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外向行為問題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2011) 林欣怡; Lin Hsin-Yi本研究旨在瞭解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SFBT)對外向行為問題(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兒童的輔導效果。以三位外向行為問題兒童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每週一次,約八到十四次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個別晤談,採質性個案研究取向,分別以諮商過程逐字稿、個案諮商後問卷、家長及導師諮商前後訪談資料,等不同觀點加以分析探討,結果如下: 發現三位個案在經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後,在五個方面展現出輔導效果及改變情形,而不同觀察者對改變之認定與觀察角度具有差異性: 一、三位個案個別的整體行為改變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過程中,卜派所產生的整體改變有:在攻擊他人、好發脾氣、容易跟人起衝突方面有進步,在接受大人的規定和指示上有改善,甚至學到更為有效、正向的方式來取代自己想攻擊他人與想破壞物品的衝動。 而辛巴整體改變的反應有:在好爭辯、拒絕聽從規定、勸導或反抗大人的指示上都有了程度方面的改善,願意偶爾配合老師的要求與糾正,之前大起大落的情緒現在有持續小小些微的進步中。 對柯南所產生的整體改變有:不主動去招惹別人,也盡量不去理會他人對自己不友善的攻擊行為,能接受事先約定好的設限範圍。 二、外向性行為問題減少:(1)對他人具有威脅性的外顯攻擊行為有稍許的變化或調整;以及(2)在情緒上較能調節,遵守規範之態度有改進,但衝動性格難控制。 三、正向行為增加:(1)變得較能接受現實,而非低估自己行為對他人的敵對性與平心靜氣接受違常行為之後果;(2)均在表情達意的能力技巧上有所增進;(3)處於適應困難的生活中,仍能保有對自己的正向態度;(4)逐漸展現出成熟與負責的行為;(5)嘗試融入團體當中,執行任務行為;以及(6)學習因應人際衝突,嘗試有效增進人際關係之策略。 四、對內在狀態改變的詮釋:(1)在認知內容上的詮釋有了調整或自身有進一步的覺察;以及(2)情緒與認知彼此相互影響。 五、課業表現:(1)在學習態度方面,學習意願有提升;(2)在學科成績方面,喜歡的科目成績有進步;以及(3)作業表現方面,能願意繳交作業並且字體變整齊。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諮商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家長健康素養對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之影響(2014) 李育姍; Yu-Shan Lee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及其家長健康素養之現況,並分析家長健康素養對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之影響。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抽取臺北市五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及其家長,研究工具採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蔡慈儀等(2010)所發展之「中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及劉潔心等(2012)所發展之「學童健康素養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親子成對樣本314對。所收集之資料,以SPSS 22.0統計套裝軟體分別進行各項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優良,而學童在「性教育與心理健康」、「成癮物質防制」兩議題之答題表現較佳,但在「健康環境」及「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兩議題之答題表現較差,顯示學童在此兩項議題則有待加強。 二、 家長整體健康素養表現優良,整體及各面向答對率皆達八成以上。 三、 學童健康素養會因「家長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的不同。 四、 家長健康素養與學童健康素養達顯著正相關。 五、 家長健康素養與學童健康行為達顯著正相關。 六、 家長背景變項能有效預測學童健康素養,其中以家長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能顯著預測學童健康素養。 七、 家長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實務工作者推動學童健康素養重點為:以學童需求為主規劃健康教育課程、針對學童及其家長推展親職健康教育介入計畫、以及強化對弱勢家庭在健康生活上的關注,以作為教育與衛生主管機關在健康教育相關策略之參考。Item 孩童行動科技使用之廣告暴露與理解及家長管教研究(2018) 陳貞宇; Chen, Chen-Yu本研究旨在探討孩童行動科技使用之廣告暴露與理解及家長管 教。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半結構式深入訪談蒐集資料,共完成臺北地區與屏東縣共7對國小中年級孩童與其家長的訪談,結果如下: 一、受訪孩童行動科技使用用途多以玩遊戲、看影片為主,並以使用智慧型手機者居多,其中4人擁有自己的手機。 二、受訪孩童表示在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的過程中,看到廣告的頻率非常頻繁,最常出現在YouTube及手機遊戲中,廣告內容以遊戲為最多,且多含有色情與暴力的訊息。 三、受訪孩童大多認為自己對於在手機、平板電腦上使用中出現的廣告不一定能夠辨識,但能瞭解廣告的銷售意圖,且知道不能隨便相信。 四、大部分的受訪孩童對廣告態度感到厭煩,會選擇等待倒數秒數結束後直接略過廣告,少部分的孩童採取積極性作為,事先設定將應用程式內的廣告關閉、檢舉、或下載阻擋廣告的應用程式。 五、大部分的受訪家長不清楚孩童在行動科技上廣告暴露情形,然都害怕孩童可能接觸色情與暴力的廣告內容。 六、受訪家長對於孩童行動科技使用的管教大多採限制性管教,又以限制時間為最多,另也會採取主動性管教,向孩童分享自身經驗、新聞案例來教導孩童使用網路的安全。 依據訪談結果建議加強孩童廣告素養教育及家長管教效能。Item 追蹤孕產期至六歲幼童飲食營養與生長發育之前瞻性研究(2010) 李芳靚; Fang-Jing Lee本研究為國內唯一嬰幼兒飲食營養與生長之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藉由收集零至六歲孩童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生長發展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探討各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自民國91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151位孕婦,持續追蹤其出生子女共130位,最終完成六歲問卷者共有57位孩童。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採用電訪方式追蹤孩童從出生至六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生長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1歲以前進行嬰幼兒每月飲食健康問卷的追蹤、1歲之後每半年進行一次幼兒飲食與家庭問卷、3歲之後以每年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是進行幼兒5、6歲及家庭問卷的部分,問卷內容包含二天24小時飲食回憶記錄、家庭背景、孩童生活、健康和生長發育狀況。使用SPSS12.0及STATA8.0版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從出生到6歲時的體重、身高和頭圍(三歲以前)皆位於衛生署公佈的生長曲線之正常範圍內。比較男女孩之間身高和體重的差異,發現孩童在出生、1歲和2歲時的體重以及出生和1歲時的身高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但是3歲之後孩童的體重和身高就沒有性別差異。在營養素攝取方面六歲孩童平均整日熱量攝取為1446大卡,蛋白質、脂質和醣類的攝取分別為51克、45克和209克,分別占總熱量的14%、28%和58%。從出生到六歲期間,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的整日營養素攝取量都隨之增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C、鈣及鐵的整日攝取量則隨年齡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另外,比較男女孩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發現一到六歲期間男女孩在整日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上有顯著性別差異(p<0.05),其中男孩攝取量皆高於女孩。另外,分析結果發現孩童在5、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攝取量最多的白飯、麵條及奶粉。 生長分析方面,孩童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與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唯有每公斤熱量攝取是呈顯著負相關(p<0.01);孩童5歲時每公斤熱量攝取也與6歲體重、身高及BMI呈顯著負相關(p<0.05);一般家庭食物來源方面,6歲時肉魚豆蛋類、蔬菜和水果類的攝取與孩童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親身高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母親年齡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經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得知,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尤其是醣類的攝取是預測孩童6歲體重、身高及BMI最強的變項,然而在孩童6歲的身高表現方面,孩童的出生身長和父親的身高亦為最有預測力的變項。 孩童體重反彈現象方面,分析48位(24位為男生,24位為女生)提供完整1 ~ 6歲體位資料的孩童,體重反彈年齡於3 ~ 5歲定義為「前期體重反彈」,若為6歲以後則為「晚期體重反彈」。幼童6歲時「前期組」之BMI (n=28)顯著大於「晚期組」(n=20)(p < 0.05);熱量供應營養素攝取狀況在此二組間皆無明顯差異,但1歲時的熱量攝取皆以「前期組」為較高。孩童1歲之哺餵狀況發現,停止哺餵母乳或介入配方奶的時間低於4個月之幼童熱量攝取皆為較高,且「前期組」之熱量攝取亦大於「後期組」,因此證實母乳哺餵及配方奶介入時間的長短對幼童體重反彈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中孩童在0~6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素攝取及生長狀況均良好之外,顯示這些來自台北市中高階層家庭的孩童,他們6歲時的生長表現除了與父母親的遺傳有關,孩童平時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若能藉由後天充足且適當的飲食介入,必定能讓孩童有適當的生長表現。Item 「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2010) 李尹文; Lee, Yin-Wen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情緒表達與其「嬰兒手語」學習經驗間的關聯。並檢視受試幼兒的年齡、性別、排行、家庭社經地位、氣質等背景變項,在「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情緒表達關聯間的差異性。採實驗室觀察法,選擇台北地區曾在某四所幼兒教育機構中19對學過嬰兒手語課程和21對未學過嬰兒手語課程的親子(共40對),至實驗室中參與情緒情境的觀察。情緒的情境分為初始的高興情緒、初始的害怕情緒和後續的害怕情緒因應等。並以學步兒氣質量表蒐集受試幼兒的氣質資料,也進行貝萊嬰兒心理發展測驗,控制受試幼兒智力發展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 一、 受試幼兒中,59%以聲音手勢,36%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高興情緒。69%的受試幼兒會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害怕情緒。多數幼兒(81.25%)僅使用一種或兩種方式因應害怕情緒。 二、 對於害怕情緒的後續因應會使用三種調節方式者,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42.9%可以做到,但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者則無此表現。相對地,只使用一種調節方式者,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中61.6%屬之,而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只有21.4%表現此行為。 三、 曾學過嬰兒手語的幼兒比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在害怕情境中,會使用較多類次的後續情緒因應方式,尤其在下列背景變項中特別明顯:年齡小、男生、女生、無兄姊、和固執型氣質。 關鍵詞:嬰兒手語、幼兒、情緒表達Item 幼兒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能力與其社會計量地位的關聯(2006) 潘秀雯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的人際衝突情況中幼兒的角色取替能力,與其社會計量地位的關聯性。角色取替能力分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與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三種,社會計量地位分受歡迎、被拒絕、受忽視、受爭議以及平均組五組。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之方式,以78名台北市四所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滿五足歲之幼兒為對象,採照片式社交評量法以及自編之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作業為個別施測之評量工具,透過一對一個別訪談,研究結果顯示: 一、幼兒在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能力發展有先後次序: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在先、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其次,最後則是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 二、受試幼兒社會計量地位的分佈以平均組者較多,受歡迎者次之,受爭議組最少。 三、幼兒的社會計量地位與其角色取替能力發展有關。尤其是價值語言衝突情境中,受忽視組幼兒的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得分明顯高於其他四組幼兒,是否意味著同理心越高的幼兒越能為他人著想,常常退居幕後,反遭同儕忽略,值得重視。被拒絕組的幼兒則每一項角色取替能力得分均偏低;受爭議組的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與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均高,但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卻偏低。 四、幼兒面對人際衝突時的處理方式為:想辦法解決、以情緒表達、使用肢體、沒關係、請成人介入或是沒有回應。 本研究發現幼兒教育相關人員應予注意。Item 中大班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及動作發展的關係(2018) 楊子嬿; Yang, Tzu-Yen本研究調查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並檢視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其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和動作發展之間的相關,也進一步將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作為調節變項來探討。本研究使用問卷以瞭解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使用head-to-toes task (HTKS)測量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早期讀寫評估則包括文字書本概念與簡單兩百字識字測驗,並且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中的動作分測驗來瞭解幼兒的動作發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01位,48到67個月大的幼兒。研究主要發現有四:首先,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自我調節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其次,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粗大動作、身體協調,以及動作總分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手操作的能力呈現顯著負相關。最後,幼兒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負向調節其電子產品使用對自我調節能力的預測。換言之,如果幼兒愈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其自我調節能力可能愈好,但是其動作發展則可能愈差。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愈高的幼兒,愈減弱電子產品使用對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影響。Item 台北都會區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研究:探討家庭生命週期及社經影響因素(2001-01-01) 盧立卿家庭生活對個人飲食營養及健康狀態影響深遠。慢性代謝不良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肥胖皆與飲食及生活型態習習相關。近年來由於都會區社會經濟環境及生活型態快速的變遷,導致社會與家庭在結構層面、功能及內涵都衍生出相當大的變化。尤其是家庭核心化的結果,家中人口數及同堂代數減少,也間接的改變了傳統家庭飲食型態,例如:三餐是否會在家中製備、是否大量使用(半)加工製品、ㄧ起進餐等等,不僅影響現今都會區家庭飲食型態,也影響家人健康狀況及互動關係。家庭人口結構及社會經濟因素直接影響日常飲食攝取及製備消費,尤其弱勢低收入家庭常為國內相關調查研究所忽略,其飲食營養現況及需求少為人知。歷年來的國人的國民營養調查多著重於個人的營養素攝取分析,家戶型的調查雖於在第一及第二次國民營養調查中採用,但是結果分析統計上並沒有以家庭的飲食型態方式來呈現,所以國內對於家庭飲食、三代互動關係及社經背景差異之了解非常缺乏。 本研究將以二階段叢集配額取樣(two-stage cluster, quota controlled sampling) 收集台北市3行政區200戶有入學兒童及青少年之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資料,其中20-30戶為社會局列冊之低收入戶。研究目的為探討台北市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與社經背景對老人、夫妻及學齡兒童和青少年飲食、營養及健康之影響,及深入了解家庭成員飲食健康之互動關係及需求。第ㄧ年目標為1.設計都會區家戶飲食及健康問卷;2. 決定行政區取樣之國中小學生家庭及低社經家庭;3.問卷處理系統之規畫;4.第一階段問卷之收集。第二年目標為1. 繼續分層叢集取樣方式;2.繼續資料收集及分析;3.探討家庭成員飲食之互動關係及影響因素;4.探討家庭生命週期及社經因素影響飲食營養狀況。此二年研究計畫將探討台北都會區ㄧ般及低收入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影響因素,並希望對規劃個人、家庭及社區之相關健康及福利政策有所助益。Item 國際間學齡前兒童生長體位標準之現況分析(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2-04-01) Chen T-Y, Lyu L-C.兒童期的生長發育,為奠基未來生長與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機,因此此時期用以評估生長發展及營養狀況的體位標準,包括生長曲線百分位、身體質量指數及z分數等方式,更是一不可忽視的課題所在。本文整理國際組織及各國公共衛生單位針對學齡前兒童生長體位標準之現況進行探討撰述,主要議題為生長曲線(growth chart)之比較分析,此部分資料來源為台灣、美國、英國、日本、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文獻;續而則針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及z分數(z score)使用進行相關陳述。在臨床及公共衛生領域中,評估兒童生長狀況的方法不可勝數,因此於繁多的評估指標中選用正確的估量工具,將是個複雜且益顯重要的議題。國內公共衛生、小兒科及營養學界對於兒童生長體位標準之評估文獻尚屬缺乏,期盼未來有更多相關研究投入於評估指標的信效度精進與推廣,藉此以使兒童的生長歷程整體評估更斟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