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自我反思性民族誌研究:個人之博物館職場經驗
    (2024) 黃勝裕; Huang, Sheng-Yu
    「博物館到底是什麼?」這個大哉問,無論是誰,似乎都可以從國際博物館協會那裡獲得定義解惑,即便不甚瞭解,也能使用AI人工智慧ChatGPT找到各式各樣豐富的解答。但是對我個人而言,博物館卻是一場用身體力行,花費好長一段時間才得到的體驗。本論文採用敘事探究作為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並以博物館定義、經營管理概念、MOA理論、激勵理論和轉化理論為探討基礎,從研究者「我」著手經營地方文化館的故事開始落筆,並以能呈現真實事件和人物,同時仍強調避免主觀性和偏見介入的非虛構寫作文體加以撰述,將我在各種不同型態、規模屬性迥異的博物館經歷逐一拉進,來回往復於敘事當中。敘事探究是一種不斷被創造、反思詮釋、修正、再反思詮釋的書寫過程,從這個過程發現,我是在經歷過無數次衍生自內心衝突導致外在對立的情況下,才逐漸認識到自己對於博物館真實的想法和理解,個人理想中的博物館形象,儼然不再是當初想像出來的博物館型態了。因此,我不再如以往的角度看待博物館了。從敘事探究分析發現,博物館存在本質與經濟價值之間的衝突應該講求優先順序但有妥協且平衡的空間,而建立高度協調的營運團隊,是博物館能夠順利運作的關鍵核心角色。此外,由於我自己的博物館經歷不斷地在面臨觀點衝突,但這卻促使我進行內省、反思,藉此找到了新的契機,協助我走出困境,發展出個人多元博物館事業的想法。這意味著,我在屬於自己的博物館職涯選項中增加了更多選擇。一個故事的結尾,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博物館這條路其實寬廣的很,期望藉此文引發更多博物館人的共鳴。
  • Item
    家長的偽科學概念與帶孩子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在參觀科教館的態度與意圖之研究
    (2012) 江姿萱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對於行為與意圖有很高的解釋能力,國內外研究已顯示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故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式以及解構計畫行為理論(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TPB),以家長帶學童參觀為例,以家長做為研究對象,欲探討家長帶學童參觀科教館,參觀前對科學的態度、偽科學想法、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影響以及對參觀科教館時的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包含知識價值(epistemic value)、社會價值(social value)、情感價值(hedonic value)是否會有相關,並且會影響再次參觀科教館的意願。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資料蒐集,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1.家長偽科學對自己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與對科學的態度為負向關係。 2.家長對科學的態度對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係。 3.家長帶自己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對知識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 係。 4.家長的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對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 本研究可提供博物館管理者參考,如何設計更適合參觀民眾的參觀內容。
  • Item
    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2008) 梁筱梅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功能性與影響力,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為例,探討其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現況、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解決途徑。首先研析相關文獻,據以形成研究架構,並採質 性研究方法,以自編的訪談大綱作為研究工具。訪談對象採立意抽樣,結果自史博館抽取相關業務人及博物館學專家學者數人進行訪談。另外,也選擇具有推動社會藝術教育實例的「他」館,探討其實施現況與史博館做比較,一方面證明「藝術」確實是史博館推動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另方面期望能藉以提供史博館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現況上的參考意見,因此訪談他館相關業務人員,並將其訪談資料納入本研究中。最後經過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的研究發現與S.W.O.T的分析,獲得以下的結論:(1)擁有豐富藝術品物件及歷史賦予的優越性等優勢(Strengths);(2)受限於館內場地狹小,展覽物件無法完整呈現、典藏空間不足,以及2008年實施「館務基金」的營運方式,募款壓力增大的劣勢(Weaknesses);(3)持續爭取發展「大南海計畫」,共同打造台北都會成為創意的文化休閒、藝術欣賞、觀光休憩的國際都市以及結合異業團體共同開發、經營「華燈博物館」是其可開創的機會(Opportunities);(4)在博物館降級的聲浪中,史博館名列其中,國際地位面臨考驗以及同業異業的競爭是其威脅(Threats)。 基於上述結果分析,本研究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提出下述建議 :(1)保存在地歷史文化的產業,開發創意,突顯特色;(2)繼續爭取「大 南海計畫」的實行是徹底解決場地狹小的根本途徑;(3)強化展覽及活動的 深度與廣度,關注各項產出的長期性與持續性的影響效果,以發展特色功能; (4)及早做好對「行政法人化」的認知與準備,加強內部企業管理訓練。
  • Item
    博物館對人權教育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為例
    (2016) 翁敏兒; Weng, Min-Erh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博物館對人權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為研究範圍,調查觀眾背景、對於人權教育之影響等特性,並以通用學習成效方案分析,探討觀眾在參觀博物館後對於人權教育的學習成效,期能提供給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如下:一、在Reardon人權教育理論方面:(一)觀眾能透過展覽促進「歷史的進路」方面學習成效;(二)觀眾能透過展覽培養「全方位的價值觀」,卻未達「重建主義取向」的學習成效;(三)「學生」族群抱持著學習的心態進行參觀,各層面學習成效較高;(四)年齡與經驗影響觀眾在各層面的學習成效。二、在通用學習成效方面:(一)展覽以促進觀眾「知識與理解」為主;(二)運用展場設計展示二二八事件的沉重史實,使觀眾「態度」層面學習成效較高;(三)觀眾較無法連結展覽與「行動與行為改變」的學習。三、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方面:(一)展示內容淺顯易懂,不同教育程度的觀眾都能促進學習成效;(二)「專程前往」的觀眾較投入於展覽內容當中,學習成效較高;(三)因成人學習者具有自主性的學習,「獨自前往」的觀眾學習成效較高;(四)以「歷史真相」為展示內容,與現代人權連結性不高。
  • Item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2016) 廖芸娜; Liao, Yun-Na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由於受訪者是擁有豐富人生歷練的長者,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並以研究者參考眾多文獻所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六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高齡志工,以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 、現況與成長歷程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 研究者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再進行分析與整理,並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 論。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是多重而非單一的。 二、高齡者在成為博物館志工之前,通常已是博物館的忠實觀眾。 三、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歷程為高齡者帶來成就感。 四、博物館高齡志工在身體健康方面良好以上且有運動的習慣。 五、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心理方面呈現樂觀、開朗、正向積極的態度。 六、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家庭及社交方面具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七、博物館高齡志工具有積極的終身學習習慣及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向高齡志工、志工運用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