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
    (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2019) 潘蘇惠; PAN, Su-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 Item
    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之研究
    (2019) 許思涵; HSU, SSU HAN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以單車環島為內涵之探索教育課程方案,探討此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方法主要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24名高關懷學生,實驗組12名,對照組12名。實驗組學生接受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照組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量化評量工具包括「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對受試者於實驗課程進行前後,個別進行前測、後測,所得分數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分析質性資料包括實驗組成員的訪談內容、課程學習單、活動心得、單車騎乘日誌及回饋內容,以做為瞭解實驗結果之佐證。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分述如下: 一、自我效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人際關係」及「體能表現」,而在「學習表現」及「生涯發展」沒有效果。 二、情緒智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及「情緒調節」。 三、心理健康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 四、實驗組學生對本探索教育課程方案之內容與安排感到滿意,且認為能夠增進整體在校適應能力。 研究者依據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並給予建議,以做為後續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情緒主題寫作文本之情緒詞彙特徵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
    (2018) 李姵儒; Lee, Pei-Ju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寫作文本所用的情緒詞彙與其心理健康情形之關聯,根據情緒理論以及過去情緒詞相關文獻資料,分成兩個研究進行探討。研究一蒐集北部266位國中學生共760篇情緒主題寫作文本,並使用「中文情緒網絡詞典」之情緒詞彙特徵指標:情緒共現性及情緒正負向性作為計算指標,將寫作文本以句法為單位後進行剖析,再對照詞典中各詞彙的情緒共現性與正負向性,計算文本的情緒共現性與正負向性,以進行寫作文本情緒類別及正負向性之判斷。結果顯示,以情緒特徵指標的計算結果區辨文本情緒的正負向性有超過八成的正確率,在預測文本情緒的類別時同樣也有超過八成的正確率。同時,以情緒特徵指標評判文本正負向性的結果與人工判斷的結果也有相當高的一致性。研究二透過研究一之266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相關量表之調查,並請學生另撰寫581篇隱含情緒寫作文本,依據研究一之計算程序計算文本的各項情緒特徵指標,並用迴歸分析檢驗學生的文本情緒特徵指標與其心理健康相關量表的關聯。結果顯示,以「自尊」而言,厭惡隱喻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負向顯著。以「身體症狀」而言,生氣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正向顯著。以「睡眠狀況」而言,悲傷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正向顯著,害怕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負向顯著。結果顯示,以情緒詞彙特徵指標能有效區辨文本情緒的正負向性,也能有效預測文本情緒的類別;而在以情緒詞彙特徵指標預測心理健康時也同樣能獲得顯著的預測效果。顯示透過寫作文本的內容分析能夠偵測學生的情緒,探討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利進行後續的心理輔導。
  • Item
    臺北市職場心理健康調查
    (臺灣精神醫學會, 2011-03-01) 陳美如; 李思賢; 鄭惠美; 邱文祥
  • Item
    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8-12-01) 黃春太; 姜逸群; 黃雅文; 胡益進; 唐貺怡; 黃偵貞
  • Item
    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所關切健康問題之探討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6-05-??) 王國川; 黃松元; 周美慧
  • Item
    社區心理衛生教育內容建構之初探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7-05-??) 鄭夙芬; 文榮光; 吳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