%),關於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方面,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以住家距離便利商店五分鐘以內較多(71.9%) 、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為0元最多(40.1%)、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以「手機」最高分(mean=2.94)、購買條件以「喜歡的口味」最高分(mean=3.89)。二、研究對象平均每星期含糖飲料總攝取量達2008.76cc。三、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四、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分別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頻率)呈正相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認知越高、態度越正向、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高、其攝取含糖飲料不良行為頻率越少。五、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含糖飲料的購買條件與攝取含糖飲料總量有正相關,顯示當研究對象可支配的零用錢越多、接觸的訊息來源與頻率越多、購買條件考量越多,其攝取含糖飲料的量也越多。六、研究對象的「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解釋力最大,全部的預測變項可解釋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總變異的47.0%。七、男性的肥胖風險比女性來得高(OR=0.361);購買的便利性相比,住家離便利商店距離五分鐘內的肥胖風險比距離6-11分鐘以上來得高(OR=0.529),其他變項則是未達統計顯著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家庭高社經地位對攝取含糖飲料的行為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但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對於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的解釋力最高,代表研究對象可以相信自身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學校要再強化健康生活技能的教學,並和家長及社區合作營造支持性環境;然而不同於本研究之假設,攝取含糖飲料行為和肥胖風險沒有正相關,因此未來的研究建議可讓研究對象連續紀錄一週,實際喝的市售含糖飲料名稱、容量及數量,以利研究者轉換成喝的總熱量,更能精準比較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肥胖之風險。Item 不同閱讀能力學童詞素覺識表現之研究(2011) 王宣惠本研究旨在探討詞素覺識在閱讀理解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不同閱讀能力學童的詞素覺識表現。研究中以大台北地區共277名國小三、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首先採取單一族群相關分析之設計,探討全體學生詞素覺識、詞彙量以及閱讀理解之間的關係,並以二組組間比較的方式,分別將學生分為不同年齡組以及不同閱讀能力組,其中,以不同年齡組探討三、四年級學童的詞素覺識發展情形,另外,再以閱讀理解測驗作為不同閱讀能力的分組依據,檢驗不同閱讀能力學童之詞素覺識的表現差異。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淨相關、簡單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區辨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與解釋。主要發現如下: 一、詞素覺識為關鍵的閱讀能力 詞素覺識與閱讀理解之間具有顯著相關,且在控制智力與詞彙量因素後,詞素覺識對閱讀理解亦具有獨立的解釋力。據此,可知詞素覺識應為中文閱讀重要的預測指標,其中,又以釋詞覺識對閱讀理解的解釋力最高。 二、「釋詞覺識」與「構詞覺識」為中年級學童的詞素覺識發展重點 詞素覺識會隨年齡增加而增長,根據本研究的測驗工具與結果,中年級學童對詞素與語意部件的辨識能力已發展成熟;而在「釋詞覺識」、「構詞覺識」與「構詞規則覺識」能力方面,中年級學童雖已具備,但仍未臻精熟,而三、四年級學童的「釋詞覺識」與「構詞覺識」能力具有年級差異,顯示學童在中年級階段,以簡單詞素推測生難詞彙意義的能力、以及運用詞素建構新詞的能力都是持續發展之重點。 三、不同閱讀能力學童的詞素覺識表現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中年級不同閱讀能力學童的詞素覺識表現有顯著差異,而此差異主要出現在「釋詞覺識」與「構詞覺識」兩項能力上,不同閱讀能力學童的「詞素區辨覺識」與「語意部件覺識」不僅無顯著差異,且即使是閱讀困難學童,在此二項詞素覺識測驗上也出現天花板效應。 四、詞素覺識能有效區辨閱讀能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詞素覺識能有效區辨閱讀能力,對閱讀能力的區辨率約達75%,其中又以「釋詞覺識」區辨效能較佳,可正確區辨閱讀困難組達81.6%。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教育工作提出相關建議。Item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2010) 杜淑芬; Tu, Su-Fen鑑於兒童霸凌行為在國小校園的普遍性以及其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重大且深遠,如何幫助這類兒童及其家庭對於諮商與輔導工作者是一項挑戰。實務研究發現與家長合作是輔導霸凌兒童的重要策略,因此深入探究涉入霸凌兒童的家庭歷程以建立本土化的親職知識有其必要。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深入探究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的親職經驗,目的之二是瞭解影響家長親職行為的生態脈絡因素。本研究採用敘事取向質性研究法,藉以透過故事敘說深入和豐富化受訪者的親職經驗。進一步,本研究的第三項目的在於分析受訪者在敘事歷程中對於親職意義的再理解。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三位涉入霸凌行為男童的母親,同時也是兒童主要照顧者接受訪談。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時間,依其參與意願分別接受3到6次不等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2.5小時。訪談分析步驟除了考量回應研究目的外,並採用Lieblich et al.(1998)所建議的類別分析的研究策略進行分析。 歸納本研究結果具有以下要點:(1)就親子關係而言,涉入霸凌行為的兒童家長呈現「高期待、高管控、低同理心」的親職型態。(2)家長在處理兒童的對立反抗或問題行為時,呈現較多「以威權壓制對立行為」的親職模式,此外,兒童也呈現以嫌惡的情緒壓制家長的威權管教,陷入以嫌惡行為壓制對方的「家庭壓制歷程」當中。(3)本研究兩位肢霸和一位語霸兒童的家庭地位與家長教養型態呈現差異。相對於語霸兒童家庭,肢霸兒童在家庭手足當中具有優越地位;親子界線模糊,親子關係黏膩且保護的親職型態。(4)「以威權壓制不順服行為」是代間複製的親職型態,這一代家長處理孩子「不順服」的親職策略與其上一代的親職策略相仿;下一代所呈現的親職行為雖有所改變,其親職行為的本質仍為以強制順服的經驗。(5)就親師合作層面而言,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與老師合作解決兒童問題行為的合作經驗多是負向且挫敗的。(7)影響涉入霸凌行為家長親職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和現代交互衝擊下的台灣親職文化」、華人「親子一體感」的影響、「強調順服的華人傳統文化」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升學主義的集體焦慮」。另外,(9)兩位受訪者呈現親職再敘說的現象,影響親職經驗再敘說的因素則包括敘事對話的互動歷程、時間歷程的深化、以及參與敘事的動機強度等。 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研究者做出以下建議:(1)應針對兒童不順服行為的處理進行親職輔導和諮詢;(2)學術界需要更多、更長期與更趨近實境的本土化親職與家庭研究;(3)學校部分:建立親、師、與專業合作的機制處理兒童霸凌行為問題;以及(4)設置兒童諮商與研究行為中心,對兒童問題行為和處遇方案進行長期的研究,以提供實務證據(evidence-based)為基礎的處遇方案。Item 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2007) 吳秀娟; Wu, Hsiu-Chuan本研究旨在根據Palmer(1991)的課程聯結模式,除知識的統整外,並融入創造思考技巧及問題解決策略編擬一套適合國小中年級的課程教學活動,並經由二十四次的實驗教學後,探討此課程對增進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之成效。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成效。 二、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成效。 三、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成效。 四、瞭解國小學童對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其反應程度如何。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公立國小四年級共6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共33人,一班為控制組共31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四節課(每節40分鐘),共計四十八節的實驗課程教學,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之主要工具為「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問題解決測驗」與「學業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分測驗「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精密力」、「標題」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獨創力」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創造力。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分測驗「解釋推論」、「猜測原因」、「逆向原因猜測」、「決定解決方法」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預防問題」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實驗組在學業成就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學業成就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學業成就」分測驗「國語」、「數學」、「社會」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 四、在「主題統整教學態度問卷」、「教師教學日誌」、「主題統整教學學生自評表暨回饋單」方面,此課程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在實施主題統整教學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Item 北高兩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個人屬性、我群他群態度與國家認同感關係之研究(2008) 宋芳鈺本研究透過新興研究途徑-我群他群態度來瞭解國小學童國家認同感。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北高兩市四到六年級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以分層叢集取樣方法,抽取北、高兩市共836位國小學童為樣本,以編製的「國小學童國家觀感之調查問卷」,來瞭解北高兩市國小學童之國家認同感與我群他群態度的看法,並探討不同背景國小學童國家認同感與我群他群態度之間的差異情形。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北高兩市四到六年級國小兒童認為「性別」是他們最重視的自我分類屬性,「國家身分」其次,接著是「年紀」,最後是「居住地」。同時,「國家身分」的重要性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 二、北高兩市國小兒童國家知識來源前三名分別為父母(79.4%)、學校老師(67.70%)與電腦網路(59.92%),顯示人際交流是台灣孩童獲得國家知識的重要方式。 三、本研究所列的五項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學校所在地」、「在校使用語言」與「在家使用語言」,在國家認同感上均有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所列的五項個人背景因素中,在我群他群態度上,僅有「年級」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則無差異。 五、北高兩市兒童國家認同感受到南北區域差異以及首都效應的影響。其中台北市兒童不論在國家認同認知或是情感層面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於高雄市兒童。 六、北高兩市國小兒童對台灣人的印象優於對中國大陸人的印象。其中對我群態度較他群態度而言,顯得較為積極且正向,對他群(中國大陸人)態度則較為中立。 七、我群他群態度與國家認同感之間均達到顯著正相關存在;但我群態度與國家認同感國家認同感間具有較強的關連性存在。 八、對台灣地區北高兩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國家認同感最具預測力的變項分別為:我群態度(對台灣人態度)與性別;其餘各變項對國家認同感均不具有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一些具體的建議。Item 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2008) 林怡杉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許玉霞的網路素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97年12月,以隨機抽取方式抽取台北10所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1260位學生參與,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玆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使用過網路,其中又以男生較多。 二、國小網路素養整體得分中等,網路法律知識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 四、年級、學業表現、網齡、家庭社經地位、家中電腦網路設備、地點、時間、次數、使用活動、功能、動機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素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越高,相對的其網路沉迷傾向越低。 六、網路素養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 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2010) 謝素珍; Su-Jen Hsieh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各相關變項之關係,主要運用Ajzen和Fishbein (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驗證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母群體為台北市立東門國小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高年級全體學童,採分層集束抽樣,並以班級為抽樣單位,取得有效樣本共318份。研究工具包括開放式引導問卷及結構式問卷。 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絕大多數的國小學童有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 二、八成以上的國小學童對垃圾減量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師長、同學及環保團體支持其從事垃圾減量,而他們也願意依從其意見;至於沒時間和太累時,則是學童最不想從事垃圾減量的障礙因素,顯示學童會因時間控管不善而影響其從事垃圾減量的意願。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四、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垃圾減量意圖的整體解釋力為31%,其中態度影響力最大,自我效能次之,主觀規範最小。 五、外在變項中的垃圾減量知識、年級、自己回收頻率能直接影響垃圾減量意圖。 六、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垃圾減量意圖。Item 影響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縣某國小為例(2010) 張筱婕; Chang Hsiao-Chieh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中縣某國小四、五、六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306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9年1月11日~1月15日止。研究重點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運動習慣為91.5%,其中規律運動習慣比率為71.24%,每次有達30分鐘以上為85.6%;每週運動次數達3次以上比率為82.7%,其中每週運動次數達5次只有34.3%;每次運動時間以30分鐘~未滿一小時,佔32.8%,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改進的空間 。 二、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自覺運動利益,認為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健康、增進體能及改善體格;自覺運動障礙的得分則偏向中低程度;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師長支持度高於中間值,家人及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均偏低。 三、研究對象性別若為男生、年級為六年級、有參與補習、並有參與校內外社團和校內校隊者,有較高的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四、研究對象在認知因素之自覺運動利益和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五、邏輯斯迴歸模式分析顯示有參與校內運動社團的學生,以及利益性認知越好、自我效能越高的時候,越能增進規律運動行為。Item 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與效能研究(2007) 張美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及效能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台北市某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依年級分層,採隨機集束抽取11班285名學生為樣本。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284人,有效回收率99%。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一、約七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有氣喘史;氣喘相關知識答對率為59.03%,但對氣喘誘發成因、運動與氣喘關係的認識不足,亟待加強。在氣喘相關經驗上,約四分之一曾親自幫助過氣喘的朋友或同學。研究對象同儕關係良好。 二、研究對象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為正向,且效能佳。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經驗、氣喘知識與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效能均為正相關。 三、同儕關係和氣喘相關知識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23.8%的變異量;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知識、氣喘相關經驗及個人氣喘史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效能36.3%的的變異量。 最後,提供學校有關學童對氣喘同儕關懷情意介入實務和研究之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