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3) 呂得成; Lu, Te-Cheng
    本研究運用BIG6教學法,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媒體識讀」、「資訊倫理」單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所產生之影響。依準實驗研究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電腦教室中進行為期7周的教學活動。實驗組以BIG6教學法設計教案進行教學;控制組以電子教科書進行講授式教學(時下較多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資料蒐集以量化數據為主質性資料為輔,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1.國中生使用網路頻率高但學習效能低,超過8成國中生上網的動機為娛樂,包含看小說動漫和聊天; 6成國中生都是在無人陪伴指導的情形下獨自使用網路。培養學生全面性的資訊素養,實為數位時代教育界最為迫切的議題。2.在媒體識讀方面:實驗組在「認識媒體」和「訊息解析」構面的學習成效皆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在「媒體近用」構面的學習成效則無明顯差異。推測與長久以來學校政策及社會文化有關,學生在「媒體近用」層面的改變,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與更多元的主題設計。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確有顯著成效。3.在資訊倫理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資訊倫理後側分數雖未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但實驗組學生的後測分數明顯高於前測,而控制組學生的前後測則無明顯差異。且作為質性證據的專題報告顯示,實驗組在資訊的搜尋取用等資訊素養的實踐、資訊統合能力的表現上,明顯優於控制組。故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是有助益的。從教學活動的質性分析得知:實驗組不僅學會BIG6技能、增進展示作品與發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BIG6系統化思維模式,並在BIG6技能的引導下,展現出自我導向學習態度。其與控制組最顯著的差異為:1.能聚焦資訊並定義問題;2.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和態度;3.能統合並實踐資訊素養。本研究實驗證明,BIG6教學法有助於提升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BIG6融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能使學生培養全方位的資訊素養,較之講授式教學更能提升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資訊統合能力,有助於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
  • Item
    詞彙與文章結構策略提升閱讀困難中學生社會科閱讀能力之研究──探討處遇精準度之中介效果
    (2021) 王宣惠; Wang, Hsuan-Hui
    本研究以閱讀科學實徵為基礎,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科學習需求,設計一套融入學科詞彙策略與文章結構策略的素養導向社會科教學(簡稱實驗教學),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實驗教學對整體中學生以及閱讀困難中學生的學習表現成效。研究對象為482名大台北地區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研究者首先在一所公立國中招募兩位教師參與者,並採教師層級的區段隨機分派控制試驗,將教師任教班級隨機分派至實驗教學組與一般教學對照組,兩組學生分別為182與181人;為增加對照,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於另一所公立國中招募無教學對照組學生119人。各組學生在一般閱讀理解、一般詞彙與背景知識之基準線一致。實驗教學與一般教學皆為標準化教學,教材腳本、文本以及教學資源皆由研究者設計提供,並透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提供支持。為確保實驗教學的教學忠誠度並確認對照教學未受實驗教學影響,本研究以教學觀察進行處遇精準度的評估,包括教學忠誠度與教學傳遞品質。研究結果顯示:(一)本研究實驗教學在多數教學成分具有中高度忠誠度,與一般教學具有方案區別度,其教學品質約介於中度至中高度,但整體品質顯著低於一般教學;(二)實驗教學成效受處遇精準度影響,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效度工具之分析顯示實驗教學無效,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中介變項之分析則證實學科詞彙策略、文章結構策略以及書寫活動等實驗教學成分有效;(三)無論有否接受學科教學,一般閱讀能力中學生的學科閱讀理解表現皆隨時間成長,但閱讀困難中學生有接受學科教學者能維持持平,未接受教學者則會顯著退步。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對中學階段閱讀困難學生的學科閱讀提出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之建議。
  • Item
    應用擴增實境工具輔助國中學生學習空間幾何
    (2017) 吳書寯; Wu, Shu-Jyun
    本研究開發一套擴增實境工具,輔助學生學習立方體展開圖與三視圖的空間幾何概念,並了解所設計工具是否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法,以比較學生使用擴增實境工具與傳統實體教具學習之差異。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兩班八年級學生,其中一班23人為實驗組,使用擴增實境工具搭配實體教具;另一班22人為控制組,僅使用實體教具進行學習。教學活動結束後,兩組學生皆進行空間幾何學習成就測驗並填寫態度問卷,以了解其實施成果。 研究結果發現,擴增實境工具有助於學生由物件的三視圖想像其立體圖,但在正立方體展開圖及由立體圖想像三視圖的效益並不顯著。推測其原因為中學生已具備正立方體展開圖的先備知識,且三視圖亦有部分學習內容對學生而言難度較低,因此學生的心像相對較容易建立。在學習態度方面,使用傳統教具學習正立方體展開圖學生比使用擴增實境工具學生展現出較高的信心,推測是因為傳統教具的操作更為直覺,學生能更快速的驗證心像。 建議未來可將擴增實境工具應用到其他空間幾何單元,並選擇學生比較不熟悉或內容較複雜困難的單元。此外,應改善擴增實境工具操作的複雜性,以降低學生學習認知負荷;並提升系統辨識圖形及物件之效能,加入資料存取功能以提供資料分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