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高齡者靜態行為型態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研究
    (2022) 蕭綺; Hsiao, Chi
    研究目的:老年憂鬱症狀是老年症候群中最常見的疾病症狀,它可能與許多行為因素有關,而靜態行為可能是其中一項行為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靜態行為與老年憂鬱症狀間的關聯。此外,鮮少研究關注整體靜態行為型態(總靜態行為時間、靜態行為回合及靜態行為中斷)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係。故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齡者的靜態行為型態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於某醫學中心門診部進行資料蒐集。參與者年齡皆為65 歲 (含) 以上,能獨立行走,且無認知功能風險的社區高齡者。本研究使用三軸加速度計連續 7 天蒐集靜態行為型態之數據,老年憂鬱症狀則是透過 15 項老年憂鬱量表 (15-ite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 進行量測。本研究運用二元邏吉斯迴歸模型檢驗「總靜態行為時間」與GDS-15 分數之間的關聯;再利用多元線性迴歸模型檢驗「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和GDS-15分數之關係。研究結果:本研究共計167名臺灣高齡者納入分析 (平均年齡:80.2±7.0 歲;50.9%為男性;15.6% 有老年憂鬱症狀風險)。在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每日總靜態行為時間高於9小時的高齡者與老年憂鬱症狀並無存在顯著性相關,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 和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與老年憂鬱症狀均無任何顯著性相關。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對本研究樣本而言,整體靜態行為型態 (總靜態行為時間、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 及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與老年憂鬱症狀並無存在顯著性相關。建議未來研究可同步使用客觀測量儀器與自陳式靜態行為問卷進行評估,如此才能明確得知客觀數據及主觀資料的心智功能主動或被動形式之靜態行為 (如看書、看電視),進而更能完整釐清靜態行為型態對於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
  • Item
    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職業倦怠、社會支持與憂鬱之研究
    (2023) 盧惠珠; Lu, Hui-Chu
    本研究在探討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員之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及憂鬱之現況,進一步釐清三者間的關係,最後分析背景變項、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對憂鬱的解釋力。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以雙北市16家長期照護機構工作年資滿3個月以上的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共計379位。以方便取樣及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分五個部分,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職場型態、職場疲勞量表、多向度感知社會支持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調查時間為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4月12日止。研究結果顯示,雙北市長期照顧服務員憂鬱盛行率為36.94%。本研究發現場所屬別是醫院附設和獨立型態者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除此之外,家中需照顧65歲以上及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與46-49小時者的職業倦怠與憂鬱程度高。平均每周工作時數大於50小時者,來自「家人」及「特定人」的社會支持多於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的照顧服務員。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度越高憂鬱程度越低,職業倦怠程度越高憂鬱程度越高。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呈現,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居住在新北市、平均照顧1至20人、工作年資1至3年、非固定白班、朋友向度的社會支持低、職業倦怠之服務對象疲勞分數高、個人疲勞分數高及工作過度投入分數高者,正向預測憂鬱程度。建議長期照護機構負責人關心這類的高危險群,避免人員產生職業倦怠及憂鬱,使日漸短缺的照護人力,不再流失。
  • Item
    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探討
    (2021) 范晶智; Fan, Ching-Chih
    隨著科技進步,利用科技引導老人學習及健康照護是重要的,園 藝治療已被證實為具有改善生心理健康之健康策略,本研究以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探討對社區老人健康介入成效。 招募參與新北市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C單位之社區老人為研究對象,共62人。實驗組32人介入8周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以自尊、憂鬱、孤寂、自我掌控、成就動機量表搜集介入前後對心理層面之成效;另以目標效果量表,評值參與後對技能、學習態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透過心率變異檢測儀,瞭解對生理層面之影響。對照組30人,參與一般健康促進活動。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t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檢定分析介入成效。 本研究結合科技,有別於傳統實作園藝治療,實驗組藉由3D VR虛實結合園藝治療提升自尊、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降低憂鬱與孤寂;對照組唯有自尊、憂鬱達顯著改善成效。 經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結果顯示介入後於自尊、孤寂、自我掌控及成就動機等變項均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另透過目標效果量表反應可引發參與之社區老人會參考虛實結合園藝課程內容,有意願嘗試及持續園藝相關活動,生理量測心率變異度結果顯示,可提升副交感神經調節。 結論:3D VR 虛實結合園藝藝治療介入成效,透過主觀與客觀資料結果顯示,適合應用於社區老人,可作爲未來設計長期照護健康促進方案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負向生活事件、反芻、經驗逃避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性探究
    (2020) 王煒萱; Wang, Wei-Hsua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大學生負向生活事件、自責式反芻、反省式反芻、經驗逃避及憂鬱情緒之間的相關與預測力,並進而探討自責式反芻及反省式反芻是否分別調節負向生活事件與憂鬱情緒,而經驗逃避與自責式反芻、反省式反芻間的關係是否調節憂鬱情緒。研究對象為大學一年級至大學四年級的本國籍在學生,共592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以滾雪球法方便抽樣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中文反應風格量表修訂短版-反芻反應風格分量表」、「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表-負向生活事件分量表」、「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董氏憂鬱情緒量表(大專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責式反芻與反省式反芻對憂鬱情緒的關聯性,發現兩者均與憂鬱情緒呈現正向關聯,且自責式反芻與反省式反芻均能顯著預測憂鬱情緒。 二、自責式反芻及反省式反芻均會擴大負向生活事件對憂鬱情緒的效果,調節效果均成立;但在調節效果方面,在低負向生活事件的情況下,高自責式反芻比高反省式反芻的憂鬱情緒來得更高,而兩者的低分組則差異不大。 三、即便是高自責式反芻或高反省式反芻的狀況下,若能降低個體經驗逃避的程度,將能有助於緩解憂鬱情緒嚴重度;而在調節效果方面,低經驗逃避的調節效果在高反省式反芻的情況下可以和憂鬱情緒拉開距離並使其憂鬱表現有所緩解,但若在高自責式反芻的情形下則效果較小。 四、高經驗逃避會觸發且擴大自責式反芻對憂鬱情緒的影響,反之若能有效降低個體經驗逃避的程度,則比起反省式反芻者將更能大幅緩解自責式反芻所擴大的憂鬱情緒效果。 五、倘若個體之經驗逃避亦高,則會導致反省式反芻擴大憂鬱情緒的嚴重性,但反之若能加以介入幫助其降低經驗逃避的程度,則可協助個體緩解憂鬱情緒的程度,進而阻斷其演變為憂鬱症狀的歷程。 最後本文亦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個人、助人專業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各項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態度與信念:心理社會歸因、刻板印象、情緒反應、與求助建議之間的關係
    (2020) 蔡一銓; Tsai, I-Chuan
    研究背景及目的: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社會歸因會增加公眾污名,而公眾污名是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的主要障礙之一。關於憂鬱症心理社會歸因、公眾污名、與求助專業建議彼此間關聯性仍未有定論,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社會歸因、刻板印象、情緒反應與求助專業建議之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以隨機撥號的方式抽取具全國代表性之資料,針對臺灣20歲至65歲公眾 (n = 800) 進行資料收集。針對所提供的憂鬱症患者案例,詢問關於憂鬱症罹病的心理社會歸因和對於憂鬱症的污名態度,包含:刻板印象、情緒反應,以及尋求專業協助的建議。本研究透過串聯中介分析檢驗心理社會歸因對於尋求專業協助建議之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 研究結果:心理社會歸因對覺察依賴性有正向影響,並進而導致同情的情緒反應,最終增加對心理健康專業的求助建議。心理社會歸因會增加覺察依賴性,並進而導致恐懼的情緒反應,最終增加對其他醫療專業(家醫科醫師及中醫師)的求助建議。 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降低恐懼與增加同情之情緒可能有助於公眾建議憂鬱症患者尋求心理健康專業協助。公眾對憂鬱症的刻板印象和情緒反應在心理社會歸因對心理健康專業求助建議和其他醫療專業求助建議之間的關係中具有不同的串聯中介作用。瞭解這些潛在機制,可提供未來發展及規劃憂鬱症相關介入措施的實徵研究基礎。
  • Item
    情緒調節策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調節效果的檢證
    (2018) 潘宣露; Pan, Hsuan-Lu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個體的心理症狀息息相關,為了解臨床和非臨床族群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過去研究指出,個體對於不同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有助於調整個體的心理健康適應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間的關聯以及調節效果。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北部大專院校之大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為498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20.12歲(SD = 1.86),其中男性共168名(33.7%)、女性共330名(66.3%)。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短版」、「情緒調節問卷」、「行動與接納問卷」、「止觀注意覺察量表」、「憂鬱、焦慮及壓力量表簡版」。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所示: 一、大學生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接納策略」及「正念策略」有顯著負相關;「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與「正念策略」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負相關,「壓抑策略」與「憂鬱」有顯著正相關。 二、控制背景變項後,四項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如下:「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兩項策略分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憂鬱」、「焦慮」或「壓力」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壓抑策略」與「接納策略」兩項策略則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各項負向心理健康之間不具調節效果。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高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弱;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低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強。   本研究顯示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可以作為非臨床之無法忍受不確定個體心理適應上的保護因子。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討論,並針對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大學生社團參與度與幽默風格、心理健康及生活適應之關連性研究
    (2017) 侍筱鳳; Shih, Hsiao-Feng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幽默風格對心理健康相關特質與生活適應之影響,並分以下三個層次進行論述,首先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幽默風格、心理健康相關特質與生活適應的現況;其次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幽默風格、心理健康相關特質與生活適應的關聯;最後探討參與社團大學生幽默風格對其心理健康相關特質與生活適應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立意取樣,分向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四區11所大專校院大學生發出問卷,採用參與社團大學生樣本 595 份,經由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統計分析後,結果顯示: 一、大學生每周參與社團時間10小時以下者,其「自我貶抑型」幽默、「憂鬱程度」、「負向情感」顯著低於11小時以上者,其「學業適應」、「情緒適應」則顯著高於11小時以上者;高投入程度者在「親和型」幽默、「正向情感」、「社會適應」、「目標承諾」及整體適應上,顯著高於中度投入、低度投入者;社團年資未滿一年者其「社會適應」顯著低於兩年以上者。整體參與社團大學生傾向使用親和型幽默及自我提升型幽默;生活滿意度感受傾向普通;憂鬱程度則偏向有時憂鬱;正向情感為中上程度,負向情感為中下程度;生活適應則尚佳。 二、大學生每周參與社團時間與自我貶抑型幽默、憂鬱程度、負向情感正相關,與學業適應及情緒適應負相關。參與社團大學生投入程度與親和型幽默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社會適應、目標承諾及整體適應正相關。大學生社團年資與社會適應正相關。整體參與社團大學生正向幽默風格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為正相關,正向幽默風格與憂鬱程度、負向情感為負相關;負向幽默風格與生活滿意度負相關,負向幽默風格與憂鬱程度、負向情感為正相關,攻擊型幽默與正向情感負相關。正向幽默風格與生活適應為正相關,負向幽默風格則與學業適應、社會適應、目標承諾、整體適應為負相關,自我貶抑型幽默與情緒適應為負相關。整體參與社團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與生活適應為正相關,憂鬱程度、負向情感與生活適應為負相關。 三、參與社團大學生幽默風格對心理健康相關特質與生活適應之預測情形如下: 1.正負向幽默風格對其心理健康相關特質部分達顯著預測,其中以自我提升型幽默對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具最高的正向預測力,對憂鬱程度具最高的負向預測力,對負向情感有負向預測力;自我貶抑型幽默對負向情感具最高的正向預測力,對憂鬱程度有正向預測力,對生活滿意度有負向預測力;而親和型幽默對正向情感有正向預測力,對憂鬱程度有負向預測力;攻擊型幽默對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皆有負向預測力。 2.正負向幽默風格對其生活適應部分達顯著預測,其中以自我提升型幽默對整體適應、學業適應及情緒適應具最高的正向預測力,對社會適應、目標承諾有正向預測力;親和型幽默對社會適應及目標承諾具最高的正向預測力,對整體適應有正向預測力;攻擊型幽默對整體適應、社會適應及目標承諾皆有負向預測力;自我貶抑型幽默對生活適應有負向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與提出建議,以供未來學校學生事務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詞:社團參與度、幽默風格、生活滿意度、憂鬱程度、正負向情感、生活適應
  • Item
    以戒菸行為意圖與尼古丁成癮探討戒菸個案之憂鬱─ 以台北市某區域醫院為例
    (2017) 張雅苓; Chang, Ya-Ling
    目的:探討戒菸意圖及尼古丁成癮度與其憂鬱之相關性。 方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區域醫院20歲以上之戒菸個案,研究採問卷調查,共計回收71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以結構式問卷,採用跨理論模式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成癮程度測試表(The 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 FTND)、短版10題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10量表)。 結果:69%之研究個案從未使用過戒菸藥物,認為可以用意志力戒菸;首次吸菸年齡在18歲以前佔53.52%;戒菸行為意圖與憂鬱程度並無顯著相關;教育程度與戒菸行為意圖呈現顯著正相關;菸齡與教育程度呈負相關;尼古丁成癮度、性別、婚姻狀況與憂鬱程度呈現顯著相關;婚姻狀況、首次吸菸年齡與尼古丁成癮度呈現負相關;菸量、有疾病史與尼古丁成癮度呈現正相關。 結論:教育程度越高,菸齡越低,戒菸行為意圖越好;已婚、首次吸菸年齡較低及有疾病史者之研究對象尼古丁成癮度較高;已婚、女性及尼古丁成癮度越高者,憂鬱程度越高。 建議:醫院及藥局須落實推動戒菸衛教及戒菸門診轉介,增加戒菸衛教諮詢之使用,提升吸菸個案之戒菸自我效能及戒菸行為意圖;避免青少年過早接觸菸品之機會,以減少尼古丁成癮情形,應從家庭菸害教育及父母戒菸做起;尼古丁成癮度較高及女性之個案應考量憂鬱程度,轉介具有戒菸衛教師資格之心理師評估憂鬱程度,探討個案之心理問題,協助排除戒菸之障礙。 關鍵字:戒菸服務、戒菸行為意圖、尼古丁成癮、憂鬱
  • Item
    A Comparison of Sleep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Mothers during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臺灣護理學會, 2004-12-01) 黃久美; 郭鐘隆; Carter, Patricia A.
    研究顯示睡眠缺損是產後憂鬱的主要徵象,由於缺乏探討產後初期睡眠和憂鬱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比較憂鬱及非憂鬱之產婦的夜間睡眠與日間嗜睡狀態,並探討產後憂鬱可能的危險因子。本研究對象為163位成年初產婦,於產後13-20天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憂鬱組的睡眠品質總分(含七個睡眠向度)顯著地較非憂鬱組更差,僅有「使用睡眠藥物」此向度的組間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水准。相對於非憂鬱組媽媽,憂鬱組媽媽有較差的睡眠品質、低睡眠效率、較多困擾、及較多日間功能受損。憂鬱組自評嗜睡程度較非憂鬱組為高,其自覺照顧嬰兒的能力因嗜睡而受影響的頻率也較非憂鬱組高。研究發現支持產婦產後憂鬱與睡眠品質低落之間的相關,而憂鬱組媽媽的睡眠品質低落是一多向度的現象,而非單純只是睡眠不足而已。
  • Item
    Fatigue and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Running Head: Fatigue and Depression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 2003-12-01) 郭鐘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