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建構批判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8-07-31) 李明芬
    本研究所介紹的「批判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為研究者針對人們的心靈需求、及社會快速發展下影響生活、學習與溝通品質的關鍵能力(如批判、反省與創造能力等高層思考力)的培養,所建構的一個鉅觀的、整合性的、批判取向的教學與學習設計(以下簡稱教學設計,實則包涵學習的設計)理論架構。 研究者嘗試建構批判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架構主要是希望從教學設計理論的「建構歷程」,根本釐清過去乃至目前為人所應用的種種教學設計理論,其發展與建構過程所根據的理念、知識基礎、乃至學術的盲點,其積極目的在擺脫傳統教學設計理論建構的化約策略,脫離以教學方法為主軸的思考,因為此理論將不以傳統的教材設計或活動設計為單一、僅有的設計目標,其所設計的重點也將不局限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而是從生活、學習與溝通三方面共通之人際互動、環境資源、環境空間與多元情境等層面去思考及探索批判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所應有的內涵。本研究的理論建構方法主要參考Snelbecker(1974)所提出的一般理論建構法的原則與當代德國哲學大師Habermas(1972)之知識建構論對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及其所發展出來有關理論建構的論述。 在建構批判的教學與學習歷程,研究者除了釐清內在(Inward)與外在(Outward)批判歷程的不同及相關性,也根據學習、教學與設計的批判省思,描繪批判學習與教學設計的透視(Crystalization)、延展(Extension)、轉化(Transformation)與開創(Exploration)四個互動的關鍵歷程,這樣的歷程主要是開展設計參與者的學習、對話、思考的省覺空間,從對教學方法的關注延伸至教學內在、外在的障礙與機會的探索,這樣的設計取向是不離充滿不確定、變化、複雜的真實世界,也是培養設計者或設計團隊在面對種種情境時能有批判的思考及應變能力,同時強調設計團隊彼此的支援與協同機制的建立,而不只是應用設計的知識和工具而已。 整體而言,批判教學設計理論乃是一鉅觀的設計理論,而非微觀的教學設計理論,如情境學習或建構學習等以單一學習理論為思考的設計理論,研究者希望將設計的動態性、複雜性、不確定性藉由批判設計的歷程,開拓設計參與者的省思空間。在提出此理論架構後,研究者將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發展此鉅觀設計理論的應用策略,以期實際提供教育與訓練具體的思考及實踐。
  • Item
    教學設計的呈現方式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8-06-??) 趙寧
    教學科技,基本上是以「教學為體,傳播為用」。 藉由系統化設計,把學習理論與教學方法的溝距銜接,以增進與加速學習的效果與效率為目的。教學與傳播科技學會更明確的闡示,教育科技是一個包括人、思想、機制與組織的複雜與整合性過程。內容包括,問題的設計、實行、評估與分析。其中容納了人類學習的所有面向。其解決的方案均取自於學習資源( Learning Resources ),而這些資源包括了:訊息、人群、資料、機制,技術與環境。換言之教育科技是一個有關人類學習問題的定義及解決的理論。運用整合性途徑來分析並解決人類學習問題的領域。所以教育科技的研究可以是建構性的理論設計,也可以是實用性的歸納分析。本研究施測的對象為臺北縣明志國民小學四年級學年,總共施測兩個班級。 以四種教學設計( 2X2 )的呈現方式為自變項,以教學後的測驗及一週後的保留測驗為依變項,以之測量學童在概念學習上的成果及其關係。本研究所採用的自變項測量兩大部分為測量學童對概念學習的原型取得:在這一個部分設計兩個變項,其一為教導有關概念的一連串屬性;其二為教導有關概念的例子。測驗學童對概念學習的歸納和辨別技巧之發展關係:在這一個部分也是設計兩個教導呈現方式的變項,其一為釋例與詢問的教學方式;其二為單單只有釋例的教學方式。問題的假設是概念可以透過這一連串的相關屬性被闡釋並瞭解。在這個假設中,概念學習以兩種方式出現:在每個概念相關屬性的發現以及一連串規則的歸納中,另一假設是概念分析的例子透過屬性認知和規則形成。從自變項、依變項、假設、學習方法得到結果與討論。本文藉由概念之發展技巧、呈現方式,用不同的角度、面向和研究方來檢視概念學習效益之全貌,而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企望能拉進教育與傳播,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