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女性癲癇患者創傷經驗後成長之生命故事敘說研究
    (2010) 吳美瑤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癲癇患者創傷經驗後的復原與成長歷程。研究者自身即為本研究對象之女性癲癇患者,故而本研究將採用縱向生命史的時間序列觀點,並且研究者於自我書寫的過程中,重新回溯罹患癲癇疾病的創傷事件,同時在重要關係人的回溯式訪談重新還原創傷事件,將所收集之訪談資料依時間軸排列,以理解研究參與者於創傷事件後所面臨的重大改變與影響,呈現鉅觀的癲癇患者生涯歷程。此外,本研究亦將以橫向的整體敘說方式,呈現自身創傷後成長的生命故事,透過「整體-內容」分析方式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反思患者的創傷經驗和復原調適,深入探討女性癲癇患者及其重要他人於創傷經驗過程中,其心態調適策略與問題因應過程,紀錄患者微觀的生命故事,從患者自我書寫的過程中發掘創傷事件的意義。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生命史研究能讓研究者重新定位自己在研究中的位置,重新詮釋創傷背後的事件意義以及對於個體的啟示。 (二) 創傷患者必須探究創傷經驗的正向價值,並且學習信任與分享,才能讓自己覺察事件意義與成長。 (三) 他人的「承認」對自我之「認同」具有重要性與決定性的意涵,他人的支持亦可促使患者正向基模的改變幫助創傷後產生成長。 (四) 創傷患者可透過受創經驗的書寫獲得自我認同,並且憑藉積極樂觀、自我肯定的正向人格特質,超越創傷、產生自我轉化。
  • Item
    生命的裂縫看見光:準諮商心理師生命成長的自我敘說
    (2009) 劉懿嫺
    本研究係為研究者四年碩士生涯中,經歷之「生離死別」為主軸的生命故事,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呈現。這是研究者生命陷入谷底的階段,也是生命轉化與生命成長的階段,而這整個生命成長的歷程,亦即容格所述朝向「個體化」的歷程。 在自我敘說的研究歷程中,研究者重新理解與觀看自我,發現在經歷生離死別的連續撞擊後,自我崩裂了,但卻也從裂縫中,看見個人內在生命的愛與光,最後,決心走向「以世界在我之內的眼光,看見與收復自身陰影,朝向合一道路」的修行。這越來越朝向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反應在研究者朝向自我敘說的旅程,而收復自身陰影朝向生命合一的愛,所帶來的療癒、力量與體會,也反映在個人專業的成長與轉變上。在自我敘說歷程中,研究者體悟「助人專業,是陪伴生命的專業」,唯有當助人者能夠回歸與經驗自身的生命,誠實面對自身的內在時,才能收復陰影與療癒自己,並從中真正瞭解與學習如何對待與陪伴生命,進而真實朝向專業與生命的合一,穿越助人者的角色,活出我的靈魂。
  • Item
    林懷民之創作生命故事—創作之流‧源遠流長
    (2009) 林秀娟
    本研究以故事敘說展開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並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探究林懷民之創造力展現。 研究過程中,以兩本傳記及三本舞作專書為敘說之主要參考,再輔以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如講座論壇、電視媒體報導、出版品、網路及訪談等,藉此進入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以期有最佳的書寫與詮釋。 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分析,可見林懷民的創作生命經過三十六年的演化,已移位為系統中的守門員,他的創造力展現自有其系統樣貌。林懷民個人所處的時代與家庭背景,養成他的創造潛質;而他身處的時代脈絡與台灣社會的交會,定位他在舞蹈領域中的角色,影響著他的創造力表現;他的創造不僅得到學門的認同,他在舞蹈領域的成就及地位,讓他成為系統中的守門員,影響著整個台灣社會及表演藝術的發展。 林懷民曾面臨的生命課題:認同與人生志業之經營,即使世代交替,時空移轉,仍是今日的我們在定下志向前所需面對及思考的,該如何取決?我們從閱讀他人的生命裡得到啟發。 最後,我提出對台灣當前社會之觀察與省思供諸位參考,也針對後續研究提供在研究主題與研究理論兩方面的建議,期盼未來在創造性人物的研究上,能有更豐碩的成果。
  • Item
    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
    (2008) 徐柏蓉
    本研究以心理傳記為研究取向,敘寫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並以匯合取向的創造力理論為基礎看視馬偕生命的創造力展現。研究過程中,以馬偕的日記、委託他人出版的著作《From Far Formosa》為主要自我敘說材料,並輔以其他研究文獻、他傳等材料進行敘寫,企圖還原現象,勾勒、詮釋馬偕的性格與一生。 以Amabile的脈絡理論來看,馬偕具有強烈的特質動機,在宗教動力下追求自我實現;具備教育及醫療領域相關專業知能,並富有利於創意思考的立法型認知風格與工作風格,能跨界學習;這三者交集產出馬偕的創造力,具體展現於他突破教育準備時期所習得的典範,進而創造自己的台灣宣教模式。而以Csikszentmihalyi的系統取向觀之,馬偕生逢十九世紀基督教史上海外宣教的大世紀,成長在信仰敬虔的家庭與支持宣教的教會;在奮而不懈的努力下,成功在系統中位移為守門員,進而影響學門、領域及北台灣與加拿大的社會文化。 馬偕一生奔騰在不斷突破疆界的超越之路,並且以英雄造時勢之姿整合資源於宣教工作;而他在生命擴展的過程中,從意志的決定、情感的深化到建構出對自己身份的新認同,是他創造力展現的丰采樣貌,從而亦詮釋了何為創造即是勇氣。 文末提出對當代社會處境台灣的建議,亦提出後續研究相關建議─進行本土宗教領域傑出人物生涯歷程研究,並從中應用或發展新的創造力理論於研究傑出人物生涯歷程,如此信可為心理傳記、創造力範疇之研究帶來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