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視障長者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行為序列分析
    (2023) 曾家誼; Zeng, Chai-Yi
    近年受到高齡化浪潮的影響,視障長者的人口也隨之攀升。多數視障長者缺乏烹飪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障長者的生活品質、獨立性與身體健康受到影響,然而,視障長者烹飪技能的學習卻較少受到關注。學習烹飪技能對視障長者有其必要性,但烹飪的困難度可能使視障長者望而止步。若能透過遊戲式學習的方式,可以提升視障長者對烹飪技能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透過「電鍋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桌遊,在遊戲中提供多感官鷹架,使視障長者能完整的參與遊戲,並且透過遊戲學習烹飪。故本研究以視障長者的烹飪技能為學習內容,透過遊戲式學習的方式,探討視障長者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行為。本研究將三十二位視障長者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遊戲式學習,透過錄影紀錄並將學習行為進行編碼與序列分析,而控制組則進行傳統講述式課程。透過學習前後測、學習動機量表ARCS、心流經驗量表FSG與遊戲接受度量表,觀察視障長者的學習表現。研究結果顯示,以視障長者為中心設計的遊戲式學習與傳統講述式課程,皆能使視障長者有效的學習烹飪技能。「電鍋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有助於促進視障長者的學習動機,使視障長者在遊戲中產生高度的心流經驗且具有良好的遊戲接受度。「電鍋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的各變項皆為正關係,且能促進視障長者的社會互動與正向積極的學習行為。 「電鍋烹飪技能遊戲式學習」促進了視障長者的社交互動與討論行為的發展,視障長者展現了專注且積極的學習行為,遊戲提供反覆練習的機會,使視障長者更投入於課堂並發展遊戲策略。遊戲提供的同儕支持與多感官鷹架提升視障長者對遊戲的可及性,也增加了視障長者的成功機會。 關鍵字:遊戲式學習、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心流經驗、遊戲接受度、視障長者、烹飪、序列分析
  • Item
    遊戲式學習應用於普通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涯探索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行為分析
    (2022) 劉頌真; Liu, Sung-Chen
    透過遊戲式學習的方式進行職涯探索課程,可望讓學習者能融入桌上教育遊戲情境,並透過角色任務針對職業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個研究運用桌上教育遊戲及認知機制,將遊戲式學習及學習目標作結合,來提昇更高層次的認知學習。因傳統以講述為主的職涯探索,對於自閉症高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與動機可能有其限制。本研究使用桌上教育遊戲「118人力銀行—職涯探索」來進行職涯探索的教學。此桌上教育遊戲整合職涯探索中相關的職業工作及職業興趣性格特質相關知識,提供故事情境與任務挑戰,來輔助學習者學習。本研究邀請臺灣北部普通型高中32位自閉症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實驗組16位、控制組16位),藉由實徵研究量化分析方法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心流狀態、接受度及學習行為模式。故本研究目的為: 一、 探討自閉症高中生在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的學習成效、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以及其差異。 二、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學習成效學習者在學習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的差異。 三、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心流狀態學習者在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遊戲接受度的差異。 四、 探討以遊戲式學習活動融入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的學習成效、動機、心流狀態和遊戲接受度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實驗組學習者在遊戲式學習活動融入職涯探索課程「人力銀行—職涯探索」中的學習行為模式及差異;以及探討遊戲式學習於自閉症學生之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與共同性注意的情形。 六、 探討實驗組中的高/低心流狀態學習者在學習行為模式上的差異。 經資料蒐集與分析後發現,實驗組學習者在學習成效上有顯著進步,但控制組學習者則無達到顯著進步。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習者,在學習動機上皆有顯著進步;不論在學習成效或學習動機,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也發現,實驗組學習者的「整體心流狀態」、「心流先決因素」以及「心流經驗」的平均表現皆顯著高於中位數;實驗組學習者在遊戲中的「整體接受度」、「遊戲有用性」及「遊戲元素」的平均表現都顯著高於中位數,但「遊戲易用性」未達顯著。相關性方面,學習動機與心流狀態呈現高度相關,學習動機和遊戲接受度呈現高度相關。此外,在學習行為序列模式方面可發現,實驗組學習者在「閱讀卡牌資訊」以及「核對配對結果」的行為之後,會顯著產生有關學習的討論;而本研究依據實驗組學習者不同心流程度來進行行為序列模式分析,發現高心流組學習者較能透過溝通互動、與他人合作的討論,來促進學習者在參與遊戲時能有較高的自我掌控感、較清楚的學習目標以及心流狀態;低心流組則是與他人溝通互動、合作的經驗較少。本研究使用行為序列模式分析的深入研究方法探索學生的互動模式,研究結果發現,小組合作的遊戲式學習教育活動確實可幫助自閉症高中生溝通互動、主動與人合作及共同性注意力等學習行為。建議在教學實務上可採用小組合作模式的遊戲式學習教育活動,來協助自閉症高中生在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以及共同注意力等需求。透過小組合作模式的遊戲式學習,自閉症高中生可在遊戲過程的閱讀卡牌資訊以及配對組合卡牌的檢核之後,自發性地產生組內與組間的溝通互動、主動與他人合作及共同注意力等行為,這是本研究非常獨特與重要的發現。本研究最後也將提出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的相關建議。
  • Item
    運用5E學習環於國中數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統計與機率』單元為例
    (2022) 翁偉閔; WENG, WEI MIN
    在108 課綱的課程變革下,培養行動力、判斷力、思考力、探索力和好奇心顯得更加重要,學生再也不是寫夠多題目就可以考得好的,教導學生要如何探究、思考就是很重要,因此本研究為探討5E學習環融入國中數學的可能性,並將研究者經由實施5E學習環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歷程中,得到的心得、省思與專業成長做彙整,提供給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教學的教師作為參考。本研究所施行的對象以研究者任教國中的九年級任教班,以九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統計與機率」為教學內容,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以本研究的教學實踐的過程分析學生的學習單、回饋單和訪談內容,進行質性探討,以及研究者編制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和學者林星秀編製之「數學學習態度量表」進行前測、後測作量化資料的分析,探討5E學習環融入國中數學的實施成效。教學實踐分析結果如下:一、5E學習環教學模式執行的歷程:(一)5E學習環教學模式與解決數學問題歷程相輔相成。(二)問題引導的鷹架是不可或缺的。(三)差異化分組教學的重要性。二、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課程實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p值<.001達顯著。 (二)學生認為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趣。 三、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課程實施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一)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p值<.001達顯著。 (二)學生認為可以更多思考、且透過操作更暸解四分位數、盒狀圖、機率 的意義、樹狀圖等單元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國中數學課程上的教學設計與參考。
  • Item
    運用工作站學習法轉化國中九年級學生英語文法學習之行動研究
    (2021) 許芳瑀
    本研究目的在於設計規劃國中九年級文法工作站課程,了解以「工作站學習法」實施國中九年級英語文法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成效,並針對研究過程中之行動與結果進行省思,提出建議。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教學者,研究對象為澎湖縣某國中27位九年級學生,研究者設計「現在完成式」、「被動語態」兩個文法工作站課程,透過學生回饋單、學生訪談、觀課教師紀錄、教師省思札記、研究者編製之學校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學習評量等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工作站學習法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願意參與課堂,但應注意對高成就學生提供延伸學習機會。 二、工作站學習法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從中獲得成就感。 三、工作站學習法能讓學生加深學習印象,提升學習成效。 四、學生缺乏自律和責任心,會影響工作站的成效。 五、工作站學習法讓教師重新檢視教學者的角色,增強課程設計能力。 依據結論與本研究不足之處,提出數個建議給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首先,鼓勵教師們運用此法進行英語文法教學,能提升學生興趣與參與程度,對於學習成效也有助益。工作站需要準備的教材甚多,建議教師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共組備課團隊;再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比較以不同教學方法教授同個文法主題的學習成效,並邀請專家學者審核學習評量、編製符合工作站與文法學習特性之學習態度量表,以提高測量的效度。另外,教師在規劃課程前,可先行測驗學生為何種類型的學習者、選擇適合學生的策略和媒材,並採用異質分組,以小組競賽方式,提高同儕約束力。
  • Item
    PaGamO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1) 楊淑玲; Yang, Shu-L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PaGamO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法輔以半結構訪談,以新北市公立國小五年級兩個班5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26人使用PaGamO,對照組26人沒有使用PaGamO。實施期間為期九週,量化資料有社會領域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及社會領域學習紙筆測驗前、後測,並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質性資料輔以學生半結構性訪談進行,以了解學生學習態度及對PaGamO的看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運用PaGamO有顯著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社會領域的學習成效。 二、運用PaGamO並無顯著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社會領域的學習態度。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希望對提高社會領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能有所助益。
  • Item
    差異化教學融入國中英語科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0) 翁雅欣; Weng, Ya-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差異化教學對國中英語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並敘述學生對課程的想法與感受,過程中教師如何解決教學困境,並從中學習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七位英語科補救教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男生六名,女生一名,進行為期七週,每週一節課,每次四十五分鐘的差異化教學課程。透過質性資料蒐集,包括錄影、單元學習單、課堂回饋表、教師教學省思、訪談紀錄,分析學生的學習反應;輔以量化資料,包括英語態度問卷、英語成就測驗、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測驗等作為測量工具,並在教學前後,實施前、後測驗,檢視差異化教學是否能提升國中補救教學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學生起點行為和學習困難為基準所構思的差異化課程,較適合補救教學的學生學習;差異化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以異質分組和多元評量達到差異化教學的補救學習成效;教學成效與教師關照學生身心健康及投入的個別輔導時間有關;教師提升差異化教學課程的設計能力。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差異化教學實施於英語科補教教學提出具體建議,以供英語教師與未來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
  • Item
    在遙遠的國度看見改變的力量: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2010) 賈大齡; CHIA TA-LING
    近年來,在政府及學校等相關單位的推動下,愈來愈多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學習。茲因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不僅需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明確的服務目標,且需在異地直接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這樣的因素聚合是可以引導學生從服務學習探索階段走向活化或內化階段。 然而,國際志工服務學習雖可開拓學生的視野,並提升其自我學習;但在密集且深入與異地文化和人際互動的情境中,學生會面臨其價值觀與現實經歷衝突的挑戰。這些挑戰對心智仍在發展中的學生因此激發其自我學習及成長?亦或是因此猶豫、退卻,而喪失其生命發展的契機?端看在挑戰的壓力下,學生志工團體是否可以相互鼓勵支持以面對問題及是否能定心討論和及時提出具體成熟的解決問題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研究發問如下: (一)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的歷程為何?(二)團體動力融入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參與大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何?(三)影響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關鑑要素為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徑(approach),採立意取樣,以北部兩所大學校院參與印度國際志工之大學生共12人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規劃團體動力方案並實際參與其中,透過參與觀察、反思會議紀錄、焦點團體座談、團隊行動會議記錄及文本分析(學生反思日誌)等多元方式進行研究資料收集,並以研究參與者及同儕檢核方式進行三角檢正(Triangulation),以建立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 (一)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歷程分為:八方雲集、揚帆待發、波濤洶湧與滿載而歸四個動態階段。而行前培訓凝聚共識、明確目標強化動機、團體反思產生力量、解構威權增進情感、相互支持轉化學習等內外在團體動力促成團體歷程發展。 (二)參與大學生的學習成效包含:異地文化學習與共舞、感知並同理社會差異、開啟另一扇學習的窗、潛藏的人際互動關係、明顯的自我成長感受等。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效的最大因素為持續在脈絡中進行反思及以團體動力為基礎的團隊學習。 (三)影響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關鍵要素為:團體動力方案、結構化反思、挑戰與支持平衡、在團隊中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靈魂人物是反思帶領者,因此,能有成熟且具團體動力素養的師長帶領,透過深刻反思的引導,將有助於學生深化學習。 依據研究發現及本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五點結論:(一)國際志工團體為一循環動態的歷程;(二)國際志工能在最短時間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三)國際志工可達成學生服務與學習並重目標;(四)短期國際志工要達到互惠增能有其困難;(五)有效運用團體動力是國際志工成功之要素。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就大專校院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規畫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以供未來高等教育學府推動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