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教育課責之探究—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為例
    (2021) 范悅音; Fan, Yueh-Yin
    近年來,教育課責(又稱績效責任)已是許多國家所關注的議題,因其為達成教育目標、改善施政效率與效能之重要機制,亦可監督公權力使用的正當性,避免遭受誤用。國內對於教育課責已有相關研究,但內容較少聚焦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教育課責,且歷經《地方制度法》的施行與地方政府數次改組後,中央與地方之權責關係也產生了變化。是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中央—地方」的教育課責,並選擇「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個案作為探討標的,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以了解目前統合視導運作機制與課責效果。本研究的研究發現為: 一、層級課責為統合視導主力但轉型後減弱 二、法律課責以檢視依法行政為主要途徑 三、政治課責缺乏立即性而效果有限 四、專業課責效力繫於人為因素且轉型後更甚 五、社會課責對於課責網絡影響力強且轉型後更為明顯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統合視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大學教師評鑑與學術自由相關之研究
    (2009) 王湘閔; Hsiang-min,W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教師評鑑和學術自由之現況,並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學術自由是否具有差異情形,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關係,求其大學教師評鑑對學術自由之預測力情形。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和研究結論,以提供相關單位作為大學教師評鑑之參考。 為了達成研究目標,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私立之大學院校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和專任助理教授。根據區域、學門領域和學校類型不同,隨機抽取樣本820人,回收有效問卷為395份,回收率為48.17%。資料統計方法使用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和多元逐步回歸。 研究結論如下: 一、 大學教師評鑑受到全球化和市場化影響為中度程度 二、 工程與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對於國際化較為重視 三、 學校有接受官方補助之大學教師比學校沒有接受官方補助之大學教師較重視國際化 四、 在產學合作層面上,教授顯著高於副教授、助理教授顯著高於副教授,中部大學教師顯著高於北部和東部大學教師 五、 教授對於自身競爭力有較大的關注,而助理教授對於績效責任較為重視 六、 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最關注消費者取向與績效責任 七、 大多數教師認為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為績效導向,尤以工程和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最為明顯 八、 私立大學教師在「消費者導向」、「產學合作」和「績效責任」較公立大學教師明顯 九、 國內學術自由雖屬中高程度,但仍有教師感受學術環境受到某些特定人士(如董事會、校長、財團)影響 十、 資深大學教師比資淺大學教師對學術自由知覺情形較為明顯 十一、 社會科學相關領域大學教師比其他領域教師在教學自由知覺較為明顯 十二、 教授比助理教授、一般大學教師比師範體系教師、東部大學教師比其他領域教師在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上明顯 十三、 大學教師大多肯定「自我主體」是最不違背學術自由 十四、 大學教師評鑑受科技化越普及,越不妨害教學自由與研究自由 十五、 國家經費補助多寡皆是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與教師合法正當自由最嚴重之干擾力量,消費者導向為教學自由與研究自由為次要正面預測力 十六、 專業成長取向是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之最佳正面預測作用,績效結果導向為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之最大負面預測作用
  • Item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評鑑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06-11-01) 張雪梅
  • Item
    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3-??) 賴志峰
    課程連結(curriculum alignment)理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經過系列研究,J. Rice認為當時的美國教育缺乏目標澄清和是否達到學習效果的評量,E. Thorndike進一步提出遷移理論,後來,學者將連結視為遷移理論的一種型式。1980年代,洛杉磯西南實驗室與洛杉磯的學校合作改進學生表現時,創造「課程連結」一詞,在1980-1990年代,美國許多州和地方學區採取「課程連結」作為推動有效能學校的措施之一。美國2001年「帶好每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規定,各州必須發展與州標準相連結的測驗,並以學生在測驗上的成就表現作為判斷學校和學區之績效責任。首先,本文探討課程連結理論的起源與發展,其次,界定其意義與假定,再針對該理論的架構、類型、面向和模式等內涵加以闡述,再次,提出連結分析模式和實證研究,最後,提出評析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