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2010) 葉芯慧
      本研究為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國中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本研究係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所提供之國中樣本及家長樣本作為研究資料來源,並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所得之結論摘述如下: 一、國中男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較女生為佳,但在學科表現及學習成就略低於女生。 二、原住民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 三、律師、法官、會計師等第五類社經地位國中生之親子關係顯著低於其他類別,但在自我概念、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四、性別及是否為原住民對親子關係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男顯著高於女生,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五、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科表現評量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差異達顯著,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不論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其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七、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評量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但原住民族則無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族於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其他族群,但是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及學業成就皆顯著低於其他族群;另,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皆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則無。此結果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
  • Item
    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9) 張繼寧; CHI-NING CHANG
    城鄉差距為教育領域所關心的重要議題,本研究試圖以Roscigno和Crowley(2001)的偏遠地區學業成就的概念模型為基礎,運用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簡稱HLM),檢驗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因素。研究資料取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tudy, 簡稱TEPS)的第一波(2001年)與第二波(2003年)資料,為全國性的大樣本,範圍包括全臺偏遠國中及一般國中,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實務、政策改進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偏遠國中學生成就比一般國中低,但國中階段的成長量無顯著差異。(二)偏遠國中的學校教育條件不完全比一般國中差。(三)偏遠國中的學校教育投資與一般國中無顯著差異。(四)偏遠國中的家庭教育條件比一般國中差。(五)偏遠國中的家庭教育投資比一般國中少。(六)學生集體教育期望及父母期望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助於縮短偏遠國中與一般國中之成就差距。
  • Item
    國中青少年友誼關係之研究
    (2011) 林婉雯; Wan We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友誼發展做普遍性的討論和差異性的討論,期望能從中分析出影響青少年友誼關係的特性及趨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中裡兩個不同特性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和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交朋友成為青少年來學校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友誼發展也關係著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前期是友誼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青少年友誼的因素複雜且多樣 三、不同性別在友誼關係的認知、發展、互動和穩定性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表現 四、青少年友誼受家庭背景區隔不大,但青少女較容易因社經背景差異出現比較的心理,青少男則較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五、青少年友誼組成沒有學業成就上的區隔,但成績佳者有較高的同儕地位,成績較差者則友誼的選擇性較少 六、不同導師的帶班風格會產生不同的班級氣氛,進階會形塑出不同風格的青少年友誼關係
  • Item
    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
    (2008) 蘇靜怡; Su Ching-Yi
    本研究的主旨在設計一套以陳龍安(198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為架構,並融入創造思考策略及Oxford(1990)語言學習策略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探討實施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英語科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立意抽取台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兩班學 生,並將之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實施總共十四週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未進行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為吳靜吉教授「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林幸台、王木榮(1994)修訂之「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吳金蓮(1990)編製的「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態度問卷」、英文科的學業成績,以及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國中英語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調查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在語文及圖形創造力的表現: (一)實驗組學生在「語文流暢力」、「語文變通力」、及「語文獨創力」的表現情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學生在「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及「圖形精進力」的表現情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但在「圖形獨創力」的表現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學生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測驗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挑戰心」、「冒險心」、「想像心」、「好奇心」及「總分」的表現情形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習態度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習態度的表現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四、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業成就的表現: 實驗組學生在英語科學業成就的表現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五、實驗組的學生對於英語科創造思考教學課程表示接受與喜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英語教學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與教學的參考。
  • Item
    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
    (2007) 吳秀娟; Wu, Hsiu-Chuan
    本研究旨在根據Palmer(1991)的課程聯結模式,除知識的統整外,並融入創造思考技巧及問題解決策略編擬一套適合國小中年級的課程教學活動,並經由二十四次的實驗教學後,探討此課程對增進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之成效。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成效。 二、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成效。 三、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成效。 四、瞭解國小學童對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其反應程度如何。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公立國小四年級共6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共33人,一班為控制組共31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四節課(每節40分鐘),共計四十八節的實驗課程教學,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之主要工具為「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問題解決測驗」與「學業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分測驗「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精密力」、「標題」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獨創力」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創造力。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分測驗「解釋推論」、「猜測原因」、「逆向原因猜測」、「決定解決方法」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預防問題」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實驗組在學業成就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學業成就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學業成就」分測驗「國語」、「數學」、「社會」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 四、在「主題統整教學態度問卷」、「教師教學日誌」、「主題統整教學學生自評表暨回饋單」方面,此課程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在實施主題統整教學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恆毅力量表的編製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2019) 林雅芬; Lin, Ya-Fen
    恆毅力(Grit)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Angela L. Duckworth等人在2007年提出,所謂恆毅力指的是對長期目標的毅力與熱情。過去研究多以國中以上學生、成人為研究對象,少有研究者針對國小學童進行量表編製。據此,本研究即欲發展一套適合國內國小學童使用的恆毅力量表:正體中文版「恆毅力量表」(GS-TC)。本量表翻譯自Duckworth et al.(2007)所編製的「恆毅力量表」,在中文化修訂上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以225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預試分析,並針對預試結果進行題意修訂。根據項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GS-TC各題項間具有良好的鑑別度,且具有穩定的二因素結構,量表總題數也經刪題從原來12題變為11題。第二部分對407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信度分析、效標關聯效度(五大人格特質-嚴謹性/自我控制/努力自我調節)的檢定及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GS-TC具有穩定的二因素結構,兩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穩定(興趣穩定性分量表α = .70,努力持續性分量表α = .78),且與各效標間的關係也符合預期,二因素結構大致符合適配度指標的標準門檻。最後再額外抽取53位國小高年級學童間隔三週後施測,結果顯示,GS-TC具有良好的再測信度(r = .52 ~ .64)。綜合上述,透過三群不同的樣本比較來看,GS-TC具有穩定的信、效度,且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此外,研究者進一步以GS-TC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恆毅力對學業成就、創造力的相關情形,結果顯示GS-TC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及創造力有低度正相關。最後本研究針對GS-TC之後續研究與應用進行延伸討論。整體而言,GS-TC能有效測量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恆毅力,亦能延伸探討其學業成就與創造力之相關,對教育、社會與人格心理學等領域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 Item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
    (2005) 劉若蘭; Ruo-Lan Liu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並驗證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影響模式,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的指標與重要影響因素為何?族群之間是否有差異?(二)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個人因素、學術投入因素、人際投入因素,影響成功學習之模式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促進多元族群學生成功學習的建議,以提供大學教師及學生事務工作者規劃活動與方案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基於Astin (1984)、 Tinto (1975, 1993)、Pascarelle(1985)、Weidman(1989)、Terenzini(1996)、Chickering(1969, 1993)、Perry(1968, 1981)等理論與研究,以及ACPA與NASPA(2004)提出的學習之交互關聯性,建構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其中個人因素包括:家庭社經水準、家庭支持、自我概念、一年級成績,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成功學習指標包括:族群認同、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學業成就。 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五年制護理系四年級學生,取樣原住民族學生215名與漢族學生360名,該校目前原住民學生約占全校學生人數五分之ㄧ,全體學生住校,校園中多元族群互動密切,符合本研究之所需。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依據國內外相關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並分別以內部一致性係數建立信度,以及專家評定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內容包括個人因素量表、校園經驗量表、成功學習量表,與三項關於成功學習的開放式問題。問卷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驗證本研究建構之成功學習模式的適配性。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從下列四大方面,透過訪談加以釐清。一、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家庭背景與家庭關係的內涵為何?與學習的關係為何?二、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人際投入的經驗內涵如何,影響歷程為何?三、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經驗為何?四、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的經驗為何?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分由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高,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高四組,選取9名原住民族學生及11名漢族學生訪談,訪談資料則以內容分析方式,以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成功學習的指標包括: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學業成就。 而影響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重要影響因素有:家庭社經水準、一年級成績、自我概念、家庭支持、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學術投入。 二、 各項因素的差異分析中,大專漢族學生顯著高於原住民族學生的變項有: 一年級上學期成績、家庭社經地位、學術投入、學業成就、認知發展的抉擇實踐階段、與漢族同學互動;而原住民族學生只有與原住民同學互動方面顯著高於漢族學生。 三、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的模式適配性均可稱為理想。 四、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直接效果方面 (一)兩個模式均達顯著水準的直接效果有: 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目前學業成就;參與互動對族群認同;人際整合對心理社會發展;學術投入對認知發展、學業成就;家庭支持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 (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漢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參與互動對認知發展;家庭支持對學術投入;人際整合對學術投入。 (三)漢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社經水準對參與互動;自我概念對學術投入;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自我概念、學術投入;學術投入對心理社會發展。 五、質性訪談結果方面 (一)不同族群學生獲得家庭支持的來源與方式有所不同,漢族學生的父母可能期望較高,提供資源較多,但是家庭生活與關係是否穩定,對於不同族群學生的學習,均有重要影響。 (二)人際投入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歸屬來源,主要是同族群同儕團體,較少參加社團活動,漢族學生則涉入社團活動較多。 (三)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方面,原住民族學生師生互動較少,某些學科基礎較弱,漢族學生與教師互動收穫較多,國中學習基礎對學習有助益。 (四)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有被歧視經驗,雖然多數肯定族群身分,仍然會害怕不被接受,漢族學生對原住民文化有刻板印象,其中部分學生對於原住民優惠待遇有所排斥。
  • 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睡眠品質與學業成就之探討
    (2010) 李敏瑄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及學業成就間的現況及彼此的關係,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北縣某國中全體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抽樣取得樣本,用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為286 份。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女性的個人主觀睡眠品質及睡眠時數表現較男性為差;年級別的差異似乎與睡眠品質關係不大,惟越高年級似乎日間功能障礙較低年級明顯;自覺課業壓力大者、生活壓力大者、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量越多者、補習時數過多者皆有較差的睡眠品質; 睡前三小時內使用網路時數越高者其睡眠品質PSQI計分雖無顯著差異,但卻顯著造成日間功能障礙。 二、女性的語文科成績顯著較男性高,卻未見男生在數理方面的優勢;年級與自覺生活壓力別似乎不是影響學業成就的重要變項;自覺課業壓力 較大者及有補習的族群其學業成就皆顯著較高;越常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量、越頻繁睡前三小時內使用網路時其學業成就則顯著較差。 三、睡眠品質越差學業成就也就越差,[睡眠品質PSQI得分]能解釋學業成就3.2%的變異量。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應傳達[每日足夠睡眠時間]的觀念,同時避免、甚至禁止睡前的網路使用,以期能改善睡眠品質和日間功能障礙,以及提升學業成就的表現。
  • Item
    國中女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雲林縣某女子國中為例
    (2019) 孫霈雯; Sun, P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女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以雲林縣某女子國中為母群體,抽樣分為績優組173名、績劣組171名,共計344名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蒐集體適能成績與學業成績資料分析,所得數據分別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複迴歸分析,以瞭解國中女學生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約有一成四家庭是高社經地位、二成九家庭是中社經地位、五成六家庭是低社經地位,而父母運動習慣高度參與約三成一、中度參與約三成九、未參與則約二成九,而網路使用每週6小時以下約三成三、每週7-20小時約四成五、每週21小時以上約二成。心肺適能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銀牌等級,肌肉適能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銅牌等級,柔軟度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銅牌等級,瞬發力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銀牌等級,身體組成BMI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正常等級。 二、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除了「父母運動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無關外,「年級」與肌肉適能、瞬發力有關係;「家庭社經地位」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身體組成(BMI)有關係;「學業成就」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瞬發力、身體組成(BMI)都有關係;「網路使用」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瞬發力、身體組成(BMI)有關係。 三、研究對象的心肺適能越好者(800M跑走所花的秒數越少),其肌肉適能(仰臥起坐的次數越多)、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及身體組成(BMI值越小)都越好;肌肉適能越好者(仰臥起坐的次數越多),其柔軟度(坐姿體前彎越遠)、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及身體組成(BMI值越小)都越好;柔軟度越好者(坐姿體前彎越遠),其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越好;瞬發力越好者(立定跳得越遠),其身體組成(BMI值越小)越好。研究對象之健康體適能彼此間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瞬發力及身體組成(BMI)等健康體適能,並可以解釋其總變異量的如下:心肺適能為12.6% 、肌肉適能為11.5% 、柔軟度為4.9% 、瞬發力為11.3% 、身體組成(BMI)為8.9%;研究結果顯示,學業成就優者在心肺適能、柔軟度、瞬發力、身體組成(BMI)等四種健康體適能都較好;每週網路使用6小時以下者在心肺適能、肌肉適能、瞬發力等三種健康體適能都較好;但是七年級生在肌肉適能及瞬發力二種健康體適能則較差。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多項建議,以作為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參考。
  • Item
    大學學業退學制度的批判與反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何萬順; 林俊儒; One-Soon Her, Jun-Ru Lin
    釋字563號揭示退學制度屬大學自治,惟退學侵害學生基本權甚鉅,大法官因此要求其內容應「合理妥適」、制定及執行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本文以「合理妥適」作為檢視現行學業退學制度之一貫標準。在此大學自治內部界限的要求下,本文以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及國立清華大學學則作為檢證標的,認為學業退學制度有違此內部界限,規範性分析上存有疑慮。就合理性而言,該制度設計在理論上亦有諸多缺失。在實務運作上,雖然大學之學業退學規定日益寬鬆,但此舉並無助於學習品質的提升,依然是對成績不佳遭退學學生的不當壓迫。而此制度之持續存在,係由若干迷思所導致。基於本文立論,現行學業退學制度並非「合理妥適」,應予廢除。本文並對於取代學業退學制度的積極措施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