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
    (2008) 何智靖; Chih Chin Ho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苗栗縣某技術學院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選取699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669人(95.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得分略高於中間值,表示飲食行為尚可,其中又以吃早餐行為最好,吃水果行為最差。 二、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低於中間值甚多,顯示研究對象對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不理想。 三、研究對象對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處在知道且曾使用的情形,但對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高於正向飲食物質環境。 四、研究對象知覺到的同儕與師長學校飲食社會環境支持度均不高。 五、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呈正相關;而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則與飲食行為呈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中的背景因素、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和學校飲食環境認知,可預測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解釋量為23%,其中又以最要好同學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影響最大。 本研究建議宜加強學生的飲食教育,強化學校飲食政策宣導工作及減少提供負向飲食物質環境。
  • Item
    大專不同族群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相關因素研究
    (長庚科技大學, 2013-06-01) 劉若蘭; 徐麗明; 徐貴蓮; 葉安華; 藍茜茹
  • Item
    大學生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需求與行為之研究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07-06-01) 董貞吟; 宋慧娟; 劉珮吟; 張家儒
    為了解大學生對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需求及行為傾向,本研究以自編結構式問卷對十所大學共2462位學生進行問卷訪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皆有察覺校園音環境的能力,但對於態度、需求、行為傾向上,則仍待加強。在學校背景因素的比較上發現東、北部學生覺知、態度較中、南部學生高,位於郊區者較市區學生積極,鄰近農林風景區者優於近工商住宅學校學生。而校園設置上,則以無噪音、綠美化、混合式的建築設計最有助於學生體驗校園音環境,於學生特質上,則以一年級新生及曾參與音環境相關課程者採行音環境行為意願較高。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校方可依自身地理位置配合校內環境規劃,發展各校不同特色之音環境,也可融入通識課程,或舉辦音環境相關活動,以提升學生音環境素養。
  • Item
    大學生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及需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4-12-01) 董貞吟; 張家儒; 駱怡安 
    本研究為國內首次探討大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本計畫以全國53所一般大學為母群體,立意選取北中南東10所不同特色的大學,徵求各校與聲音環境相關科系或社團之同學參與焦點團體,以收集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及需求之質性資料,共計進行10次焦點團體、參與人數達93人。 訪談時的錄音全數轉為逐字稿後,使用Nvivo軟體輔助編碼及分丁,結果發各除常見的自然聲外,針對該校地理位置、系所、宗教、校內環境規劃、活動特色,也呈現各校不同的聲音特色。但深究學生對校園音環境概念普遍缺乏,當詮釋音環境時多拆解字面音義,而論及音環境的感受及需求時,因察覺力不足也只能提供部分音源,鮮少延伸思考,亟待提升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察能力及積極態度的養成。 各校普遍較常聽見自然音、交通工具聲及儀器設備聲。喜愛的音源除自祭音源外,也包括熱鬧的活動聲及下課鐘聲,較不喜愛的則以儀器設備聲及交通工具聲為最多,此外,當提及校園音環境需求時,學生則期望校園能持續保留自然音源,亦有增加學習聲及活動音的渴望。對於校園音環境的建議,多校學生除企盼自然音與校園環境的適當配合外,也希望舉辦各式校園音環境之體驗活動、熱鬧的音樂會或表演活動,以增添校內更豐富的音源。 研究結果歸納出的反應面向,將可作為未來編製校園音環境問卷的參考,或成為相關實徵研究的基礎,日後彙整各大學校園音環境的現況與特色,亦可作為各建構校園音環境特色、推展「校園綠色音環境」之參考,以發展學校本位之環境教育內涵。
  • Item
    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之社會心理因素研究
    (臺北市 :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2-12-01) 黃淑貞; 劉翠薇; 洪文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並以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等社會心理學變項預測學生實行的情形。此外,本研究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學實行規律運動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的選取係就某國立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5241人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樣抽樣的方式,抽取600名學生為樣本,分兩個時點測量,第一次施測時間間隔為兩週。有效問卷為505份,回收率達84.2%。研究結果發現:某大學生約有40%達到美國運動醫學會之體適能標準。即,每週運動3至5次,每次達二十分童以上。健康信念模式的變項能顯著預測杲大學學生的運動習慣;加入自我效能變項後,其預測力更是顯著提高,顯示對運動行為具有預測力的社會心理學變項為自我效能。預測運機昊慣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最重要的是性別,男性較常運動。本研究建議應鼓勵該大學學生從事增進心肺功能之運動。對女生應強調其實行運動行為的自我效能,鼓勵其多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