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影響
    (2020) 劉百純; Liu, Pai-Ch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改變。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幼兒在前測、後測、後後測的奮力控制表現差異。本研究以105位來自新北市五所托嬰中心的常態班級中滿25-35個月幼兒為研究對象,總共五個常態班級,他們都是新北市機長經抽籤進入就托者。先徵得托嬰中心主任、托育人員、家長同意參與研究後,再選取三所共62位幼兒為實驗組,另二所共43位幼兒為控制組。經考驗,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性別、年齡與家庭社經的分配上均具有同質性。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體能活動進行實驗介入,實驗組接受八週、每週五天、每天上午30分鐘的主題式體能活動;控制組則進行原來的學習活動。受試幼兒奮力控制能力,則在實驗介入前、實驗介入後、實驗介入後三週,透過「點心延宕遊戲」、「大魚小魚遊戲」、「賽門說任務」和「持續性操作任務」四種測驗得分,來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奮力控制能力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具有顯著的立即改變效果。 二、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結束後三週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仍具有顯著的保 留效果。 三、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幼兒具有顯著的成效。在實驗後以及實驗結束三週後,實驗組幼兒在「賽門說任務」測驗和「持 續性操作任務」測驗上,其奮力控制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活動介入前。 四、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組幼兒的年齡不同,在「大魚小魚遊戲」測驗中奮力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31-35月齡組的幼兒其奮 力控制表現優於25-30月齡組的幼兒。 五、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實驗組幼兒,其奮力控制表現並無顯著差異。
  • Item
    幼兒的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的關聯
    (2011) 邱美嫚; Mei-Man Chiu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之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且檢驗幼兒性別知覺中的生理性別知覺、心理性別知覺和外觀性別知覺的一致和不一致情況,與其在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357位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十二所公私立幼稚園的小班和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幼兒與家長的調查問卷」、「幼兒性別特質量表」、「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以及「幼兒外觀觀察紀錄表」收集受試幼兒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知覺現況資料。並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收集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狀況。 所得結果以SPSS19.0進行卡方考驗,發現:一、僅有少數大班的幼兒以性器官的差異來描述自己的生理性別,幼兒多以外觀的長短髮和衣著來區分男生和女生;二、幼兒的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呈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性別二元化趨勢;三、以性別比較,男童被歸類為「被拒絕」組的人數比例比女童高,而女童則被歸為「受歡迎」組的人數比例比男童高;四、男童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的性別知覺一致,則容易被同儕接納,反之,若不完全一致者,則易受排斥;但是,女童的性別知覺三者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者,和同儕關係之間不具有顯著的關聯。 研究建議:一、成人對幼兒性別知覺不一致的情形,應支持其合宜自然地展現兩性特質,尊重幼兒心理需求及興趣;二、未來研究可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層學童的性別知覺現況。
  • Item
    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探討
    (2011) 吳宗浩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與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現況,也探究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與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以及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幼兒氣質和父母社交技巧對幼兒社會地位的預測力。 本研究以358位四足歲和五足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分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八所公、私立幼稚園。使用家長填寫之幼兒氣質量表、家長社交技巧量表,以及照片式社交計量法為研究工具。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重要研究結果發現:(ㄧ)受試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狀況五歲組幼兒的受歡迎比例較四歲組高,而四歲組幼兒的受忽視的比例較五歲組高。(二)受試幼兒的氣質狀況男生的分神度較女生低,女生的反應閾則較男生低。(三)低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中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且中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高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四)低社經地位幼兒家長的之社交敏感為最高,而高社經地位家長的社交技巧中的情緒敏感、情緒表達與覺察較高。(五)幼兒氣質以及家長社交技巧能夠準確的預測將近40%的幼兒同儕社會地位。 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其他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多面向的探究,或是進行幼兒同儕社會地位預測工具的後續發展,期望會因為加入更多因素而使得工具更加的精進,可以準確預測更多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
  • Item
    幼兒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
    (2011) 張瓊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人際知覺的狀況,以及幼兒的人際知覺和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並探討性別、年齡對不同人際知覺群體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407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人際知覺測驗」與「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進行一對一施測及記錄幼兒的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情形,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人際知覺現況,並分析其與同儕社會地位的關聯。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試幼兒人際知覺現況傾向:在「人性可信」方面多傾向信任;「人性利他」方面多傾向利他;「人性獨立」方面多傾向獨立;「人性意志」方面多傾向外控。二、幼兒人際知覺的人性利他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顯著關聯:幼兒人際知覺屬公平、利他者,在同儕之間較受歡迎;而人際知覺屬利己者則易被同儕拒絕。三、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年齡與同儕社會地位無關。四、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性別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關:(一)「人性可信」方面:信任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二)「人性利他」方面:利己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受忽視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公平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三)「人性獨立」方面:獨立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四)「人性意志」方面:內控組及外控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皆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則皆高於女生。
  • Item
    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
    (2010) 葉韋岑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其玩具選擇偏好之現況,並檢測兩者間的關係,也檢驗背景因素中幼兒的年齡、性別不同,其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及玩具選擇偏好是否不同。本研究以210位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與台中市的三所公立幼稚園及五所私立幼稚園。研究過程中,以家長填寫的「幼兒性別特質問卷」收集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並透過「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方式,藉此了解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狀況,研究結果發現: 一、整體而言,父母對受試幼兒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以兩性化趨向最高,未分化次之。而且父母對男生女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男性化教養;對女生男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女性化教養。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受試幼兒父母在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在玩具選擇偏好上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在玩具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男生選擇男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最高。女生選擇女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比最高。 四、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並不影響幼兒的玩具選擇偏好。
  • 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情緒調節策略之研究
    (2010) 林群佩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色彩偏好、情緒調節策略的狀況,以及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檢驗背景因素中的年齡、性別與幼兒色彩偏好及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327位來自台北市五所公立幼稚園之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26份問卷,有效問卷共327份,回收率為62.2%。使用日本色研表色系統(P.C.C.S)的色票卡,選取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共九色,及家長填寫的幼兒情緒發展量表為研究工具,該量表包含奮力控制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兩項量表。研究者在取得父母同意並填寫情緒發展量表後,至園所與受試幼兒進行一對一訪談,測試並記錄幼兒的色彩偏好選擇,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色彩偏好狀況,並分析其與情緒調節策略間的關聯。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受試幼兒偏好有彩色(佔92.7%),其中喜歡紅色者最多(佔31.8%)。色彩偏好無年齡差異,但男生喜歡藍色、寒色系,女生喜歡紅色、暖色系;(二)受試幼兒較常使用尋求照顧者策略。策略的使用無年齡差異,但在攻擊策略中,男生使用的頻率高於女生,在尋求照顧者、發洩安撫、認知引導等策略中,女生使用的頻率高於男生;(三)受試幼兒偏好橙色、黃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偏好橙色、綠色者較常使用語言表達策略;(四)小班幼兒偏好橙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大班幼兒偏好橙色者較常使用語言表達策略;(五)女生偏好橙色、黃色者較常使用攻擊策略,而偏好紅、綠、藍色者愈少使用攻擊策略。針對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增加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及以觀察或訪談的方法,進一步探討色彩偏好與情緒調節策略的關係。
  • Item
    幼兒之老人概念研究
    (2009) 蕭怡筠; Hsiao Yi-Yun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之老人概念,藉由質性研究的方式以獲得幼兒之老人概念輪廓。研究目的為:探討幼兒對老的定義及感受、瞭解幼兒對生命週期的認識、探討幼兒辨識老人的依據、瞭解幼兒對社會中老人角色的認識、瞭解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瞭解幼兒在祖孫關係中互動情形、探討不同背景幼兒(性別、城鄉、家庭結構、與老人相處經驗)之老人概念。 本研究以台北市(內湖、信義區)與新竹縣關西鎮大班幼兒各二十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自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圖卡進行,研究發現主要如下: 一、幼兒的老人概念充滿個人感情與心像,且深深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 二、大班幼兒已具有區分出老人的能力,且對老人辨別以生理老化和社會老化 為主要判斷依據。 三、幼兒對老的認識具多元性。 四、我國幼兒對老人具有正向的印象,且多以自己的祖父母為藍本來描述。 五、幼兒對老人之概念與家庭組成結構與其生活型態有相關性。 本研究提出的建議分為三方面: 一、給家長之建議:若能多給孩童機會去接觸老人,培養對老人的概念與情 感,將有助於化解對老人刻板印象,並幫助其強化未來自己老年時的自我 概念。 二、給幼教人員之建議:在日常生活作息上,安排適合年長者與幼兒的互動機 會;增加與老人相關的單元主題教學,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老化知識。 三、建議未來之後續研究,在樣本方面可增加各年齡層之幼兒做為研究對象, 以增加資料豐富性;另可以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為基礎,發展適合學齡前幼 兒之老人概念量化評量工具與問卷。 關鍵字:幼兒、老人、概念
  • Item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與父母教養類型之關聯
    (2011) 吳瑀嫺; Wu-Yu-Hsi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父母教養類型的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以新竹縣、新北市,及台北市幼稚園的465位四歲幼兒為對象,並採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與「家長教養量表」收集資料,透過SPSS19.0的資料處理與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問卷的結果顯示: 一、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各向度的表現,以如廁自理能力表現最佳, 其次依序為清潔衛生自理能力、睡眠自理能力、衣著自理能力,而以飲食自理能力表現最差。 二、家長傾向以「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居多,其次依序為「專制權威」、「過度保護」及「忽視冷漠」的教養方式。 三、家長愈傾向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其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表現愈佳 ;反之,家長愈傾向過度保護或忽視冷漠的教養方式,其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表現愈不佳。 四、家長教養類型不會因幼兒性別而有差異。 五、女生在飲食、衣著、睡眠,及清潔衛生四項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現較優於男生,唯獨如廁自理能力的表現並未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 六、居住於城市之幼兒其飲食、衣著、睡眠、如廁,及清潔衛生五項生活自理能力表現皆優於居住於鄉鎮者。 七、 高社經地位之幼兒其飲食、衣著、睡眠、如廁,及清潔衛生五項生活自理能力表現皆優於低社經地位者。 八、居住於鄉鎮之受試者的專制權威、過度保護及忽視冷漠教養類型高於居住於城市者,但居住於城市之受試者在開明權威類型則高於居住於鄉鎮者。 九、低社經地位之家長傾向於專制權威型、過度保護型及忽視冷漠型教養方式高於高社經地位之家長,及高社經地位之家長傾向於開明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高於中社經及低社經地位之家長。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少數幾項生活自理能力項目有九成以上 的幼兒能經常完成,建議幼兒的父母、主要照顧者及教師可以加強日 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而且,從家長教養類型推測幼兒生活自理能 力表現,發現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與幼兒較佳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現為 正相關,建議幼兒的父母、主要照顧者及教師能多以開明權威的教養 方式,溫柔堅持地訓練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 Item
    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之研究
    (2006) 張鐿霏; Yi-Fei Chang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收集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的描述性資料,探討幼兒幽默表現的類型及內涵,及「性別」、「年齡」、「接收幽默表現者的回應行為」在幼兒幽默表現上的異同狀況,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機構附設托兒所小小班15名幼兒,其中男6名、女9名,觀察時間為94年2月至95年1月。 研究結果發現:以幽默發出的「對象」及「意圖」為主要架構來分析,可將幽默分為:轉移注意力型幽默、自我調侃型幽默、自我娛樂型幽默、娛樂他人型幽默、貶低他人型、與他人分享型幽默;在第一階段中「自我娛樂型幽默」所佔比例最高;在第二階段中「自我娛樂型幽默」、「娛樂他人型幽默」所佔比例最高。此外,在第一階段中男生在「轉移注意力型幽默」的次數低於女生,男生在「自我調侃型幽默」的次數高於女生,這兩種幽默類型男女間有顯著差異;在第二階段男女間的幽默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從「引發幼兒笑的因素或情境」的角度來分析幽默表現行為,可將幽默表現行為分類為化解緊張氣氛、討論禁忌話題、自我優越感、新奇有趣的言行、文字或聲音遊戲等。在第一階段及在第二階段中「新奇有趣的言行」所佔比例較高。此外,無論是在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男女生之間幽默表現情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描述性資料顯示在同一時間點上,年紀偏小(二—三歲)的幼兒會覺得「跌倒」、或是某些肢體動作很好笑,而年紀稍大(三—四歲)的幼兒則是對於語音上的遊戲較有興趣,此外,幼兒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對某種型式的幽默表現會有發展趨勢及深度上的差異。
  • Item
    幼兒圖畫故事書中同儕的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類型與相互關係研究
    (2008) 蘇玉枝
      本研究以國內所出版的50本幼兒圖畫故事書為研究樣本,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圖晝書中的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類型,同時希望能瞭解圖畫書中同儕衝突起因與解決策略、以及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的關聯性,並進一步探討歐美國家與亞洲國家所出版的圖畫書之文化差異與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的關聯。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的類型 (一)同儕衝突起因以「價值觀不同」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為「違反規則」,第三為「爭奪權力」。「肢體衝突」則未出現。 (二)解決目標以「滿足個人需求」出現次數最多,其次為「使同儕難過」,第三是「為同儕著想」。 (三)解決策略以「語言主張」佔最多數,其次為「利社會行為」,而「肢體動作」排第三。以「提出交換條件」策略的出現次數最少。 二、同儕衝突起因與解決策略之間有顯著相關。 三、同儕衝突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文化差異與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的關聯性方面,研究結果顯示文化差異與幼兒圖畫書中的同儕衝突起因並無顯著關係,然而文化差異與解決目標以及解決策略之間卻有顯著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果給予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建議亦包含在本研究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