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正念課程介入對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睡眠品質之成效探討
    (2022) 黃嘉鳳; HWANG, Jia-Feng
    研究目的: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具有關聯性,且透過正念課程介入可以降低其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因此,本研究欲檢驗正念課程介入是否有效降低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憂鬱、焦慮及提升睡眠品質。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病房與產房的高危險妊娠安胎住院孕婦(n = 30),隨機分配為實驗組 (n = 14) 及對照組 (n = 16)。實驗組參與除接受常規護理指導並接受為期4週、每週1次、每次30分鐘的一對一之正念課程介入;對照組則接受常規護理指導。本研究使用中文版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中文版情境-特質焦慮量表以及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進行施測,問卷施測共計3次,分別在介入前(基線)、介入後(立即後測)及介入後兩週(追蹤)實施。以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來檢驗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全家年收入)、產科妊娠史(懷孕週數、是否人工受孕)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的相關性;以廣義估計方程式來分析正念課程介入後之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研究結果: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產科妊娠史之憂鬱、焦慮及睡眠品質之相關性中,僅有後測的憂鬱程度與全家年收入上呈顯著負相關 (p< .05)。經過四週的正念課程後,關於憂鬱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具有統計上的顯著(p < .05);關於情境-特質焦慮方面,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分數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p > .05),至於睡眠品質的部分,兩組間後測及追蹤分數均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p > .05)。 研究結論:正念課程介入對於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的憂鬱具有立即與延宕介入效果,可提供高危險妊娠安胎孕婦降低其憂鬱。
  • Item
    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焦慮等值行為之研究
    (2011) 黃裕惠; Yuhuei, Huang
    一般人常認為心智障礙學生是無憂無慮,但是否真的如此?當心智障礙學生焦慮時,心智障礙學生會表現在甚麼部分?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調查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問題行為,建構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等值行為。研究分為三個研究問題,一是探究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現況;二是探究問題行為和焦慮之關聯;三為以問題行為預測焦慮與憂鬱,確認焦慮等值行為。 本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共263名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為對象,以學生自陳量表、訪談心智障礙學生以及教師評量問題行為,探究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及其與問題行為的關聯。主要的發現有: 一、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焦慮分數顯著高於一般同儕,約有四成六符合焦慮標準(以下簡稱為焦慮組,低於焦慮標準的心智障礙學生則為一般組)。若將標準提高到中度焦慮之標準,則有三成一符合焦慮標準(以下簡稱為高分組)。 二、焦慮組與一般組出現率達顯著差異之部分包括焦慮心智障礙學生較擔憂發生恐怖的事情、擔憂自己的外表、別人不喜歡自己,恐懼狗,以及較多腸胃常不舒服、心跳很快以及快要呼/喘不過氣等生理反應。 三、焦慮組約有六成有焦慮與憂鬱共存之現象。焦慮組符合憂鬱比例高於一般組,心智障礙女生符合憂鬱比例高於心智障礙男生。 四、焦慮組問題行為和焦慮有顯著正相關,但一般組無此相關;以憂鬱為共變項與否,影響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和焦慮的關聯。 五、焦慮組與一般組有8項問題行為平均數達顯著差異,以8項問題行為總分診斷焦慮與憂鬱並無差異。以憂鬱為共變項,全體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和焦慮達顯著相關有10項問題行為。以此10項行為預測焦慮優於預測憂鬱,且10項問題行為總分診斷焦慮之準確性顯著優於診斷憂鬱之準確性,故為本研究之焦慮等值行為。 六、高分組的焦慮等值行為總分達顯著高於一般組、低分組,焦慮組的焦慮等值行為也高於一般組、低分組;但憂鬱組與非憂鬱組的焦慮等值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本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結論: 一、本研究結果支持自陳方式,輔以適當的協助,就能以自陳方式於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心智障礙學生自陳的焦慮和教師評量之問題行為結果有顯著相關,顯示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可做為評量焦慮的方式之一。 二、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高於一般同儕,焦慮內容反應其心理年齡落後生理年齡之事實。焦慮組符合憂鬱標準高於一般組;焦慮組的憂鬱分數不見得高,但符合憂鬱切截點之心智障礙學生,焦慮分數通常偏高。 三、心智障礙學生問題行為和焦慮關聯有三個可能性,一是焦慮反應在問題行為,有所謂的焦慮等值行為;二是中重度焦慮心智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顯著較高,提供焦慮為問題行為的情境事件之證據;三是照顧者對問題行為的立即反應與心智障礙者問題行為之研究,間接提供焦慮使問題行為變成操作行為之證據。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出評量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焦慮等值行為之實務運用以及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對研究生焦慮反應之成效
    (2008) 黃暐婷; Wei-Ting Huang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對於研究生焦慮反應之成效。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碩、博士研究生共14名為研究對象,採用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隨機將之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的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控制組則無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最後僅12人的資料經統計分析處理。本研究以「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和「Pro Comp Infiniti生理回饋儀器」為量化研究工具,測量受試者的焦慮程度以及肌電反應,所得資料以t考驗和效果量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研究者自編之「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之問卷回饋表」為輔佐資料,以了解本研究方案實施之效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後,實驗組研究生的焦慮程度前後測無統計顯著差異;與控制組研究生相比時,實驗組研究生的情境焦慮及整體焦慮反應達統計顯著差異,且具有高度效果量。 二、經過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後,實驗組研究生的肌電反應不論在前後測數值的比較以及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量數值的比較都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研究生對「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看法採正向態度,普遍認為此訓練對降低焦慮反應有幫助,亦對個人在身體覺察度、情緒、專注力、因焦慮引起之症狀、生活型態調整等層面有幫助。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心理輔導與諮商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研究生、焦慮、生理回饋輔助放鬆訓練、肌電反應訓練
  • Item
    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影響
    (2008) 陳玫菁; Mei-Chi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及比較增加樂觀教學方案,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效果。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共8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為實驗組共59人;一班為控制組共27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二節課(80分鐘),共計640分鐘的教學方案處理,第一階段實驗處理為實驗組一先實施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先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則為實驗組一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進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教學方案處理。 本研究以「兒童樂觀-悲觀雙因子量表」、「貝氏兒童組合量表第二版憂鬱、焦慮分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第一階段實驗處理後進行中測,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後再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訪談問卷」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輔佐資料,以瞭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減低悲觀教學方案設計過程切合教學目標並填補研究之缺口。 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的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學生部分的悲觀信念及憂鬱、提升學生部分樂觀信念: 1.教學方案能提升學生「對正向結果抱持自信」的樂觀信念。 2.教學方案能減低學生「負向預期且懷疑自我」的悲觀信念。 3.教學方案對於學生樂觀信念中的「有毅力地追求目標」與悲觀信念中的「半途而廢」未有效果。 4.驗證樂觀與悲觀是雙向度的論點。 5.悲觀特質需長時間蘊釀,改變方能見效。 6.二套教學方案應相輔相成,融合運用。 四、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憂鬱及焦慮。 五、實驗組學生對減低悲觀和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皆採正向態度,對於各單元均有很高的滿意度、普遍非常喜歡教學方案並認為對個人有幫助、主觀自評改變則以認知與情意方面居多。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情緒調節策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調節效果的檢證
    (2018) 潘宣露; Pan, Hsuan-Lu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個體的心理症狀息息相關,為了解臨床和非臨床族群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過去研究指出,個體對於不同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有助於調整個體的心理健康適應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間的關聯以及調節效果。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北部大專院校之大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為498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20.12歲(SD = 1.86),其中男性共168名(33.7%)、女性共330名(66.3%)。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短版」、「情緒調節問卷」、「行動與接納問卷」、「止觀注意覺察量表」、「憂鬱、焦慮及壓力量表簡版」。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所示: 一、大學生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接納策略」及「正念策略」有顯著負相關;「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與「正念策略」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負相關,「壓抑策略」與「憂鬱」有顯著正相關。 二、控制背景變項後,四項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如下:「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兩項策略分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憂鬱」、「焦慮」或「壓力」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壓抑策略」與「接納策略」兩項策略則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各項負向心理健康之間不具調節效果。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高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弱;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低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強。   本研究顯示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可以作為非臨床之無法忍受不確定個體心理適應上的保護因子。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討論,並針對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乳癌病人之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對重建術後憂鬱、焦慮及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
    (2019) 龐傳慧; Pang, Chuan-Huei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及術後生活品質、憂鬱及焦慮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藉此了解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是否影響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之變化及其重要構面。方法:採行回溯性研究 (retrospective study)立意取樣,蒐集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自105年4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乳癌切除後立即乳房重建者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開放式問卷訪談及問卷填答個人基本資料、決策衝突、社會支持、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等量表調查。結果:個人背景因素中的婚姻狀態、家族病史、決定前閱讀重建資料、有無接受醫美重建會談、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乳癌外科手術方式、乳房重建距今時間、人身保險、家族病史、家庭總收入、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有達顯著相關。各量表中相關性可知社會支持與決策衝突、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無顯著相關;決策衝突與焦慮達顯著相關;憂鬱與決策衝突、社會支持無顯著相關;生活品質與憂鬱、焦慮、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結論和建議:接受乳房重建婦女獲得較高的社會支持時,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狀態也較佳;而減少決策衝突和遺憾,建議醫療人員應先瞭解病人文化水準、教育背景、使用資源能力及其支持系統等背景因素,並提供病友協會及癌症腫瘤心理諮商師主動介入評估等立即性情感性支持,能降低重建術後的憂鬱與焦慮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衝擊。也建議政府將乳癌重建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範圍,避免因自費無法重建,恐導致衍生更多心理層面問題進而浪費更多醫療成本。
  • Item
    比較不同術前衛教對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焦慮及生理指標之成效
    (臺灣護理學會, 2014-03-01) 陳淑華; 薄喬萍; 黃瑞珍; 王美文; 簡麗瑜
    背景: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術前訪視角色開始受到重視,然而其對病人的成效則鮮少有研究進行探討。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比較病房護理人員與手術室護理人員執行不同術前衛教,對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焦慮及生理指標之成效。 方法:採類實驗設計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收集對照組74位及實驗組86位。運用「情境焦慮量表」、生理指標測量(血壓、呼吸及脈搏)」為測量工具,並採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模式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結果顯示,兩組在手術前一天的焦慮程度及生理指標皆無顯著差異,但在衛教後實驗組之焦慮程度的下降達顯著差異(p < .001),且呼吸(p < .05)、心跳(p < .001)、血壓值(p < .001)在統計上也呈現顯著差異。 結論:本研究證實,由手術室護理人員執行術前訪視衛教對降低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焦慮之成效,建議未來研究可進行更多其他層面的效益評值,如醫療成本、人力時間及住院日數等。
  • Item
    術前訪視衛教對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焦慮及生理指標之影響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 2011-12-01) 陳淑華; 黃瑞珍; 王美文; 林梅香; 郭繼陽; 黃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