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2011) 賴文婷; Lai Wen-ting本研究旨在探論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意涵,分析探究常、無、有三個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進而從中開顯教育意蘊。期望對教育人員產生理念的相互迴盪,以在教育實務上開展更多的可能。 本研究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究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分別就常、無、有三個重要的概念來釐清,進而融會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其次,分別闡發教育的常道常名、教育的玄妙之無、以及學生的天生本德與教師的玄德涵養之蘊義。最後則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的啟發。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老子「常無有」哲學 (一)天道自然,常就在覆命的和諧中,一體常善 (二)道體沖虛,玄就在虛無的妙用無窮中顯 (三)道體終物,玄德就在生養萬物而身退中露 (四)大道流行,在獨立不改的常無中,完成周行不殆的常有 二、「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 (一)教育的常道,就在師生自在自然的一體和諧中開顯 (二)教育的玄妙,就在沖虛之無的生成原理中開展 (三)學生的天生本德是教育神聖性的根源,而教師之使命則完成於玄德之涵養 (四)教育愛的周行不殆,來自於師心的獨立不改Item 蔡惠如本土化理念在教育上的意義(2019) 蔡惠如; Cai, Huei-Ru本文旨在探究台灣日治初期的文化啟蒙者—蔡惠如(1881-1929),評析其本土思想對於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啟示。蔡惠如等一群台灣本土文化及教育意識喚醒了當時民眾的本土意識,隨著其諸多文章的出土,如此強烈與富有感染力的本土思想也從遙遠的年代傳達到了現今。每一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教材,就是與自己切身相關者。本土教材會讓學生有濃厚的親切感,在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台灣本土的教材應該是教育的起點。失落的本土教育該從增加對先賢事跡與作品的認識開始,這首要的一步,將能彌補台灣本土人文教育的空白,並是找回台灣本土精神的最佳途徑。 研究發現蔡惠如是台灣文化協會(1921-1931)的一員,雖然不及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的名氣,但其為了堅守漢文所作出的努力,對台灣文化教育有極大的意義與貢獻。蔡惠如也追求自由平等思想,並且隨著其本土意識的覺醒,從富賈一方的商人轉變為站在台灣文化意識中心的啟蒙者,傾心注力於文教事業與民族社會運動,試圖喚醒台灣人的本土意識。從他的作品及文化啟蒙活動的初步探索中,看到其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台灣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的意志,並存有自己必須犧牲之覺悟,這種純粹的心靈實在是難能可貴。迄今對於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之相關論文研究中,多是綜合數家為研究對象,沒有一篇是針對蔡惠如個人進行深入探究的,也不曾從文化教育的層面切入,本研究盼能補足前人之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尤其對他在文化與教育的領域能有更進一步的探析。 筆者期望從蔡惠如所參與的文化運動及文學作品去體驗其所表現的時代精神(Zeitgeist),用忠實的態度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與個體生命在歷史過程中進行連結而有辯證性地開展,以透澈明白蔡惠如在日治時期所參與的文化啟蒙活動裡的真實情形及所經歷過的過程,從中分析其本土思想對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影響。此外,更從蔡惠如身為一個熱血澎湃的文人之言行活動中,得到啟蒙本土文化的具體示例,因此除了發揚前人較少琢磨蔡惠如的文化啟蒙思想對於教育的貢獻之外,更希冀能藉由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中振興新知識青年的思想,以及身為一個有力的知識份子所發揮的道德力量,對於民主自由、教育環境甚至是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作為對今日教育之借鑑。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之闡述,第二章針對從蔡惠如的生平遭遇中,探討其本土思想之意義與形成背景。第三章從蔡惠如的文教事業與文學作品中,探究其本土文化啟蒙思想對於台灣文化教育的貢獻與影響。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從蔡惠如的本土思想與實踐之運動評析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並對失落的本土教育進行反思。 關鍵詞:文化、教育、啟蒙、蔡惠如、本土思想Item 教育、接觸和動員的社會資本與地位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黃毅志; 林慧敏; Yih-Jyh Hwang, Hui-Min Lin就臺灣民眾的地位取得而言,除了職業地位之外,公私部門與小老闆階級往往也很重要,這都會影響到收入。至於社會資本、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資本對於職業地位、公私部門與小老闆階級,與進一步的收入究竟有何影響?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影響何者較大?則先前國內研究並沒作有系統的完整探討。本研究運用2004年進行調查的「社會資本的建構與效應」全國代表性大樣本資料(N=3281)做路徑分析,研究發現顯示,接觸的社會資本對地位取得變項大都有顯著的正影響,不過影響大都遠不如教育。而本人教育對收入的正向影響,看來比對接觸的社會資本與動員的社會資本整體影響還大。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文化研究與教育(2010/06-2011/05) 卯靜儒; 劉美慧; 陳昭珍; 譚光鼎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範疇,可從兩條發展路線來看:一條是以英國文化研究(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為首,另一條是以美國的教育基礎理論發展為首(Educational Policy Studies,簡稱EPS)。前者是英國特定學術脈絡發展的「文化研究」,其本身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來講,是個新興的研究路徑(as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後者意義比較廣,它牽涉許多學術傳統與文化理論思潮,關心人類文化的不同層面。本圖書計畫子題「文化研究與教育」之規劃構想,主要是關心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因此,本圖書計畫的「文化研究」採後者比較廣的概念,同時並蓄英國文化研究取徑的精神,重視不同社會思潮與文化理論概念如何被機動性與有策略的應用,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回應情形。 在教育學領域,目前國內涉及文化研究與教育議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育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教學,及國際與比較教育等。其發展與英美兩國的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發展比較,仍有許多教育研究之關鍵議題有待開發,也因此本領域的圖書規劃與典藏有其必要性。 本計畫擬購的圖書特色與期望有四:一、補足美國EPS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的經典;二、蒐集與教育有直接關係的英國文化研究路徑之書籍;三,整理跨領域的文化研究相關基礎理論與關鍵新興教育研究議題;四,蒐集以東亞華文為主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影響的相關著作。 期盼此重點議題的典藏,可協助國內教育研究,洞察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讓台灣的教育學界接觸更具有前瞻性研究,並進而提供知識轉化與文化重構路徑,以因應不斷變動的教育處境。Item 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教育研究集刊 , 2010-12-03) 林建福人類能夠感受而具有情緒,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假使缺乏了這項屬性,會令人質疑是否是活的生命。不過,情緒有必要加以適當培育才能發展良好,方能有助於個人擁有幸福人生與良序及美好的社會。是以本文以情緒教育為探究焦點,全文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釐清情緒教育的迷思;第二、論述情緒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針對情緒教育的實踐提出若干建議。以最後一部分的建議來說,其中包括教學之中兼顧親身體驗與概念形成,培養適當抒發與表達的習慣、陶冶良善的感受態度與敏銳的感受性、提升師長的情緒素養與營造學校的教育氛圍,以及注意家庭生活及社會文化對情緒教育的作用。Item 2008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黃毅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先前兩次教育學期刊評比,與評比後公布的教育學門TSSCI名單,給國內教育學界帶來很大的衝擊。如今距離上次教育學術期刊評比已有5年,還有新創的期刊出現,也就有必要重新進行期刊評比。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建立教育學者對各期刊學術水準評價主觀評比指標,並根據被納入評比的期刊之教育學術論文所列參考書目做內容分析,計算期刊相互引用次數,建立客觀評比指標;再根據主客觀指標計算各期刊學術水準評比總分,並以群落分析對各期刊評比總分進行分級。最後,對於各期刊的評比分數做信效度分析,顯示評比分數都有良好的測量品質,並探討影響各期刊學術水準總分高低的因素,進而對各期刊提高水準的方向做建議。而本研究的方法,也可供其他學門期刊評比研究做重要參考。Item 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 1954-197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12-??) 施宜煌; 歐陽教; Yi-Huang Shih; Jiao Ou -Yang觀諸臺灣教育學研究的發展,實不容忽視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因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長期以來是臺灣教育學研究的重鎮之一。然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之所以能成為國內教育學研究的重鎮,歸因於創所所長田培林的(ㄆㄨㄛˋ)畫經營。依此,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旨在探討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1954-1975) ,以洞識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關係,進而認知田培林創立教育研究所的經過,了解國內教育學研究的重鎮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發展,窺知臺灣教育發展的部分樣貌。而關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本文探究出五項主要的事實:一、「研究」是教育研究所早期發展的重要方向;二、教育研究的內容偏重於教育哲史;三、聘任學有專精的教授來授課;四、學生的素質要高,寧缺勿濫;五、田培林教育愛的實踐,裨益教育研究所早期的發展。Item 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12-??) 林建福; Chien-Fu Lin人類能夠感受而具有情緒,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假使缺乏了這項屬性,會令人質疑是否是活的生命。不過,情緒有必要加以適當培育才能發展良好,方能有助於個人擁有幸福人生與良序及美好的社會。是以本文以情緒教育為探究焦點,全文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釐清情緒教育的迷思;第二、論述情緒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針對情緒教育的實踐提出若干建議。以最後一部分的建議來說,其中包括教學之中兼顧親身體驗與概念形成,培養適當抒發與表達的習慣、陶冶良善的風受態度與敏銳的風受性、提升師長的情緒素養與營造學校的教育氛圍,以及注意家庭生活及社會文化對情緒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