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亞洲國家資訊素養教育趨勢與洞見探究
    (2023) 林祤晴; Hunsapun, Nalatpa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使用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和訪談法,探討亞洲各國資訊素養教育的趨勢和見解,以回答與研究方向和趨勢、研究文章的特徵和分佈以及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研究和教學情況相關的三個主要問題。研究樣本分為三部分:1)對2000年至2022年期間Web of Scienc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資料庫中收錄的亞洲各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研究的150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2)使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和期刊的產出,並進行引文分析、共引分析以及對出版物中常用關鍵字的分析,並利用VOSviewer系統將資料視覺化;3)採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對臺灣和泰國的九位資訊素養教育相關學者專家進行訪談。 關於亞洲各國高等教育中與資訊素養相關的研究問題的特徵和分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在2000年至2022年期間,研究的出版物數量逐漸增加。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日本是最具生產力的國家。大學部學生是最常見被研究的對象、定量方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各不相同,重點放在未指定領域、混合學科、語言和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方面。雖然大多數文章中沒有明確提到具體的資訊素養標準或框架,但研究人員認識到在課程設計中引用任何標準或框架的重要性。 關於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趨勢方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一些關鍵見解。首先,通過引文分析和期刊共引分析,觀察到該領域中最常被引用的期刊有《電腦輔助語言學》、《電腦與教育》和《學術圖書館員雜誌》。其次,從作者的引文分析和共引分析來看,Lai, Chun是最有產出的作者,其次是Gu, Ming-Yue和Sin, Sei-Ching Joanna。值得注意的是,Lai, C.和Gu, M.合著的題為《利用技術進行課外自我調節語言學習》的研究接收到了最多的引用次數。此外,研究還確定了資訊素養教育研究中經常使用的關鍵字,如「資訊素養」、「數位素養」、「高等教育」、「學術圖書館」和”大學生」。根據對泰國和臺灣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訪談,高等教育中的資訊素養被視為在當今資訊驅動的世界中至關重要,使個體能夠獲取和有效利用資訊。研究強調了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以及圖書館在促進資訊素養方面的作用。教授資訊素養技能涉及教授、圖書館員和學生之間的共同責任,合作和融入課程是關鍵。挑戰包括教師缺乏專業知識以及需要良好結構化的教學方法。資訊素養技能的發展受到學習者特徵、教師知識、社會因素、研究應用挑戰和教育相關政策的影響。促進資訊素養面臨著快速技術變化和有限意識的挑戰。然而,教師期望政府的支援,並強調需要進行研究並採用新的典範(paradigm)來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技能。 為了加強對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的未來研究,建議利用包括國際和國內來源在內的綜合資料庫,以更全面地瞭解該領域的趨勢和方向。擴大搜索詞的範圍,包括與資訊素養相關的新興詞彙,以確保全面分析。進行涉及亞洲不同國家教師的定性研究,可以提供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細緻見解。此外,探索各個教育層次(如中學和小學教育)中的資訊素養,將能夠進行比較分析,並全面瞭解資訊素養的發展。
  • Item
    橋樑書品格長處分類於國小學生閱讀之研究
    (2021) 陳郁方; Chen, Yu-Fang
      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輔以閱讀教學,依照理論依據發展類目表,分析國小階段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呈現的長處類型,將橋樑書中的文本資料進行分類,並根據橋樑書適用之國小閱讀課程,加以運用於國小學生閱讀教學,了解其對橋樑書長處之認知。 壹、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橋樑書中主角人物長處呈現的整體情形: (一)整體橋樑書在長處主類目中,忽視「正義」特質 (二)整體橋樑書在長處次類目中,傾向描述特定長處 二、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呈現的長處內涵: (一)單冊書多偏重「友誼」情懷的故事,叢書則敘寫「手足」珍貴情感 (二)主角人物偏重呈現特定長處,尤其是「勇敢」、「感恩」、「好奇心」、「胸襟寬闊」與「謹慎」層面 三、學生對橋樑書中主角人物長處之主觀知覺: (一)學生與研究者所分析之主角長處內涵有其相異處,與閱讀教學相關 (二)學生之生活經驗會影響其閱讀感受 (三)學生之理解程度與閱讀難易度之相關性較低 (四)閱讀教學可以透過橋樑書來進行品格教育 (五)教師知覺課程、教師運作課程以及學生經驗課程之間的差異,會產生潛在課程 貳、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階段的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出現的長處類型主類目以「勇氣」最多,「智慧」次之,「正義」最少 二、國小階段的橋樑書中,「正義」是最缺乏的長處類型 三、國小學生運用橋樑書閱讀教學後對長處的認知,與研究者相同處為傑克的「勇敢」與「謹慎」,安妮的「好奇心」與「勇敢」;與研究者相異處為傑克的「胸襟寬闊」、「感恩」、「仁慈」、「社會智能」與「欣賞美與優點」,安妮的「仁慈」與「熱忱」 四、學生對於橋樑書難易度的主觀知覺,認為「簡單」最多,「普通」次之,「困難」最少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對未來研究、出版商與橋樑書作者、學校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以及讓橋樑書能在教育現場發揮效益。
  • Item
    環境藝術觀展者的凝視及其海洋意識:以「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之社群媒體Instagram為例
    (2019) 邱依婷; Chiu, Yi-Ting
    政府於2011年全面推動海洋教育,博物館成為重要的非正式學校教育場域之一。其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透過各種教學方式推動海洋教育,因場域特性及環境議題帶動,遂以環境藝術策展企圖串起人與環境、博物館與藝術之關係。本文旨在探討觀展者對於環境藝術作品的看法及對海洋意識的影響,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社群媒體Instagram的相片及其說明,研究顯示觀展者貼文的內容集中在特定作品,觀展者不易從作品建構出海洋意識,個人凝視的取向也不盡相同。因此建議未來應加強開設海洋教育課程及培育師資,策展時廣泛運用各類海洋教育主題,並加入貼近民眾生活的宣傳內容,以達推廣海洋教育之目的。
  • 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
    (2019) 朱晏廷; Chu, Yen-Ting
    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貼文內容的分析,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 本研究蒐集20個醫師個人Facebook上總計1000則貼文進行分析,藉由觀察粉絲專頁上所公開之資訊,探討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目的、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以及社群媒體上的病患隱私權問題。透過研究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的經營主要有傳遞正確醫學知識、衛教宣導以及醫病關係的促進、以及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三個目的。並且依據分析之結果得出結論:(一)醫師粉絲專頁經營之角色定位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之間;(二)粉絲專頁可做為彌補現實醫病互動不足之管道;(三)醫師對於個人形象的行銷與一般公眾人物有所差異(四)容易因貼文內容侵犯病患隱私之疑慮造成醫病糾紛,並依據結論給予粉絲專頁經營上的建議:(一)跳脫出傳統醫師角色,注重社群上的內容行銷(二)透過粉絲專頁功能提高醫病間的互動(三)應避免發佈有病患隱私疑慮的貼文內容。
  • Item
    臺灣衛生主管機關新聞稿內容分析-以2018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發布之新聞稿為例
    (2020) 何旻臻; Ho, Min-Chen
    為促進國民整體健康,衛生主管機關需制定健康政策並透過健康傳播促使大眾知曉,其所發布之健康信息,亦為新聞媒體的主要消息來源,而新聞稿一直是公共關係之溝通的重要工具之一,過去顯少有研究為針對衛生主管機關之新聞稿內容分析,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期在了解與探討以臺灣衛生主管機關,所發布之新聞稿內容現況及特徵。 本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8年所發布之新聞稿為研究範圍,共計302則新聞稿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將質性的文字資料編碼後轉化為量化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新聞稿基本資料分析:新聞稿發布之月份以8月則數最多,佔10.9%;新聞稿內容多數無針對特定性別及特定族群進行宣導,分別佔98.3%及73.5%;篇幅字數以大於901字為多數,佔45%。 二、新聞稿特徵分析:新聞稿之類型多數為單一類型,以「食品藥物及化妝品安全衛生」類型比例最多,佔35.4%;消息引用來源方面,高達96.4%的新聞稿皆有引用消息來源,並以引用雙重消息來源為多數,佔44.0%;在新聞稿訊息內容傳達部分,以單一訊息內容傳達以「資訊提供、揭露、傳遞」為最多,佔60.3%。 研究結果發現所分析之新聞稿樣本中針對特定性別進行宣導之比例極少,且新聞稿以「食品藥物及化妝品安全衛生」類型為大宗,因此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增加特定目標性別之比例及運用新媒體分析閱聽者的背景資料,而發布新聞稿之類型亦可著重於長期照護、心理衛生等近年來逐漸備受關注之新聞稿議題,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未來新聞稿發布方向之參考。
  • Item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
    (2019) 蕭子喬; Hsiao, Tzu-Chiao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親職參與」聚焦於學齡階段的親子互動。採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親子天下》2014-2018之母親、父親節月份的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經篩選全文與親職參與相關,且談及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教養內涵,共計分析64篇。研究針對當代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有以下發現: 一、親職參與之主題主要可分為教育和人格兩大類,教育類有數位使用、升學競爭力及體制外學習之主題,人格類有情緒因應、獨立自主及人際相處之主題。 二、親職參與實踐具有「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互動」、「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與全球教養競爭」及「父職角色形象浪漫化」之特性。其中又以「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最常出現。 三、親職參與中父母具做孩子的伯樂、溫柔教練、陪伴者、好朋友、楷模多種角色,展現出當代親職參與中父母所需扮演的角色多樣。再者,於各角色中同時蘊含東西教養文化,尤以「做孩子的教練」最為凸顯。在教練的角色中,類似華人「管」的教養邏輯,但也有別於過往「嚴教」的概念,更強調用溫柔的方式給予孩子「剛剛好」的引導和訓練,顯現出文化交融下父母角色同時具備「長輩」與「平輩」的意涵,具類平輩親子觀之特性。
  • 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 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9-10-??) 朱晏廷; 邱銘心; Yen-Ting Chu, Ming-Hsin Chiu
    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分析20 位醫師所經營粉絲專頁中共計1000 則公開貼文內容,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經營上的角色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兩者之間,實際經營模式有別於一般公眾人物,而粉絲專頁可以作為醫病間現實互動不足之管道,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另外,醫師亦可能因貼文內容公開病患相關資訊造成粉絲對病患隱私權之疑慮,最後依據發現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參考。
  • Item
    相異文化類型高齡角色廣告形象之研究 ──以臺灣《商業周刊》及美國Bloomberg Businessweek為例
    (2014) 蕭文玲; Wen-Ling Hsiao
    透過研究廣告,我們總可以擷取許多訊息。在急劇高齡化趨勢下,高齡族群顯然成為一新興議題,然而過去高齡者相關研究中,多僅著重高齡者的認知、醫療保健等,高齡者與廣告的相關研究也聚焦在刻板印象的呈現,鮮少以「文化類型」為切入點探討;因此,本研究欲以此為出發點,結合三個面向探究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之下,高齡形象在平面廣告媒體中所呈現的差異。本研究採用美國《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以及臺灣《商業周刊》為取樣來源,分別做為兩種文化類型之代表;又修正日本高齡學學者田島知之(2008)之類目建構,運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加以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文化類型對於高齡角色廣告形象之角色性別、角色重要程度、角色出現場景、角色形象、角色外觀、廣告產品類別以及模特兒的使用上均有所差異。
  • Item
    「看見真實」臺灣報紙對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 -以空難新聞為例
    (2016) 郭禹彤; Kuo, Yu-Tung
    本研究以台灣四大報(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作為樣本, 分析相距 12 年的兩大空難事件:2015 年初的復興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中的 華航澎湖空難,檢視台灣報紙在新聞報導體裁、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 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方面,經過 12 年的時間淬煉,台灣報紙在處理災難新聞報導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探討,研究結果發現,相距 12 年的復興台北空難以 及華航澎湖空難對於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 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均有差異,台灣媒體在處理重大災難新 聞時,除了應避免媒體藉由災難渲染過度商業化,更應該做到告知與警示功能並 重,且增加深度分析報導與專題,記者平時也應多吸收各種專業資訊,強化報導 的說服力與專業性,亦有助於提升閱聽人對空難的警覺性。
  • Item
    以系統性回顧暨內容分析我國近代適應體育之發展趨勢:自1996年至2016年為例
    (2018) 吳信緻; Wu, Hsin-Chih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適應體育學術研究的發展歷程。教育部自1993年起推動「發展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迄今,過程中伴隨ㄧ系列的教改浪潮後,乘載推展我國適應體育冀望的學術方舟,就此啟程。適應體育之概念導入台灣近二十餘年,相關法案、政策、計畫、方案及研究等推行皆有所作為,但其概念卻仍未被社會大眾所熟知,進而落實於社會。因此本文分析1996 至2016年間臺灣深具學術研究發展價值之適應體育學術文章,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法(systematic review)及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將適應體育學術研究作更有效地分析歸納。研究者經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授權之電子學術資料庫「CEPS中文期刊資料庫(華藝線上圖書館)、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國家圖書館期刊文、Scopus、EBSCO、ProQuest」進行索引及篩選,以國內研究為例,本研究以體育課、體適能、適應體育、特殊體育、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身體活動、動作行為、動作技能、動作技巧及運動介入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並以收錄於TSSCI之學術期刊文章為主要分析;國外研究以台灣適應體育相關學術研究工作者之姓名,進行搜尋,並以探討台灣適應體育發展為主之學術研究為主要分析,以系統性回顧分層篩選後收錄國內發表27篇及國外發表82篇,共計109篇,文獻分析採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年代、出版刊物類型、研究議題、研究類型統計及對象類別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一、國內外適應體育論文從2008-2016年間量產年平均10篇的產出,產能相較1996-2008年間明顯大幅提升;二、國內學術環境對於探討適應體育相關議題仍相對保守,偏向以單一領域進行探究,以體育類刊物為主流,反觀國外學術環境則同時共存單一領域及跨專業領域之多元探究,單一領域以心理學刊物為主;三、國內研究議題以探究「適應體育實施現況或需求調查」的9篇占多數,次之探究「方案效果」的7篇,反觀國外研究議題以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動作能力」的53篇為主流議題,次之為探究「方案效果」的19篇;四、研究類型以實驗性研究的56篇與描述性研究的33篇為主;五、對象類別則以發展性協調障礙類的30篇、智能障礙類的20篇、自閉症及情緒障礙研究各19篇的研究為前三大障礙類;研究對象分佈主要聚焦於國小及國中端之身心障礙學生。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我國適應體育研究工作者可藉由對不同適應體育議題的涉略,以及對多樣化的障礙類別與不同年齡層研究的深化與開拓,深耕量化及實證研究之餘,以質性研究探討相關細節作為輔助,藉此提高我國適應體育學術研究的層次及質量,進而達到理論與實務的相互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