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中高齡者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因子模式之發展與驗證
    (2022) 陳彥如; Chen, Yen-Ju
    現今科技進步蓬勃發展,我國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支付型態也隨之改變,行動支付為人們帶來便利及個人化。因此,行動支付也成為目前支付方式的焦點。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目的不盡相同,若能掌握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意圖,將可提高中高齡者對科技的接納度及使用率,進而提高其生活品質。本研究旨在了解促進及抗性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本研究理論以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為基礎,以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與驗證。本研究方法為混合設計,本研究共有兩個研究分別採用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兩個研究之研究對象皆為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研究一為深度訪談法,訪談20位受試者(50-77歲),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接受與拒斥之因子,以建立後續量表及模式基礎。研究二為進行問卷調查法,研究二之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行動支付接受量表、行動支付拒斥量表以及Yang等人(2015)、Yeh(2020)與Oliveira等人(2016)的量表改編之行動支付行為量表,設計本研究之問卷後,將各量表透過以預試確立信效度後,正式施測以立意抽樣,包含紙本與網路問卷,共計回收386份有效問卷,再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模型,以深入了解增進或阻礙中高齡者採用行動支付的因素。研究結果為不論是接受模式或是拒斥模式,在行動支付有用性與不有用性的部分,皆對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在社會影響與缺乏社會影響皆對有用性與不有用性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使用態度對使用行為皆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1)行動支付接受模式:僅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正向之預測效果,而社會影響對行動支付易用性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且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2)行動支付拒斥模式:缺乏社會影響、缺乏隱私保護、不易用性、不有用性皆對使用態度有顯著之預測效果,但不易用性對不有用性不具有顯著之預測效果。
  • Item
    我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行為意向、使用行為與相關影響因素關係模式之建構
    (2016) 陳俊廷
    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我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行為意向及使用行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除瞭解這些影響因素與數位學習行為意向與使用行為的現況,並依據其之間的關係建構出完整模式。取樣對象為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建置之「e等公務園」會員,抽樣時方式採取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依服務機關類型隨機抽取1,200個樣本,並將問卷置於平台,透過平台寄送mail通知受試者填寫問卷,調查期間於2014年2月至5月,共計回收569份,有效問卷為518份。研究工具除能力動機(數位學習準備度)、認知覺察(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社會影響因素、數位學習行為意向等受試者自評量表外,另配合平台所記錄之使用行為客觀資料(認證時數、選課門數、登入次數與閱讀時間),透過統計分析後,獲致下列研究結果: 一、我國公務人員所具備數位學習的能力或動機、認為數位學習有用或容易使用的程度、認為社會影響因素對其進行數位學習影響的程度、及數位學習行為意向程度高;而公務人員四種數位學習使用行為之間的關聯性高,但同個使用行為的內部差異大。 二、我國公務人員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行為意向與使用行為之差異情形:不同職等在數位學習行為意向差異達顯著;而不同教育程度在登入次數及不同電腦使用經驗在閱讀時間的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三、我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行為意向、使用行為與相關影響因素的整體模型,包含「數位學習準備度」(能力動機面向)、「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認知覺察面向)、「社會影響因素」(社會影響面向)、「行為意向」與「使用行為」等構面,經結構方程統計分析達合理適配。即公務人員所具備的數位學習準備度越高、越認為數位學習容易使用及對自己有幫助、及感受到重要他人及組織文化等社會影響因素越重視數位學習,其進行數位學習的行為意願越高,數位學習使用行為出現的時數、次數與頻率等也越多。顯示本研究經文獻探討所建構的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公務人員的數位學習行為意向與使用行為。 四、在整體模型中,數位學習準備度與知覺有用性到使用行為路徑的迴歸係數皆不顯著。顯示數位學習行為意向在本模型中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即所有影響因素都必須透過該變項的影響,才會產生數位學習使用行為。 五、從個別因素的影響來看,數位學習行為意向對四種使用行為的影響效果皆為最高,其次為社會影響因素、知覺易用性、數位學習準備度與知覺有用性;而從三種影響因素面向比較,社會影響因素對行為意向與使用行為影響的程度最高,即如欲在公務界推動數位學習,先強化促進公務人員使用數位學習的意圖及社會影響因素,是較有效果的。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未來對此研究領域進行探討的研究者及公務部門數位學習推動主管機關、訓練機構數位學習推動者,在研究及工作推動上的參考。
  • Item
    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
    (2010) 黃春太; Huang Chun-Ta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姜逸群教授主持之「學校衛生行政與青少年健康之研究」在2007年收集之資料。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南部七縣市公立學校國中生為母群體,從中選取閩南籍、排除父母均歿者、隔代教養者、與其他親戚同住者,最後共得樣本3212位。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及幸福感之現況 1. 研究對象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最多,國小以下者最少。父母親的職業方面,父親以第四類最多,母親以第五類最多,最少的均是第一類。 2.研究對象擁有不錯的合作、互惠、信任、同儕網絡、師生關係之社會資本。 3.研究對象擁有正向健康的營養行為、安全行為、壓力管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但運動行為較差。 4.研究對象擁有正向的幸福感。 二、國中生其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的關係 1.母親教育程度與研究對象幸福感有顯著差異,而父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與研究對象幸福感則無關。 2.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與研究對象社會資本有顯著差異,但母親職業與社會資本無關。 3.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與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4.社會資本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即研究對象與同學合作解決事情行為愈多、與同學相互幫忙情形愈多、對人信任感愈多、與同學互動關係愈多、與師長關係愈好者,其幸福感愈好。 5.生活型態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即研究對象日常飲食選擇維持營養健康的行為愈好、從事維持健康體適能的活動愈多、從事維護自身安全的行為愈多、面對壓力時的自我調整方式愈好、增進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態度、行為愈多者,其幸福感愈好。 6.社會資本與生活型態呈正相關,研究對象的社會資本愈多,愈能落實正向的生活型態。社會資本之合作、互惠、信任、同儕網絡、師生關係可解釋生活型態之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安全行為、壓力管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總變異量之13.3%。三個典型因素可解釋國中生生活型態總變異量之27%。 三、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結構關係方面 1.本研究提出的「國中生幸福感影響模式」與實證觀察所得資料相適配。 2.社經地位直接影響國中生的幸福感,亦可經由社會資本、生活型態中介變項影響國中生的幸福感。 3.社經地位可解釋社會資本總變異量的1%。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可解釋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31%。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可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44%。
  • Item
    幼兒父親父職參與之影響因素-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的模式建構
    (2016) 陳韻如; Chen, Yun-Ju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依據生態系統理論與過去研究發現,建構「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並以實徵資料考驗模式的適配情形。(二)探討「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中幼兒父親父職參與的各系統因素間的關聯性。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及分層叢集按比例隨機抽樣方法進行,運用「父職參與量表」、「父職承諾量表」、「夫妻關係量表」、「配偶支持量表」、「工作對家庭的衝突量表」、「配偶社交圈之父職參與情形量表」與「現代性量表」為工具,收集國內496位家有就讀立案幼兒園幼兒、與配偶同住且有全職工作的幼兒父親資料,運用兩階段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的評估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的「生態系統父職參與影響因素關係模式」得到樣本資料的支持,可用來解釋國內幼兒父親父職參與的觀察資料。 二、模式中影響幼兒父親父職參與因素之間的關聯情形: (一)微系統的「父職承諾」及中間系統的「工作對家庭衝突」對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力;其他因素(微系統的「配偶支持」、「夫妻關係」、外系統的「配偶社交圈之父職參與情形」、以及大系統的「現代性」)對父職參與的直接影響則不顯著。 (二)微系統的「父職承諾」對父職參與的直接影響力最大,且父職承諾與夫妻關係在配偶支持對父職參與的影響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但在夫妻關係對父職參與的影響中則無中介效果。此外,本研究發現夫妻關係在配偶支持對父職承諾的影響中,具部分中介效果。 (三)在跨系統的因素關聯部分,本研究發現大系統對父職參與無直接影響力,需透過微系統(配偶支持、夫妻關係、父職承諾)才對父職參與產生間接影響;外系統對父職參與亦無直接影響力,需透過微系統(配偶支持、父職承諾)與中間系統(工作對家庭衝突)對父職參與產生間接影響。本研究所發現的跨系統因素關係,基本上符合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類發展乃其與不同環境間互動之結果的主張。 研究者於文末針對未來研究及親職教育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網路情境之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
    (2007-04-30) 賴英娟; 宋曜廷; 王瑞麟; 岳修平; 張國恩
    本研究的目的係採用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考驗本研究所建構之網路情境自我調整學習歷程理論模式。而受試者選取自台灣北部地區的古亭、大觀國中二所學校一年級的學生共計97人,其次,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自我效能量表、目標設定量表、自我調整學習行為量表、以及評估學生之閱讀表現所採用的生物科「生物的生殖」之成就測驗。而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網路情境之自我調整理論的觀點,經由實徵資料能驗證理論模式。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比較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與可能性--以臺灣無檳社區計畫活動為例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3-08-01) 吳美宜; 郭鐘隆; 李明憲; 沈婉平
    口腔黏膜檢查為偵測口腔癌之有效措施,口腔癌為台灣男性第四位之惡性腫瘤,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酒精、檳榔及吸菸等習慣造成罹患口腔癌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社會心理差異。方法:本研究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參與無檳社區活動計劃居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共有866位完成問卷測量,我們依據參與者是否有喝酒、嚼食檳榔、吸菸等習慣區分為罹患口腔癌之高、中與低風險組,並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建立及比較三組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可能性與影響路徑之差異。結果:證明修正後的健康信念模式對高、中與低風險組模型配適度良好並可解釋三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可能性分別為50%、37%、30%,且三組在健康信念影響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直接與間接路徑上有顯著差異。結論: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健康信念與影響路徑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教育介入針對不同健康風險族群宜採取不同介入模式以提高無檳社區計畫之有效性。
  •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之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2012-06-01) 張德永 ; 陳柏霖 ; 劉以慧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之關連性。研究採用黃源協所蒐集的國科會問卷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以社區為單位,針對全國立案之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或總幹事,共計 691人,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檢定模式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模式在適配度指標評估之後,模式獲得支持,其結果如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社區社會資本是一個三階因素概念的模式,社區營造是單向度建構,而社區發展符應理論模式所指涉的二向度。此外,依據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的相關為 0.69;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的相關為 0.72;至於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的相關為 0.21,因此建議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兩個量表有重新修正的必要。
  • Item
    美國高中特殊教育教師之機構間合作態度於參與轉銜服務的模式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6-??) 李貞儀; Jen-Yi Li
    本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高中特殊教育教師參與轉銜服務的程度,以及此參與程度與教師對機構間合作認知、教師個人背景及學校特性之閉的關聯性。在此間卷研究中,回應者中有53%是特殊教育教師和轉銜專業人員。探索和驗證的因素分析被運用來考驗測驗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本文中,研究者先提供測驗工具四個測驗量表的信度與效度證據,然後以結構方程模式考驗四個潛在變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結果區分了特殊教育教師個人特質的作用不同於學校特質和教師本身對跨機構合作的認知的作用,肯定了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訓練背景的重要性遠大於模式中的其他因素。高中特殊教育教師有愈完整的專業訓練背景,愈會認同跨機構間合作的重要性,也愈願意參與轉銜服務相關活動。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高中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培訓規劃及對於進一步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