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東亞2001-2021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之書目計量學研究
    (2024) 戴呈珍; Tai, Cheng-Chen
    本研究採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探討東亞(中國、日本、韓國、台灣)2001至2021年間發表之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s,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文獻之主題及發展趨勢。本研究資料來源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共計71,360篇論文。首先,應用 CATAR進行文獻的概觀分析,以揭示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之年度文獻分佈、重要被引文獻,以及發表此類文獻數量最多的學術機構,並關注關鍵作者及其學術貢獻,探討在此期間發表最多論文的作者及其論文的引用情況,以期識別出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在實證醫學領域中的領導人物。接著,應用 VOSviewer進行主題分析,深入解析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之主題及其發展趨勢;透過關鍵詞共現度分析,依據關鍵詞出現頻次(Occurences) 進行排序,列出前10項重要關鍵字,並聚類出中國有7個群聚分群,日本、韓國、台灣各有8個群聚分群,從而更清楚顯示出研究的熱點領域;基於共現頻率,產生不同顏色的分群架構,概述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研究主題分佈情況。此分析還包括趨勢分析及作者分析,展示了2001至2021年間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主題的發展軌跡及趨勢。透過疊加視圖,觀察到研究與關鍵字相關的趨勢,結果顯示自2018至2019年起,研究的焦點開始轉向至疾病本身,例如,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麻醉(anesthesia)、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超音波(ultrasound)、covid-19、nivolumab等主題,表示實證醫學方法學已趨成熟,並開始聚焦於疾病相關研究。此外,透過共著作者關係 (co-authorship)分析,探討作者間的互動關係,了解他們發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中的合作情況。本研究的結果和建議,使臨床人員有效掌握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發展情況,讓醫學圖書館館員了解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特性,並提供對研究和實踐方向的實用參考。
  • Item
    探討精神疾病熟悉程度對公眾污名的影響: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
    (2023) 蔡佶妍; CAI, JIYAN
    研究目的:全球有近十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近七成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尋求心理健康專業協助,公衆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和歧視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種情況。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熟悉程度可有效減少精神疾病污名程度。公眾污名存有多面向性,各面向的關連性仍有待釐清。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探討熟悉程度與公衆污名相關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使用統合分析結合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熟悉程度與社會距離之間關連性,以及感知危險和恐懼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本研究以PubMed、MEDLINE、ERIC、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和Airiti Library資料庫為範疇,針對2022年7月之前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了系統檢索。本研究採用六個綜合分析結果,建構熟悉程度、感知危險、恐懼和社會距離之間的雙變數相關矩陣。進而在結構方程模型中檢驗熟悉程度到社會距離的「態度-情緒-行為」模型的影響路徑,感知危險和恐懼為此影響路徑的序列中介變項。研究結果:系統性文獻回顧結果共納入115個橫斷式研究中的117個獨立樣本,將207筆相關性數據納入分析,涵蓋了114,572位研究參與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對精神疾病具有較高熟悉程度者具有較低公眾污名態度,而感知危險、恐懼和社會距離此三個變項彼此間具有正相關。關於熟悉程度與社會距離的影響路徑,簡單中介模式檢驗結果並不支持感知危險或恐懼為單一中介因子,然而,序列中介模式檢驗結果則顯示感知危險和恐懼為序列中介因子 (B=-0.015, p=0.034)。結論:本研究為第一個探討熟悉程度到社會距離的態度-情緒-行為模型的統合分析結合結構方程模型研究,有助於瞭解熟悉程度、感知危險、恐懼和社會距離之間的雙變量關係,並驗證熟悉程度影響公衆污名的可能影響路徑,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發展精神疾病去污名介入方案或政策的實證研究基礎。未來研究可針對本研究所驗證的序列中介模型進行長期追蹤研究,探討熟悉程度對公眾污名的動態及長期的影響歷程。
  • Item
    海峽兩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統合分析
    (2008) 翁玫郁; Mei-Yu We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和統合分析法,對海峽兩岸高中職階段,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的研究共43篇(臺灣29篇、大陸14篇),探討其綜合效果量及可能存在的中介變項。本研究採用統合分析法中的Hedges& Olkin(1985)技術,並引用何俊賢(2007)編製之Meta-Excel程式來計算效果量。 創造思考教學成效包括: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傾向和問題解決能力等三方面。影響創造思考教學成效的中介變項為:一、不同教學對象包括:高中、高職;二、不同教學科目包括:人文類科、自然類科、藝能類科、工科、商科等。研究結果獲致以下十二點結論: 一、臺灣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思考能力上具有中低程度的正面效果。 二、臺灣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思性傾向上未能達到效果。 三、臺灣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問題解決能力上具有中低程度的正面效果。 四、大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思考能力上具有極高程度的正面效果。 五、大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性傾向上具有高等程度的正面效果。 六、大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樣本數不足未予以分析討論。 七、海峽兩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思考能力上具有中等程度的正面效果。 八、影響創造思考能力的中介變項,高中、高職、自然類科、藝能類科、工 科和商科分別都與效果量有關,但是解釋力不強,仍有其他潛在的中介變項存在。本研究進一步討論可能存在的潛在中介變項。 九、海峽兩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創造性傾向上具有中低程度的正面效果。 十、影響創造性傾向的中介變項,高中、自然類科和工科分別都與效果量有 關,但是解釋力不強,仍有其他潛在的中介變項存在;高職、商科分別為影響創造性傾向的中介變項。本研究進一步討論可能存在的潛在中介變項。 十一、海峽兩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在問題解決能力上具有中等程度的正面效果。 十二、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的中介變項,高中、自然類科、藝能類科分別都與 效果量有關,但是解釋力不強,仍有其他潛在的中介變項存在;高職為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的中介變項;人文類科沒有樣本數;工科、商科樣本數不足。本研究進一步討論可能存在的潛在中介變項。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當局、學校與教師在從事創造思考教學,在政策制訂、教學實務及未來從事統合分析研究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海峽兩岸、高中職、創造思考教學、統合分析
  • Item
    健康醫療照護領域專業人員與學生之精神疾病去污名介入成效:系統性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2019) 林慧欣; Lin, Hui-Shin
    背景 醫療照護人員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態度可能對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服務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目前已針對醫療照護人員發展出不同精神疾病去污名的介入方式,然而對於此特定族群的各項介入方式之成效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本研究旨在進行網絡統合分析,估算並釐清針對醫療照護人員所設計的不同類型去污名介入方式之間的相對成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已註冊於PROSPERO(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register of systematic reviews)數據庫(編號:CRD42018112865)。透過PubMed,MEDLINE,ERIC,PsycARTICLES,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 Liberty等電子資料庫進行文獻搜尋。搜尋年限至2018年止。搜尋關鍵字分為精神疾病、污名、介入方式以及醫療照護人員(專業人員和學生)等四大類。本研究僅限於具對照組之實驗設計之研究。研究分析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果量則使用標準化平均差異(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呈現。 結果 系統性文獻回顧結果共納入來自九個國家18項研究(20項數據)進行分析。網絡統合分析中,相對成效排名之前三名介入方式分別為:課堂教育融合影片觀賞的間接接觸(SUCRA = 81.5%),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工作坊融合面對面的直接接觸(SUCRA = 77.4%)以及影片觀賞的間接接觸(SUCRA = 72.2%)。單獨社會接觸的介入方式以及融合社會接觸的教育介入方式其降低精神疾病污名的成效均比單獨教育介入方式更佳。本研究延伸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融合社會接觸的去污名介入方式,不僅對於公眾,對於醫療照護人員亦為最有效降低精神疾病污名的短期介入方式。 結論 透過適當的介入可有效降低醫療照護人員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態度。教育融合社會接觸的精神疾病去污名介入方式成效最佳,將可廣泛運用於醫療照護場域,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服務品質。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影響去污名介入成效的組成要素,以提升介入成效。
  • Item
    老人跌倒預防介入計畫在預防跌倒相關傷害上之效果:探索性統合分析之應用
    (2016) 楊婷婷; Yang, Ting-Ting
    目的:在老人許多的健康問題中,跌倒是影響老年人健康及獨立生活之重要危險因子,過去關於跌倒預防介入計畫的研究已有證據指出實施多元計畫較單一計畫有效,但相關研究皆偏重在於降低跌倒發生率,忽略了實施老人跌倒預防計畫後是否有效降低跌倒發生後的相關傷害。本研究期望評值跌倒預防介入計畫對於預防跌倒後相關傷害之成效,並探討預防介入計畫的特徵變項對效果量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運用探索性統合分析,自西元1996年至西元2016年以英文發表之期刊為研究對象,計算跌倒預防介入計畫的綜合效果及在相關傷害上的預防效果。 結果:確認跌倒預防介入計畫對預防跌倒相關傷害有顯著效果(Effect size=0.855;95% CI=0.753~0.971;Z=-2.417;p=0.016),但對預防骨折卻無顯著效果(Effect size=0.802;95%CI=0.627~1.025;Z=-1.766; p=0.077)。其預防介入計畫的研究特徵中,高品質的研究有顯著效果量;樣本特徵中:男女皆含、跌倒史大於15%、跌倒傷害史小於30%、獨居大於50%的研究有顯著的效果量;介入特徵中:研究地點為社區、介入時數≦11小時及12~100小時、多元介入方式、有醫療專業背景介入皆有顯著效果量。特徵項目與相關傷害之相關性可提供給後續決策者、臨床工作者及研究者進行介入時的參考方向,並可減少相同研究的複製及節省介入規劃投入的成本、時間與精力。
  • Item
    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方瑀紳; 李隆盛; Yu-Shen Fang, Lung-Sheng Lee
    教育部2014年11月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已將中小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領域。鑑於大學教育系所的學位論文常是對應中小學教育其學科或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本研究採文獻計量分析法,針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資訊教育系所近10年間(2004∼2013學年),合計99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字詞做為研究對象,探究國內資訊教育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與課題,結果發現:一、數量有明顯下滑現象;二、研究主題由原本著重廣泛的數位學習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三、研究主題範圍以資訊教育為主,技術取向的資訊科技為次;四、共詞網絡圖譜呈現領域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即研究重點有不夠結構化現象;五、研究主題尚未適切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