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國小社會課程中上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
    (2009) 曾曉昱
    本研究由探討階級、課程與教育,釐清課程與階級的關係,進而剖析現行課程綱要和教科書所呈現的中上階級意識型態,及其形成之社會脈絡。為達本研究目的,採用批判論述分析研究方法,以九年一貫課程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為研究對象,並訪談教科書編寫者,進而分析教科書的中上階級意識型態及其型塑歷程與社會脈絡,以文本分析、過程分析和社會分析的三層論述分析向度。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以「階層」著墨,並未在課程的規劃或議題的融入上有所著墨。 二、教科書論述隱含了中上階級的權力與控制,透過階級的權力控制教科書內容,使得「他們」成為弱勢群體的代名詞。 三、教科書論述呈現中上階級的文化色彩,對勞工階級文化和生活型態則是予以刪除。 四、教科書編寫者認為階級議題具有敏感性,拒絕肯認階級,卻又在不自覺的權力與意識型態運作下,無意識的將內化的價值觀呈現在教科書的內容。 五、歷史因素使得階級議題長期受到壓抑,儘管全球化影響臺灣課程階級論述,但全球化下社會變遷所產生的階級問題卻未討論,僅是營造和諧與美好的社會景象。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宜明確處理階級議題,建議直接列入「階級議題」。 二、課程內容擴展多元文化的意識,積極納入弱勢群體。
  • Item
    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2008) 呂美蓮; Lu Meil-Li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分布情形,以便了解課文中背後的潛藏性別意識。本研究以三大版本(南一、康軒、翰林)作為分析對象,採內容分析法,針對教科書中內文及圖片,將性別偏見的類型分為:語文偏見、刻板印象、比例不均、以及偏差失衡四大類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有以下七點結論: 一、在教科書中,對性別的用語,仍以單一性別為主。 二、在男女人格特質上的表現,在外表形象上有明顯的差異,存在著刻板印象;在性格特質上,彼此仍有差異,唯在男性偏向女性化特質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職業角色分工明顯存有刻板印象:男性職業多元化,女性職業形象被窄化。 四、家庭角色仍呈現男外女內的分工型態,女性幾乎扮演照顧家庭、受支配的角色,仍舊呈現出傳統社會性別刻板與僵化的情形。 五、在作者人數、插圖以及題文與內文主要男女比例上,男性出現的次數遠多於女性,女性受到忽視是明顯的,整體上性別比例呈現性別懸殊的現象。 六、教科書傑出人物的舉例,多半以男性為主。 七、女性在社會貢獻所舉的範例與被提及次數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明顯被忽略與排擠。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教科書編製、教師教學及後續研究的方向分別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2010) 卓佩穎; Cho Pei Ying
    本研究為第一個建立分析類目進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以量化兼重質性分析的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檢視98學年度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之階級意識型態,研究目的為瞭解教科書文本探討之階級議題內涵,論述中所隱含的階級意識型態,並解構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情形。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議題之文本內涵 (一)相關議題探討偏重於經濟層面,貧與富最常見出現於論述中,顯示財富之擁有仍為建構階級意識型態之基礎。 (二)階級議題探討呈現支離破碎,未能有組織或系統性探討相關議題。 (三)教科書對階級相關議題僅於表象描述,未能切入問題核心進行探討。 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隱含之階級意識型態 (一)教科書透過人物稱謂、負面造詞、文意嘲諷或美化,呈現對勞動階級之語言偏見,並藉階級慣用詞彙形塑階級符碼,有利中上階級學習。 (二)教科書呈現出職業角色、家庭決策導向、生活型態、人格特質、社會參與以及階級關係等六種階級刻板印象。 (三)中上階級思維為論述主體,勞動階級消失於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 (四)教科書文本呈現階級間生活落差、文化落差、形象落差與權勢落差。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解構 (一)中上階級意識為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主宰 (二)教科書知識成為操縱階級之商品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成為階級再製機制
  • Item
    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2010) 王又禾
    本研究探析「三民版」、「南一版」、「翰林版」、「康熹版」、「龍騰版」等五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媒體識讀課文內容;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與媒體識讀課文內容之看法,目的在於透過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永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參考。 研究結論涵蓋教科書及受訪教師兩方面。 在教科書部分,分別就「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生產」、「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三大議題進行內容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版本教科書之「章節」及「標題」依照課綱編寫,但各版本教科書之課文內容差異則不小;且文本內容對高一學生可能過為艱深。 在受訪教師部分,本研究選擇五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實際授課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未來若有進修課程,受訪教師則希望加強「媒體近用」、「公民行動及媒體監督」等相關知能。
  •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
    (2014) 曾亭勻
    本研究旨在藉由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為主軸,分析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對人權教育議題內涵的選擇與詮釋,以瞭解人權教育議題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中融入之情形,並藉以推論人權教育在國中教育之落實現況。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南一書局、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之教科書,自第一冊至第六冊共計18冊。茲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56.86%的課別有設計融入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 二、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將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融入在「歷史」主題比例最高。 三、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融入「人權的內容」學習軸比例高於「人權的價值與實踐」學習軸。 四、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同一學習軸下,被設計融入的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具有集中現象。 五、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能多元運用各種方式呈現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之內涵。 六、 教科書在能力指標融入上有其限制,致使某些能力指標被忽視。 七、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詮釋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的適切性僅達65%。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未來教科書編輯者、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分析之研究
    (2008) 曾玉萍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全球觀教育的知識內容,以探討我國國中全球觀教育的知識內涵,並了解全球觀知識內容的數量呈現與編寫策略。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首先參酌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以建立本研究主題分析類目,進而分析95年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文字與圖表的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 根據內容分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觀教育教材內涵分析 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涵蓋「全球系統」、「全球議題」、「全球文化學習」、「全球史地」四個主類目。 二、各版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的呈現 1.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以翰林版最多。 2.各版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皆以「全球史地」出現次數比率最高。 3.各版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次類目以「全球歷史」、「全球地理」所占比例最高;「生物系統」、「飢餓/貧窮議題」、「反全球化」最低。 4.僅翰林版呈現出所有次類目內容。 5.各版文字、圖片次類目的分布大致相同。 6.各版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的編排一致。 三、各版公民、歷史與地理三科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的呈現 1.各版歷史科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之比重最低。 2.各版僅地理科有呈現所有主類目。 3.各版公民、歷史與地理三科主類目之編排各有不同。 4.各版公民、歷史與地理三科次類目之編排一致。 5.各版公民、歷史與地理三科皆缺少某些次類目。 四、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編寫策略之分析 1.全球觀教育知識內容策略以康軒乙版運用次數最多。 2.僅翰林版未呈現出所有策略類目。 3.各版皆在三年級教材運用最多編寫策略次數與種類。 4.各版皆以「輔以圖片或表格」運用次數最多。 5.「說明解釋」、「比喻或舉例說明」與「輔以圖片或表格」在各版各冊中皆有運用。 6.「分析事理」、「分析比較」與「類推與歸納」各版只運用在三年級教材。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科書編選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重新發現教科「書」的歷程:從物質文化看教科書的潛在課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3-??) 彭秉權; Ping-Chuan Peng
    2005年筆者在北部某大學講授「潛在課程」,一份期末報告敘說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教科書的愛恨情仇,這些大家熟悉的情感與經驗揭露了既有教科書研究方法的不足,促使筆者重新思考這本「書」的存在,不只是個傳統科技的文字載具,也是青少年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物件。之後10年,筆者嘗試從物質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這本書對學習與社會化的影響。本文以倒敘的方式先分享筆者尋找物質之理論意涵的歷程,放眼教育社會學的批判傳統,從古典理論,到繼起的文化研究、後現代、後結構,乃至近期的後人文思想,儘管處理物質的方式殊異,但皆無損其重要性。之後再引用部分理論來敘說、反芻當年的情事,完成延宕多年的回應。本文希望能為教育研究者與工作者開啟物質文化取向在教科書、潛在課程與青少年次文化,乃至學習、教育科技、政策及課程與教學等領域的應用。
  • Item
    清末民初中學堂(校)修身教科書的發展(1902-1922年)
    (臺北市 :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1993-08-01) 陳光輝
  • Item
    評介「美國的公民科」教科書
    (臺北市 : 臺灣省教育會, 1988-11-01) 陳光輝
  • Item
    我國現行教科書審定的理想與實際
    (國立教育資料館, 2011-02-01) 朱美珍; 董秀蘭
    本文以課程審議為立論基礎,從國立編譯館審定行政人員的視角,檢視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並探討影響教科書審定運作之條件或脈絡。本文採深度訪談法,立意抽樣訪談5 位審定行政人員,運用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探究教科書審定的實際運作圖像。從結果分析發現,實務運作圖像與制度設計立意呈現若干差距,例如委員會組成未盡符合適才適任原則;審定過程產生受制於人、關係、立場及時間等因素,使得審委之間或審委和編輯群之間,未能充分地理性論辯。此外,教科書內容因書局商業競爭的利誘和審委特定的審查理念等因素,使得教科書的審定結果未必合乎公共利益和多元化,造成教科書開放審定政策立意與預定期待相互背離。本文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教科書審定及後續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