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銀世代之數位遊戲概念:代間數位遊戲設計之共學效果(2022) 黃盈琇; Huang, Ying-Hsiou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中的「遊戲經驗」、「遊戲認知」與「遊戲態度」三個層面之概念,藉由訪談能了解高齡者之數位遊戲概念,但大多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較為薄弱(Glass& Li, 2010);而在Rice等人(2012)的研究提及,遊戲概念可以在多世代之間被理解,隨著遊戲時間拉長,可能改變兩世代的對遊戲的認知理解。因此研究者亦希望藉由代間互動的遊戲經驗,以另一個視角觀察年輕人與高齡者在代間數位遊戲互動後,兩代人數位遊戲概念之變化。本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研究目的:1.透過半結構訪談,了解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2.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前,青銀世代的「數位遊戲概念」為何。3.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後,青銀世代對「數位遊戲概念」之差異。本研究包含兩個研究,研究一為訪談研究,運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對象選取銀髮世代19名,訪談目的為了解銀髮世代在「數位遊戲經驗」、「數位遊戲認知」以及「數位遊戲態度」上之了解情形,並將此三項度進行編碼,各類答案主要分為一至三種類別,再依照每個類別進行分類,例如,數位遊戲經驗可分為:「接觸原因」、「不接觸原因」與「感興趣遊戲類型」;研究二為數位遊戲概念聯想研究,運用認知詞類分析,於課程開始的前後進行測量,測量對象為參加數位遊戲營對之青銀世代課程成員,施測對象共有16位,測量的問卷內容以了解成員們的數位遊戲概念為目的,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認知」與「數位遊戲態度」,此兩項度亦進行編碼,例如,數位遊戲認知可分為:「遊戲功能」、「遊戲知覺」與「遊戲機制」。本研究之分析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首先將受試者填寫的答案中,內容相近者編為一類,形成自然的類別,之後再進一步將各類別再次進行比較與歸納,將屬性相近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藉此呈現出研究成果。研究一結果發現(1)高齡者較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不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實用工具;研究二結果發現(1)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年輕人與高齡者在經由代間數位遊戲課程後,遊戲態度皆有正面提升。最後,闡述研究限制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心流體驗理論應用於認真休閒之趨勢研究:以 2000 至 2020 年臺灣期刊論文為例(2021) 林思瑜; Lin, Szu-Yu本研究探討正向心理學代表性理論之一——心流體驗,應用於認真休閒之發展趨勢。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建立篩選基準,篩列2000至2020年間44篇標的期刊,針對基本資料、研究議題、研究方法與研究建議等四大面向之類目進行編碼分析。分析後之趨勢概況顯示,活動類別以球類項、野外項為最多,關聯變項則以「涉入程度」頻次最高,「參與動機」次之。其中,絕大多數期刊採用量化研究法,僅1篇採質量混合,且統計方法以結構方程為最多。此外,不同活動類別之期刊,心流體驗之變項定位具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與國際研究趨勢相比,國內研究者更傾向於採用量化研究法。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根據本研究結果,依不同活動項目,探討心流體驗作為特定變項之影響;並建議回應國際趨勢,適當採用質性方法進行研究,加以釐清並詮釋認真休閒行為的本質與經驗脈絡。Item 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研究(2021)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欲探索關係互動狀態、重新思考與形塑新的關係模式之25至35歲成人進行。研究以應用家族棋盤的諮商策略,與參與者進行四次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諮商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經驗。研究對諮商歷程逐字稿與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諮商歷程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探索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並連結至當事人內在世界觀及關係模式。(二)探索現在的家庭畫面,並與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兩相對照。(三)探索內在自我圖像,並進行對話。(四)挪動家庭畫面,發想與創造新的關係樣態。 二、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大致可分為五個層面:理解困境、覺察渴望、修復傷痛、自我接納、創造連結,然其內涵、每層面的順序與所需時間等,依當事人獨特性而有所不同。 三、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助益性因素,包括:(一)視覺化、具象化幫助拓展覺察,綜觀關係全貌。(二)具體呈現互動畫面,促使正視困境、面對內在真實感受。(三)家族棋盤調動,讓當事人發覺並開啟關係有其他可能的新想法。(四)內在自我對話,提升當事人自我安撫與陪伴的力量和方法。(五)當渴望與傷痛被訴說和療癒後,當事人能創造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四、關係議題與家庭系統分化情形息息相關,而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運用家族棋盤做諮商介入,方能發揮最佳效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婚前的幸福定格-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經驗與影響研究(2020) 李佳真; Lee, Jia-Je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婚女性在婚前抉擇焦慮或壓力期間,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經驗與影響。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五位和異性伴侶交往,有預計與對方結婚的打算,在這期間對於婚姻有焦慮或矛盾之相關情緒困擾,並願意接受心理位移書寫來調適之將婚女性。參與者進行一週試寫、三週正式書寫,每週至少書寫兩篇,並於完成後進行一次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大綱由研究者設計,所得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將婚女性在心理位移書寫中的將婚困擾,包含(一)結婚籌備過程充滿壓力與擔憂;(二)遠距離戀情對感情關係的不確定;(三)受限於原生家庭經驗及傳統女性角色之框架;(四)生活中多面向的磨合與溝通。 二、將婚女性書寫不同位格之新經驗,包含(一)我位格書寫經驗:自我改變之基礎、以自我為中心的聚光燈般,抒發深層的負面情緒、書寫對婚姻的想像,對關係產生希望感;(二)妳位格書寫經驗:擁有安心述說的個人空間,碰觸內在真實感受;(三)她位格書寫經驗:扮演理性角色,重新審思對婚姻的想法及生命意義、出現結論,更清楚看見事情對自身造成的影響、觀點取替,自我慈悲、體悟人生必經之路,出現對未來期待。 三、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效益,包含(一)具結構式的位格轉換書寫,形成新的內在對話模式;(二)接納經驗而促成將婚伴侶的對話交流;(三)釐清自身想法感受,對於是否結婚作出更明確的決定;(四)心理位移書寫有助於減緩對將婚的擔憂,擴大心理彈性;(五)心理位移書寫帶來內在自體客體之經驗,加深與生命的連結;(六)心理位移書寫是面對自我及人生的整合過程。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2005) 汪素娥; Wang Su Er摘 要 本研究以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作為研究對象,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進行教材內容分析。主要目的是期望透過本研究之探討,了解各版本教材在教材形式、教材內涵及教材偏見問題等三方面的現況,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編輯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先透過文獻蒐集與探討,建立分析類目與分析單位,編製研究工具;經過定量與定質的分析後,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編輯外籍配偶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教育主管機關已開始重視外籍配偶成人教育。 二、教材編輯目的與教學目標多以識字與生活適應為首要。 三、教材取材呈現「生活化」與「鄉土化」特色。 四、教材之編輯出版尚未全面建立審查機制。 五、課文結構趨於鬆散,不易統整重要概念。 六、教學活動設計未完全符合成人學習心理。 七、教材內容大多採「同化觀點」,未能符應「多元文化」理念。 八、各版本教材內涵各有偏重,教學者可依需求選用參考。 九、教材內涵仍缺乏納入外籍配偶原生文化背景。 十、男女角色性別在教材中仍呈現不平等現象。 十一、性別偏見問題仍存在教材之中。 十二、教材中隱藏族群偏見之事實仍未獲改善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外籍配偶教育政策制定的建議 (一)建立教材編輯出版前審查機制 (二)建立外籍配偶學習支持系統 (三)建立教材出版、發行與流通管道 二、對辦理外籍配偶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培訓具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師資 (二)鼓勵外籍配偶家人參與共學 (三)選擇或編輯適切之外籍配偶成人教育教材 三、對擔任外籍配偶教學者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應包含所有族群觀點 (二)同時培養外籍配偶「識字」與「增能」 (三)藉由異質團體共學,提昇學習成效 (四)轉換「主導地位」為「協助者」角色 四、對外籍配偶教材編輯的建議 (一)應以外籍配偶的觀點或生命經驗為出發點 (二)跳脫只學中文識字的刻板印象,兼顧其他語言學習 (三)配合教材發展相關學習輔助資源 (四)教材中避免製造族群或性別偏見 (五)邀請外籍配偶參與教材編輯,展現原生文化 五、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教材使用者(老師、外籍配偶學員)為研究分析對象,以了解教材與教學的適用情形。 (二)在研究範圍方面,可以外籍配偶的學習型態進行「專班教學」與「異質團體共學」之研究,以了解二者學習成效之差異。Item 基測改變了什麼?從教學現場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學評量的轉化(2010) 王雅蕾本研究旨在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師的教學評量是否受基測試題影響而轉化。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之歷史部分、歷史學科主題類型、Bloom教育目標分類之認知歷程向度與試題結構型式等四大向度,分析基測歷史試題與學校教學評量歷史試題之特色,並比較兩類試題之異同,歸納出教學評量歷史試題如何受基測歷史試題趨勢之影響。研究並經由與訪談對象之對談,了解學校教師之觀點,分析教師在命題過程中如何受基測之影響而有所轉化。 綜合研究之發現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基本內容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的相同點是:(1)均以「西力東來的挑戰與回應」最多;(2)均有跨時間與區域之試題;(3)均有無法歸類於基本內容的試題。 二、在歷史學科主題類型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都偏重在「政治興革」類型。 三、在試題結構形式方面,兩類試題都以「簡述題」的比例最高。 四、在認知層次方面,基測試題著重「了解」,教學評量試題則以「記憶」為主。 五、在教學評量試題的內容重點,教師的評量受基測試題內容所影響。 六、在試題的認知層次與結構方面,教師評量較不受基測試題主導。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歷史教師、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方向作出建議,期望完善的基測試題能為「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帶來正向影響。Item 個人圖資部落格回應行為之研究(2011) 劉于瑄; Liu, Yu-Hsuan部落格(Blog)是Web2.0網路服務運用之一,其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的特性,使得網路資源更加豐富,也提升了資訊傳播的速度。部落格的人際互動性始於回應功能的開放,讀者藉由此功能將文章的看法、問題等公開分享,並藉由部落客或其他使用者共同討論的過程,無形中產生有別於實際生活的人際關係。圖資領域也嘗試以部落格作為機構與使用者間互動的平台之餘,更多則是以分享知識性或學習性的內容,因而逐漸建立起新知傳播的專業形象,同時研究也指出資訊性部落格比情感性部落格互動性來得踴躍之情況下,圖資部落格的互動性為何?本研究嘗試以內容分析,言談分析以及序列分析法探討個人圖資部落格內容特性與關聯性,並結合訪談分析資料進一步瞭解部落客與回應者間的互動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個人圖資部落格之目的以資訊分享為主,交流形式雖單純、但回應率頗高;(2)回應的對話行為轉換以「問題→回答」顯著性最高;(3)部落客在部落格的互動環境中,是扮演問題解決的角色,且臺灣與大陸回應者對部落格互動看法有所差異,後者對於能夠與部落客或回應者見面的態度比前者更積極。最後本研究提供相關建議,包含個人圖資部落格文章內容之建議、使用者互動關係之改善以及後續研究建議之參考。Item 中學生日常創造力表現之經驗取樣分析研究(2018) 廖燕玉; Liao, Yen-Yu本研究旨在以經驗取樣方法收集中學生日常創造力活動紀錄,並分析中學生日常創造力之型態。研究者抽取臺灣地區一所國中及一所高中共80人為樣本。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中學生創意日誌」、「創意自我效能量表」(洪素蘋、林珊如,2004)、「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吳靜吉等人,1998)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林幸台、王木榮修訂,1994)。以「中學生創意日誌」收集學生兩週內每日的創意表現行為。接著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方法分析中學生每日創意活動紀錄,並歸類出創意表現之類別和計算頻率,並據以分析中學生日常創造力。 結果發現:中學生日常創造表現可區分為生活體驗、人際互動、知識學習、想像思考、文學、藝術等六類。其中,藝術類出現頻率最高,為34.63%,人際互動次高,為19.61%,其他依序為生活體驗14.93%,知識學習14.83%,文學8.88%,想像思考最少,為7.12%。其次,中學生創意活動的類別,會因學生教育階段而有顯著差異,國中生在「知識學習」、「藝術」方面的創意活動及整體的創意活動數量和分數均多於高中生;此外不同性別的學生也有顯著差異,女生在「藝術」方面的創意活動及整體的創意活動數量和分數均多於男生。再者,中學生日常創造力的整體表現與創意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創意成品信念、創意自我效能達顯著關聯;與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則有低度或中度正相關,其中擴散性思考之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圖形獨創力均達顯著水準;而與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中的想像力、挑戰性達顯著關聯。 本研究是國內首度使用經驗取樣法來探討日常創造力表現的論文,證實經驗取樣法可以用來測量學生的日常創造力,期盼未來能對創造力的評量與發展有所貢獻。研究者最終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美國童子軍手冊內容之研究(2011) 劉懿瑩; Liu Yi-Ying本研究係以西元1911年第一版至2009年第十二版美國童子軍手冊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童子軍手冊內容研究的理論基礎,並藉由內容分析法探究各版本手冊「內涵」、「內容組織與評量」及「封面與封底」之異同。最後,綜合討論提出我國童軍手冊編寫之建議。 針對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內涵 美國童子軍手冊的內涵計有三大特徵:一、各版本內容主題在結構上大致可分為「童軍智能」(Scoutcraft)、「森林知識」(Woodcraft)及「露營技能」(Campcraft)三大面向;二、內容之主題選取係依據童子軍晉級考驗標準,但卻非所有主題內容皆為考驗項目;三、各版本之內容修訂有三種型態,分別為固定型、反覆型、與時增減型。 貳、內容組織與評量 童子軍手冊內容組織有兩種:一、依「主題」設計;二、依「晉級考驗標準」設計。評量方式採行為目標取向,強調「描述」(Describe)、「展現」(Demonstrate)、「解釋」(Explain)、「表達」(Show)及「說明」(Tell)之具體行為。評量人員可分童子軍「自評」與團長及服務員「他評」兩類。 參、封面與封底 由封面與封底分析可知,各版本設計雖有不同,但手冊封面與封底之圖像設計,仍可歸納出以下共同處:一、「童子軍精神象徵」;二、「戶外活動」;三、「國家象徵」。Item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2010) 卓佩穎; Cho Pei Ying本研究為第一個建立分析類目進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以量化兼重質性分析的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檢視98學年度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之階級意識型態,研究目的為瞭解教科書文本探討之階級議題內涵,論述中所隱含的階級意識型態,並解構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情形。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議題之文本內涵 (一)相關議題探討偏重於經濟層面,貧與富最常見出現於論述中,顯示財富之擁有仍為建構階級意識型態之基礎。 (二)階級議題探討呈現支離破碎,未能有組織或系統性探討相關議題。 (三)教科書對階級相關議題僅於表象描述,未能切入問題核心進行探討。 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隱含之階級意識型態 (一)教科書透過人物稱謂、負面造詞、文意嘲諷或美化,呈現對勞動階級之語言偏見,並藉階級慣用詞彙形塑階級符碼,有利中上階級學習。 (二)教科書呈現出職業角色、家庭決策導向、生活型態、人格特質、社會參與以及階級關係等六種階級刻板印象。 (三)中上階級思維為論述主體,勞動階級消失於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 (四)教科書文本呈現階級間生活落差、文化落差、形象落差與權勢落差。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解構 (一)中上階級意識為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主宰 (二)教科書知識成為操縱階級之商品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成為階級再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