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2016) 洪麗卿; Hung, Li-Ching
    基於民主化、自由化與全球化移動的發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新移民,多元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愈來愈受到重視,未來該如何推動具前瞻性且務實的多元文化教育,將是一個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新移民學習安置政策內涵及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情形和取向,以轉化為臺灣實施多元文化課程之建議參考。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之學校民族誌取徑,以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學區一所具有移民族群多樣性之K-5 公立小學為研究場域,該校學生來自30個國家使用19種不同語言。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長期蹲點融入田野,並以一個4/5年級合併班級(共24位學生,其中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亞裔各占1/4比例)進行八個月的入班觀察,以了解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蒐集資料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和文件分析,且根據本研究彙整之六種多元文化教育取向進行實踐取向的綜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新移民學生學習輔導注重從全人需求的整體性安置。2. 教師統整學科、人和社會經驗以回應標準化課程和學生文化差異。3.個案學校之多元文化課程實施涵括多元文化教育六種取向。4.個案學校之多元文化課程實施偏重族群面向而忽略其他面向的多樣性。5.課室空間多元語言流動促進學生發展多元涵化社會觀。6.多元、去中心化、建構的課程觀可提供課程解放和文化回應空間。7.學生主體意識的開展立基於強調學生參與的班級經營和民主教育。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臺灣國小階段多元文化教育推廣、政策制定和課程實施參考,以及後續研究提供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課程推廣的理論建構之探究:以閱讀為例
    (2017) 侯ㄧ欣; Hou, Yi-Hsin
    課程推廣研究肇始於1960年代美國大規模介入中小學的課程革新活動,故課程推廣被界定為政府機關對學校教師的介入行動。由於推廣往往伴隨革新之後出現,且需探討那些持續發展一段時間的具體案例,較能追溯其歷史軌跡;因此本研究以閱讀為例,採實證主義的立場,將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理論整合為模式架構,以結構方程模式證澄理論模式與案例樣本資料的配適性。確證推廣理論的模式架構後,再以典型相關和路徑分析,探討理論構念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錯綜變化(如:擴散角色影響制度化模式),並憑藉迴歸和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個人及學校背景變項如何對推廣產生影響(如:校風開放傾向價值型塑的制度化形成)。最後,輔助質性探究的結果補充說明理論模式的脈絡性效果(如:榮譽雖有助於制度化形成,卻可能是走入另一修正的開始)。從模式架構的配適度檢驗、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探討背景脈絡的影響,進而回應建構課程推廣理論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抽樣範圍取自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南部地區、東部及離島地區,並以都會化程度69.4%為依據,分層抽樣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學校。採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經量化和質性技術的分析結果,對照研究目的後,大致歸納結論如下: 一、課程推廣具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等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其相應的任務。實施階段審慎評估忠實觀或調適觀的脈絡性需求後,可搭配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實施方式組合;擴散階段則因應個別的特性與需求(如:創新者具組織因素的採用考量),而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充分運用人際網絡將革新導向特定意圖;制度化階段則在人群達致一定默契的基礎下,透過制度模式的運作,使組織成員皆能達到既定推廣目標的行為表現。 二、在推廣的各個階段採行任何決定或行動,皆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階段內「實施觀點」與「實施方式」、「擴散角色」與「採用依據」、「制度化模式」與「制度化形成」具正相關;跨階段則「實施方式」與「擴散角色」、「擴散角色」與「制度化模式」、「實施方式」與「制度化模式」具正相關,可見各階段任何決定或行動彼此交互影響。 三、受到個人或學校背景、閱讀發展經驗的脈絡性影響,而使得課程推廣更朝向多元化的進行。不只是各校及個人在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的情形有所差異,中央到學校的行政運作層級之職掌分工逐漸明顯,推廣雖涉「異中求同」卻也兼及「同中求異」的多元發展。
  • Item
    台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研究
    (2005) 張錫勳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台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以臺北縣27所抽樣學校正式教師1475人作為正式問卷調查對象,回收9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3.19%)。本研究針對所得的資料,以SPSS8.01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Independent-Samples 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薛費(Scheff)事後比較分析等統計分析。此外,本研究另透過訪談方式,蒐集12校,34位教師的意見,了解學校對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建議。本研究之結論分為下列二部份: ㄧ、台北縣國民中學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自評方面 (一)台北縣國中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傾向「部份肯定」態度。 (二)「學校班級數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三)「學校行政轄區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四)「教學年資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五)「性別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有顯著影響。調查問卷整體評估方面,男性教師總平均數顯著高於女性教師總平均數;其次在「課程計畫」及「配套措施」層面上,亦以男性教師平均數顯著高於女性平均數。 (六)「最高學歷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有顯著影響。調查問卷整體評估方面,最高學歷為「大專」教師總平均數顯著高於「研究所」教師總平均數;其次在「課程計畫」及「課程實施」層面上,亦以最高學歷為「大專」教師平均數顯著高於「研究所」教師平均數。 (七)「擔任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有顯著影響。調查問卷整體評估方面,目前擔任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職務教師總平均數顯著高於未擔任該職務教師總平均數;其次在「課程計畫」層面上,亦以目前擔任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職務教師平均數顯著高於未擔任該職務教師平均數。 (八)「任教領域差異」對於教師在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整體自評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二、台北縣國民中學課程綱要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建議方面 (一)學校遭遇的問題: 1.學校行政運作方面:如學校課程自主權限不明確、教師授課節數及配課問題、行政業務負荷加重。 2.課程實施與教學評量方面:如教學型態的調整、一綱多本造成教材銜接問題、配套措施不足問題。 3.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如教師專業能力不足、教師參與研習意願偏低、教師工作負荷增加。 (二)學校的建議: 1.政策檢討修正方面:如能力指標過於攏統龐雜,不易解讀轉化的問題、重新檢討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學習節數合理性的問題、恢復統編本教科書編輯、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與教學評鑑落實的問題、基本學力測驗與多元入學方案。 2.健全配套措施方面:如師資培育機構重新檢討課程內容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提供教師領域專長認證及進修管道、改善教學設備、減授教師授課節數減輕工作負擔、實施階段性學力檢測、加強國中小學教師對話機制、實施教學專業評鑑、重新修訂課程綱要。 3.加強溝通宣導方面:如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機關應加強對社會大眾有關政策之溝通宣導、充分提供交流平台,讓學校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積極認真,並有具體成效之優良案例廣為交流分享。
  • Item
    課程的教學轉化策略探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
    (2005) 蔡濱如; Pin-Ju Tsai
    本研究旨在探究課程的教學轉化策略。透過文獻探討,分析出課程的教學轉化為正式課程、教師知覺課程與教師運作課程間的層層轉化;反思實踐者的理念為課程的教學轉化核心精神;而教學推理則為課程的教學轉化行動途徑。本研究採取質性個案研究的方式,運用教室觀察、深度訪談與教師自述等方法,從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詮釋、教學準備、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探究一位國中英語科個案教師的課程的教學轉化。綜合研究結果與討論,獲得以下結論: 1. 課程的教學轉化為理解、詮釋、思考與行動的交互辨證循環。 2. 教科書、教師、學生及週遭環境皆可成為課程的教學轉化素材。 3. 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等面向皆會影響課程的教學轉化。 4. 靈活運用課程的教學轉化策略有助於提升教學成效。 5. 掌握課程的教學轉化實踐要領可提升自身的轉化行動。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並結合相關文獻,提出建議: 1. 對英語教學的建議 (1) 從英語學習熱情的角度激發教師提升課程教學轉化能力的意願。 (2) 以實際情境帶動學生習得生活英語,達成轉化目的。 (3) 藉由敏銳的觀察能力營造轉化契機。 (4) 養成反思習慣達到持續的課程教學轉化行動。 (5) 依個人風格進行轉化,並積極看待勇於突破自身侷限的轉化能量。 2.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 從英語教學議題、學生經驗課程或教師更新的角度,聚焦主題。 (2) 加強放聲思考或以行動研究進行課程的教學轉化探究。
  • Item
    國民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單文經; 邱鴻燕; 高強華
    近若干年來,臺灣地區的各級學校,在政府和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之下,紛紛進行各種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經費上自給自足的私立學校,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尤思推陳出新,力圖以課程的革新與教學的改進提升辦學的績效。本文即係以臺灣北部一所私立中學的國中部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分析與歸納其在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上所作的努力及成果。該校自1998年初起,即在國中部的英語課程之中,推動小班制教學、能力分階編班、溝通式英語教學設計,以及聘請外籍教師等革新的作法,試圖藉此凸顯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之決心,增進其學生學習的效果,以重建其學校的聲譽,俾便增進更多家長的認同,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該校。作者之一係以該校兼任董事之身分參與此項革新工作,適逢另二位作者正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補助,進行以課程革新為主題之專題研究,乃共同合作,自1999年5月至2000年5月,以一年之時間,進入學校現場,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從事資料蒐集。本文即為此一研究的部分結果。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其一,研究緣起: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英課程實施現況的分析為基礎,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二,研究方法:就本研究所採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所運用的文獻分析、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技術,加以扼要的說明。其三,研究發現:自實施課程革新的背景、革新課程設計的作法、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以及實施的問題等四項,說明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其四,研究啟示:則就課程與教學革新的推動與實施等方面,歸納可供個案學校及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進行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參考。
  • Item
    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徐偉民
    本研究以三位不同背景的國小六年級教師為對象,探討個案教師於教室內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教學觀察、訪談和文件來蒐集資料,從教師使用數學任務的來源、類型和實施方式等三個面向來了解教師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結果發現,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雖然大多來自於教科書,但一位偏向調整內容以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男外兩位偏向忠實使用教科書的內容;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類型,雖然都以「有意義連結」的任務居多,但一位以小組開放討論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高認知的方式來學習數學任務,另外兩位採封閉式對話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低認知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三位教師在數學課程實施時,主要考量的因素分別是個人數學教學的信念、學校評量的政策和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特性,因而呈現出不同數學課程實施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