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為例
    (2020) 簡尹庭; Chien, Y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海外服務經驗量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背景包括包括性別、年級、學院類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驗、曾擔任社團最高職務、海外服務時數、海外服務地區、海外服務類型等九項;海外服務經驗包括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等四面向;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則包括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五面向。   研究對象為就讀北區大專校院且108年度暑假或109年度寒假參與海外服務的大學生,共404人 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3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海外服務經驗,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平均分數最高,協同合作則最低。 二、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平均分數最高,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海外服務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經驗、社團曾擔任最高職務、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海外服務經驗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有解釋力。  (一)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 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海外服務天數在31天以上高於20天內,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1%。  (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男性高於女性、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及社會科學、商業及法律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9.1%。  (三)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面向: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8%。  (四) 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面向: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9.4%。  (五) 溝通表達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3.1%。  (六) 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低年級高於高年級、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9%。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對學校單位之建議:重視學生之海外服務經驗、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機制與反思引導;(二)對大學生之建議:積極參與服務活動,累積服務經驗、加強對海外服務的認識,瞭解相關議題。最後,對後續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面向提出之建議。
  • Item
    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及其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以臺北某大學為例
    (2020) 岳天慈; Yueh, Tien-Tzu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某大學大學部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之現況,並分析其健康體適能表現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本研究運用臺北某大學校務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104-2學期有參與體適能檢測,並完成當學年學業之1,740位大學部學生。本研究依據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瞬發力之百分等級常模進行健康體適能表現分組,身體組成區分為「過輕與正常體重」和「過重與肥胖」兩組,其他健康體適能表現區分為「金銀銅牌」和「待加強與中等」兩組;而學業成績表現是根據研究對象的平均班級排名,分為「成績較佳(排名比<50%)」和「成績較差(排名比≧50%)」二組。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及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相較全國體適能常模來看,臺北某大學學生身體組成為「過輕與正常範圍」者占88.74%,為「過重與肥胖」者占11.26%;柔軟度表現為「待加強與中等」者占48.74%,為「金銀銅牌」占51.26%;肌耐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17.99%,為「金銀銅牌」為82.01%;心肺耐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29.54%,為「金銀銅牌」為70.46%;瞬發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70.06%,為「金銀銅牌」為29.94%。 二、從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與「心肺耐力」等四個變項與學業成績表現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其中,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之表現與學生學業成績呈現正相關;心肺耐力表現則與學生學業成績呈現負相關。而瞬發力變項與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無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得知,「身體組成」、「柔軟度」與「肌耐力」對學生學業成績呈現正向相關,建議相關教育單位研議健康與教學政策時,可強化此三項體適能之促進,進而提升學生學業表現。
  • Item
    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
    (2011) 張凱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其中家庭背景包含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年收入等,入學特質包含教育期望、自我效能、受重視與邊緣感、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情緒管理等,校園經驗包含學習態度、閱讀經驗、思考廣度、師生互動、同儕互動、社團參與等,學習成果包含學業成就與多元能力。 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法,運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建置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均有填答92學年度大一問卷與94學年度大三問卷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共8,773人,包含一般公立大學3,050人、一般私立大學生5,723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大學生校園經驗需加強社團參與、師生互動與思考廣度,多元能力發展亦需提升。 二、本研究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間多呈現正向關係,而家庭年收入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則呈現負向關係。 三、本研究模式適配度良好,模式中所有直接影響效果均達顯著水準,且入學特質變異量的解釋力為1%,校園經驗變異量的解釋力為29%,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為2%,多元能力變異量的解釋力為52%。 四、家庭背景對於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五、入學特質對於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六、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七、家庭背景會透過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對於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間接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高等教育建議包括:一、重視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對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影響;二、瞭解大一特質,規劃新生定向輔導,協助學生成功適應與發展;三、豐富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增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另外,也進一步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大學生大量飲酒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研究
    (2011) 林郁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大量飲酒行為的現況,及探討社會影響因素、飲酒信念與大學生大量飲酒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以就讀兩所大學日間部大一到大四學生為研究樣本,計得有效樣本722位。研究工具採自擬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單變項、多變項邏輯斯迴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受測大學生過去一年有大量飲酒行為者約四成一、過去30天有大量飲酒行為者約二成;半數以上的學生為了玩樂與同學/朋友大量飲酒,超過三成大量飲酒的場所是在夜店、酒吧或餐廳。 二、 單變項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受測大學生易有大量飲酒行為的變項包括:年齡22歲以上,每月零用錢8000元以上,父母親/好友/周圍大學生飲酒頻率越高、有大量飲酒情形、不反對飲酒,朋友提供酒、強迫飲酒、朋友曾喝醉,估計同儕大量飲酒比率高,酒品訊息接觸頻率越高,自覺飲酒風險越低,越贊同飲酒正向效果者。 三、 多變項分析顯示,母親、好友有大量飲酒情形,估計同儕大量飲酒比率高,朋友提供酒,越贊同飲酒正向效果,能預測大學生大量飲酒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推動大學生飲酒教育時應增進學生飲酒的媒體素養,加強飲酒規範教育以改變對同儕飲酒錯誤的估計,教導學生拒絕技巧,且將教育層面深入家庭中,以避免大量飲酒的情況發生。
  • Item
    某科技大學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成效研究
    (2013) 蔡靜君; Ching-Chun Tsai
    本研究旨在探討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科技大學學生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及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北部某科技大學校日間部一年級學生,實驗組181名、對照組149名。實驗組接受2節課(80分鐘)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照組未接受介入。實驗介入前1週實施前測,介入後立即後測。收集的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分析方法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 一、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整體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 二、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高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三、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低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運用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以強化大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另建議未來研究能針對不同社經狀況發展藥物濫用預防課程。
  • Item
    花蓮地區大學生使用保險套之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6) 許嫦雯; Chang-Wen Hsu
    本研究旨在了解花蓮地區大學院校學生保險套使用情形及其影響因素,應用理性行動論為研究架構,以花蓮地區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取得五所學校的學生,實得樣本數為1,321位為研究對象。以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性知識及使用保險套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行為意圖等進行描述分析。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性經驗學生比率29.6 % (男生16.9 %、女生12.7 %),平均發生性經驗年齡為18.5歲。有性經驗學生過去每次都戴保險套只有五成、偶而使用保險套占三成、完全不使用保險套二成。有性經驗學生對於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反而低於無性經驗的學生。 二、參加性教育課程有助於提升性知識、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圖。研究對象女生性知識分數高於男生性知識分數,男生對於 女生懷孕生理知識、避孕知識及自慰等正確知識仍須加強。 三、研究對象非異性戀取向(包括同性戀及雙性戀)比率約一成,男同志比率高於女同志,女生雙性戀比率高於男生。男同性戀每次使用保險套比率三成,女同性戀大多不使用保險套。 四、影響大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最大相關因素為自我效能,包括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的信心、與性伴侶溝通使用保險套後才發生性行為的信心及發生有關「性」的困擾時主動尋求協助的信心。 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效能」及「主觀規範」能夠預測使用保險套的行為意圖,共同解釋力為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