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拒學青少年生態系統特性的潛在組型分析研究:從諮商輔導人員觀點
    (2023) 洪美鈴; Hung, Mei-Ling
    本研究考量目前臺灣因應青少年拒學行為仍缺少對拒學生態特性的認識,且在研究方面亦未能顧及不同生態系統的互動性,即使強調家庭介入對拒學議題的重要價值,卻尚未提出實證研究可供參考。故本研究擬借鏡生態系統理論,發展以實務為導向之生態系統特性之研究,經由發展拒學青少年不同生態層面的評估量表,邀請304位國小、國中、高中之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為本研究之參與者,透過其對特定拒學青少年的評估,瞭解國內拒學青少年的生態特性,並透過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建構出拒學的生態組型,瞭解不同組型與拒學情形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拒學青少年不同生態層面的評估量表包括個人逃避、家庭糾結與學校困擾三部份,且不同生態特性依其所處環境脈絡而有所不同。依據不同生態特性表現進一步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個人逃避、家庭糾結與學校困擾各指標一起存在高分狀態可稱為「高生態糾結型」;反之,普遍低分,稱為「低生態糾結型」;另外,也可以看見個人逃避指標中的理想性焦慮與家庭糾結的並存關係,因而稱之為「焦慮併家庭糾結型」;以及個人逃避指標中的社交退縮與學校人際困擾合併出現的情況,稱為「退縮併人際困擾型」。其中,「高生態糾結型」與「焦慮併家庭糾結型」的拒學青少年顯示較嚴重的拒學表現;反之,「低生態糾結型」的拒學情形較不嚴重。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完成從生態系統互動的角度將拒學生態特性納入類型評估,提供了臺灣拒學青少年的生態特性的初步瞭解,建議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在分類和評估拒學行為時,應考慮生態系統各個層面的狀態,並針對不同類型制定不同的生態介入策略,據以形成拒學評估處遇的地圖,做為日後校園諮商輔導與介入之參考。
  • Item
    視聽雙障大學生校園生活適應之探究
    (2021) 陳明宗; Chen, Ming-Tsung
    本研究旨在探究視聽雙障大學生在大學的校園生活之適應情形及所需的社會支持。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之方式蒐集資料,使用半結構式訪談題綱進行深度訪談。並為部分研究參與者進行功能性視覺評估與紀錄結果。同時,所蒐集的其他資料包含:IEP資料或ISP資料影本、部分研究參與者個人出版的書籍或其接受報紙或電視專訪的影片段落。本研究邀請了七位視聽雙障者成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及其中三位的重要他人(兩位母親及一位資源教室教師)作為次要參與者。本研究並使用主題分析法來分析上述資料,融合貫通整理出質性編碼,且透過持續歸納法找出各大主題以回答研究問題。在研究結果部分,內文依序討論七位研究參與者的大學校園適應情形,針對其學業學習、人際互動情形提出綜合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業學習適應的部分,視聽雙障大學生應具備主動詢問與積極求援的能力(assertiveness)、掌握資源與申請的能力、積極追蹤資源申請進度的能力、溝通上課方式調整的能力、取得適合之上課書籍與講義的能力、善用剩餘視覺與聽覺提升學習效率的能力、溝通調整考試方式的能力、與同學和學伴建立互惠的能力、找到小組報告夥伴的能力、在小組協作(collaboration)中成為領導者的能力、建構獨立交通與行走的能力。而學校方面則應協助培訓學伴提升其對於協助視聽雙障者的專業知能。且學校應協助落實ISP會議與所訂之目標並提供所需協助以促進其學業的適應。在人際互動方面,視聽雙障大學生應具備主動並提早告知他人關於自身狀況與需求的能力、主動尋求協助的能力(Assertiveness)、善用與人良好溝通的方法與策略的能力、與同學建立互助互惠之良好關係的能力。此外,本研究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作分析,亦發現視聽雙障個體(微視系統)與家庭成員、朋友(中介系統),乃至於校園環境(外系統)與社會制度(鉅視系統)都是息息相關且互相影響的。例如:視聽雙障者(微視系統)與視聽雙障者家庭(中介系統)會受到校園環境(外系統)與社會制度(鉅視系統)的阻礙,進而在校園生活與學習方面經常受挫。所以,為了培養視聽雙障大學生具備積極樂觀的個性以提升其人際互動能力,前述系統中的家人、學校、教育單位也可以及早教育視聽雙障者關於其獨特性並持續給予正向鼓勵與支持。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視聽雙障大學生所需之家人、教師以及朋友的情感支持、有形支持、訊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等做為建議。同時,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視聽雙障者本人、家人、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等提出的建議,期待本研究對於未來視聽雙障大學生的大學校園適應能有所幫助。最後,本文亦提出研究限制及未來建議。
  • Item
    一所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6) 李易穎; Lee, Yi-Ying
    近年來從新聞報導與教育現場中,不難看到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低落,學校行政團隊對於學校穩定與校務發展扮演極重要角色,更是推行教育政策與創新發展的領頭羊,若長期處於更迭動盪狀態,是學生學習與教育發展的危機,本研究針對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核心,訪談七位教師,受訪對象為兩位兼任主任、三位兼任組長與兩位曾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半結構訪談之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旨在瞭解行政工作經驗與感受,在個人層面、組織層面與系統層面的各項挑戰與困境,輔以生態系統架構分析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因素,以回應當前教育現場之困境。 當前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薪資、國家政策、學校氛圍、工作負荷、升遷等不滿足;責任、人際關係滿足與否因人而異;學習獲得滿足,根據個案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在個人、組織與系統層面上面臨許多挑戰與困境。 貳、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個人內在層面有責任心、較能勝任行政工作、配合 個人規劃與個性;個人外部層面有人情因素、簡章規定或家庭。 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組織層面有學校氛圍、資源掌握度和領導者、同事 的人際關係。 肆、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系統層面有薪資、寒暑假課稅制度與假期福利。 伍、透過滿足激勵與降低保健等因素,能增進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
  • Item
    幼兒父親父職參與之影響因素-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的模式建構
    (2016) 陳韻如; Chen, Yun-Ju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依據生態系統理論與過去研究發現,建構「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並以實徵資料考驗模式的適配情形。(二)探討「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中幼兒父親父職參與的各系統因素間的關聯性。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及分層叢集按比例隨機抽樣方法進行,運用「父職參與量表」、「父職承諾量表」、「夫妻關係量表」、「配偶支持量表」、「工作對家庭的衝突量表」、「配偶社交圈之父職參與情形量表」與「現代性量表」為工具,收集國內496位家有就讀立案幼兒園幼兒、與配偶同住且有全職工作的幼兒父親資料,運用兩階段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的評估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的「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得到樣本資料的支持,可用來解釋國內幼兒父親父職參與的觀察資料。 二、模式中影響幼兒父親父職參與因素之間的關聯情形: (一)微系統的「父職承諾」及中間系統的「工作對家庭衝突」對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力;其他因素(微系統的「配偶支持」、「夫妻關係」、外系統的「配偶社交圈之父職參與情形」、以及大系統的「現代性」)對父職參與的直接影響則不顯著。 (二)微系統的「父職承諾」對父職參與的直接影響力最大,且父職承諾與夫妻關係在配偶支持對父職參與的影響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但在夫妻關係對父職參與的影響中則無中介效果。此外,本研究發現夫妻關係在配偶支持對父職承諾的影響中,具部分中介效果。 (三)在跨系統的因素關聯部分,本研究發現大系統對父職參與無直接影響力,需透過微系統(配偶支持、夫妻關係、父職承諾)才對父職參與產生間接影響;外系統對父職參與亦無直接影響力,需透過微系統(配偶支持、父職承諾)與中間系統(工作對家庭衝突)對父職參與產生間接影響。本研究所發現的跨系統因素關係,基本上符合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類發展乃其與不同環境間互動之結果的主張。 研究者於文末針對未來研究及親職教育提出建議。
  • Item
    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4-08-??) 廖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