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潛在課程中的道德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9-??) 李映文
    學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此,在學校中與他人的互動會影響自身的道德發展,而校園倫理問題近年來倍受重視,無論是學校行政、師生關係、同儕互動、校規班規、活動儀式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潛在課程,無形中會使團體內的成員有某種道德發展的轉變,不僅是向上推進,也有可能向下滑落。學校環境的佈置,教師上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語言,都會形成道德氣氛而影響學生的生活與個人道德發展。因此,學生進入學校後,會因為學生不同的道德發展而形成不同的潛在環境;而具有不同道德氣氛的潛在環境,也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而如何善用學校的道德氣氛之潛在環境以提昇學生的道德發展,相信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因此,本文從潛在課程的概念分析開始,論述潛在課程的概念發展以及理論基礎,而後探討潛在課程的教育功能,說明潛在課程對道德教育的重要影響,並提出潛在課程在道德教育中適當的運用方法。 潛在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希望在一個民主與道德氣氛的環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實際讓學生「參與」的一種課程。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環境,這種複雜的環境是我們無法模擬也不能預知的。所以,在潛在課程的觀念之中,讓學生直接參與學校活動與社區生活,從經驗中學習,恐怕是最能「模擬」真實社會環境及生活的方法。如果學校課程能夠傳授學生民主與道德的觀念及知識,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那麼,參與式的潛在課程就是提供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當中,如此一來,方能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相結合,並發揮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