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庭中的媒體素養教育---親子共視經驗之研究(2014) 陳穗婷; Chen,Sui-Ting本研究目的在於從媒體素養教育觀點探究家庭中親子共視的經驗。從瞭解親不同背景親代媒體素養表現,到親代媒體素養表現與其親子共視經驗的特色,以及分析親代所採取的共視策略差異,並依研究結果對相關單位提出建議。採質性研究方法,對八位不同背景親代的親子共視經驗進行探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收集資料方式,輔以「問卷」填寫,收集受訪者相關背景資料、與子女共視情形以及媒體素養表現,發現與建議如下: 一、 研究發現 (一)教育程度較高及職業為專業人員之親代,媒體素養整體表現較高。 (二)在媒體素養的七大層面,表現高與表現中等的親代,凸顯下列特性: (1) 媒體素養表現高的親代較具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較能夠穿透媒體迷障,具備「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的能力。 (2) 媒體素養表現中等的親代較易受電視內容影響與接受主流文化價值觀,對於媒體再現、潛藏的意識形態意義以及商業因素等知覺較低。 (三)不論親代媒體素養表現高低,親子共視有三個共同看法,包含陪伴、與孩子互動與分享、培養共同話題。 (四)媒體素養整體表現高之親代,共視類型屬於討論型;媒體素養整體表現中等之親代則屬於限制型。 (五)在媒體素養七大層面的共視策略上,媒體素養表現高與中等的親代,凸顯下列特性:(1)媒體素養表現高之親代,在共視策略使用上會採多元觀點與價值澄清的策略。 (2)媒體素養表現中等之親代,在共視策略的使用上較無具體策略。 (六)媒體素養表現高之親代在運用共視策略時,會善用「鷹架」構築的概念,以及價值澄清之方式,讓兒童反思與抉擇。媒體素養表現中等之親代,則較不會考量到兒童的認知發展,並傾向以灌輸主流價值之方式來形塑兒童之行為。 二、參照研究發現對相關教育單位、電視機構、家庭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成效(2010) 葉亭君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媒體已是兒青族獲得資訊、形塑觀點的重要來源。因此,媒體素養教育益形重要。我國教育部於2002年10月24日公佈《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但在教育現場僅有少數關切媒體素養議題之國小教師進行相關教學。過去相關研究大多探討教師之媒體素養認知、實施現況或是兒青族之媒體識讀能力,針對媒體素養教育可能成效之研究並不多,就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成效之觀察更是有限。 本研究採實驗教學方式,透過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之協助,以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及其班級(23人)為實驗組,以同校同年級(五年級)之班級(23人)為控制組,採質量兼具方法探索媒體素養教育之實施與成效。研究發現,媒體素養種子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係採獨立課程進行,教學方法主要以講述教學法、詰問法以及學童分享等方式進行。教材方面,媒體素養種子教師主要以報紙為教材,輔以電影、新聞片段、廣告及網路資料等。在教學成效部分,實驗組學童在課後訪談中,表現具備媒體素養能力。而在媒體素養量表方面,實驗組學童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後,於「媒體素養能力」總分、「瞭解媒體訊息內容」及「分析媒體組織」方面有明顯進步。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相較,前者也明顯在「媒體素養能力」總分及「分析媒體組織」能力上高於後者。 本研究亦探究學童對報紙、電視、網路、雜誌及廣播等五大媒體之使用行為和態度。使用行為包括「是否使用該媒體」、「使用時數」及「使用日數」等,態度包括「相信程度」、「重要程度」、「使用頻率」及「主要資訊來源」。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童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後,其媒體使用行為並無顯著差異。在對媒體的態度方面,實驗組學童在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後,對電視內容之相信程度明顯下降,此與媒體素養種子教師使用電視說明新聞廣告化等媒體商業意涵可能有關。另外,媒體對學童的重要程度方面亦有差異。媒體素養教學後,電視取代網路成為對實驗組學童最重要之媒體,網路及廣播之重要性則減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童對五大媒體之排列皆以電視為首,網路居次,報紙第三。此顯示,電視對兒童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質化研究方面,本研究透過課程觀察、課後訪談及學習單之分析,瞭解學童對媒體素養教育的反應及是否培養了相關媒體素養能力。研究發現,學童較喜愛具實用性、趣味性及可帶來新知之媒體題材,也較喜歡互動多的教學方式。媒體素養能力方面,學童在「瞭解媒體訊息內容」之學習成效較佳。例如,在辨識媒介呈現內容的刻板印象、媒介呈現內容與社會真實的關係及解讀媒介再現背後潛藏的意識型態等方面,實驗組學童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表現出相關媒體素養能力。另外,在「分析媒體組織」部分,學童的訪談內容也顯示能瞭解媒體組織所有權對呈現資訊的可能影響。這指出,本研究質量之研究發現互相呼應,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之媒體素養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童之媒體素養能力。Item 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2010) 王又禾本研究探析「三民版」、「南一版」、「翰林版」、「康熹版」、「龍騰版」等五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媒體識讀課文內容;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與媒體識讀課文內容之看法,目的在於透過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永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參考。 研究結論涵蓋教科書及受訪教師兩方面。 在教科書部分,分別就「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生產」、「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三大議題進行內容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版本教科書之「章節」及「標題」依照課綱編寫,但各版本教科書之課文內容差異則不小;且文本內容對高一學生可能過為艱深。 在受訪教師部分,本研究選擇五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實際授課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未來若有進修課程,受訪教師則希望加強「媒體近用」、「公民行動及媒體監督」等相關知能。Item 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2018) 謝慧蕙; Hsieh, Hui-Hui本研究起因於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發現國中學生身體意象普遍負向,甚至因而衍伸行為問題,包括對他人體型取綽號、減少食量等,除此之外,在了解網路媒體影響學生身體意象之形塑後,更深感媒體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研究者相信藉由媒體素養教育的施作能幫助學生建立正向之身體意象,基於前述動機之引領,研究者決定朝此一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並設計教學單元活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之方法,期望藉由教學單元活動的規劃,覺察並反思網路媒體所呈現之身體意象,讓學生檢視網路媒體對個人身體意象的影響程度,並設計出適合於國中階段實施的「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以二十九名國中八年級學生為教學單元活動之實施對象,共進行十節「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活動。而教學單元主要分為單元一「改變」、單元二「表特爭霸戰」、單元三「網美?亡美?」以及單元四「打破網美的秘密」。期望以一系列的教學單元,讓學生察覺網路媒體刻劃之身體意象,了解個人身體意象如何受到影響,並反思媒體形構之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間的落差,進而引導學生檢視媒體內容,培養學生對媒體文本的覺察能力,並導正偏誤之身體意象,尊重他人身體,亦欣賞自我之獨特性。另外,行動研究之歷程亦能使研究者從做中學,不斷修正個人教學,達成專業成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教學日誌、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研究同儕與觀課教師之回饋、學生的非正式訪談紀錄、課程學習單、學生回饋單等質性資料為主,而分析這些資料將對未來繼續實施相關教學單元有相當助益。 教學活動結束之後,研究者除了設計一系列可實作的「知覺身體意象─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單元活動以外,亦對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而得到以下結論: 一、本行動研究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並實施多元化之教學策略,已發展出一組教學單元活動。 二、藉由實施「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判讀媒體訊息之能力並提升其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之省思與同儕對話,有助於增進研究者之專業知能。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期望能對日後從事相關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方向。Item 以青少年保護為核心的媒體素養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12-??) 許育典; 陳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