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建構主義觀點-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2003) 謝文和因應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資訊社會的來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博物館的蓬勃發展等背景,成人漸成為博物館的主流觀眾。了解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有助於成人教育之發展、教育改革的推動及博物館政策之擬訂,爰進行本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探討學習理論的脈絡及主張,以及博物館學習的模式。 二、 探討博物館的成人學習角色。 三、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動機、行為、策略。 四、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應用的關係。 五、 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探討促進博物館成人學習的策略。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之成人觀眾如何描述學習經驗,採用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深度訪談( deep interview )、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 )等方法。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次: 一、 建構主義學習是新典範 二、 建構主義學習是博物館的新挑戰 三、 成人的經驗與自我概念影響其在博物館之學習 四、 博物館未鼓勵成人主動學習,以致成人在博物館陳現被動的行為 五、 考古學博物館對成人不能產生立即應用的學習效果 六、 參觀博物館是成人的一種插曲式經驗 七、 參觀博物館是許多成人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八、 參觀博物館兼具休閒與學習的經驗 九、 物件是博物館學習的公共財 十、 先備知識與經驗是成人在博物館學習的基石十一、 博物館展示與學習活動應與成人生經驗聯結 十二、 意義建構是博物館成人學習的核心 十三、 一次的博物館參觀難以使成人的觀點轉換,時間向度是博物館學習仍無法解決的議題 十四、 建構主義博物館之發展尚未臻完善 十五、 建構主義模式之博物館成人學習是一個二向度三階段的連續過程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博物館的建議 (一)、促進成人學習方面:提供機會使觀眾能將博物館經驗與其日常生活聯結;允許成人學習者使用自己的學習偏好型態與學習策略;提供多重的學習出入點,以供成人觀眾自由選擇;增強成人的先備知識與經驗;鼓勵成人主動參與博物館經驗;鼓勵觀眾建構意義、批判與反省;提供休閒愉悅的經驗;延伸成人學習經驗。 (二)、經營策略方面:加強行銷, 博物館與休閒產業結合,進行策略聯盟。 (三)、博物館運作方面:明定博物館教育政策與任務;適時調整組織結構;發展博物館成為學習型組織。 二、 對政府的建議:訂定博物館法及博物館教育政策;成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委員會;審慎評估博物館核心業務之委外經營;注意博物館學習落差;確實執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培養國人博物館素養與人文素養;加強博物館人員的在職進修與養成教育。Item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2011) 羅欣怡; Hsin-Yi Lo地方主義、新政府運動、新博物館學、文化認同、地域振興、多元文化、全球在地化、民眾參與、後現代主義、產業主義、公民主義…等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在近數十年來逐漸興起,影響了各國文化政策擬定之方向與內涵。隨著政策之變革,博物館之發展與經營也開始產生質變。本研究將探討1990年代前後臺灣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政策之發展概況、博物館之發展歷程與現況、文化政策對於博物館發展之影響層面、以及未來新時代文化政策取向應該走向何處、博物館又該如何重新界定自我的角色與使命等課題。 從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概況中,我們觀察到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發展趨勢。雖各國有時間上的先後,但其發展趨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文化政策上,逐漸走向以地方為政策主軸之思維模式;在博物館發展上,走向地方博物館大量崛起之年代。這樣的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現象,是與全球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有高度相關,也與各國之國情、歷史文化等背景有關。這讓臺灣與其他國家之博物館不得不面臨角色與心態之重新調整,並且需開始兼顧與回應文化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等國家整體發展之各項議題與需求。在未來的新時代思維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與「文化企業」等概念必須被適度導入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中,才能因應全球快速之變遷與整體社會之所需。Item 博物館規訓與治理 ─以中正紀念堂為例(2012) 麥馥倫; Fu-Lun Mai本研究試圖從傅柯的權力觀點出發,針對中正紀念堂此一博物館中,知識論述、規訓技術、個體自我調控的部署,理解歷史時態下不同的文化治理範型。主要關懷在於反思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標下,一體兩面所形構出的權力關係;另一方面,以哈伯瑪斯之公共領域觀點,探討博物館公共性指涉的意涵。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中正紀念堂的經營階層、管理人員與參觀者三方面,討論具體機制下知識生產、紀律管束下相互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並藉由個體抵抗權力規範,及參與公共性討論的情況,檢驗中正紀念堂由威權體制下展示國族意識型態的櫥窗,轉向公共領域的可能。 研究發現主要可分為三項:中正紀念堂為黨國體系下的官僚機構,其真理效果雖來自於專家知識,但透過學術研究的自我正當化與去政治化效果,引入博物館展示政治的轉變。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化治理範型由「國族殿壇的元首博物館」(1980年至1990年初期)、「公民的社教館」(1992年至2000年代初期),轉變為「文化消費:特展與精緻文化的戲棚」(2003年迄今),然而每一階段無可截然劃分,彼此之間仍有相互承接的意味。規訓技術則從「軍事紀律」模式,轉為資本主義社會下顧客至上的「消費─服務」型態。最後,權力機制下的個體,出現反抗場域中的規範,及質疑知識生產的邏輯。中正紀念堂邁向公共領域最大的侷限,依然是來自過往威權體制下的國族意識型態,以及缺乏參與公共討論的主體與場域。然而,中正紀念堂目前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拓展詮釋觀點,成為不同族群的對話空間,體現歷史記憶沉澱、凝聚後的價值與紀念意義。Item 科學博物館中成人對展示內容的科學概念建構策略之研究(2006) 沈翠萍; Shen,Tsue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觀眾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4樓「科學開門----探索廳」之「追根究柢」及「穿越時空」兩區之學習特性、科學概念建構之策略及影響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研究者根據「研究對象選取原則」篩選三位訪談對象,再採用「放聲思考法」(think-aloud method)搜集訪談資料。 根據訪談及分析結果,摘要說明如下: 一、以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主:「聯結、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基本策略,「快速瀏覽說明文」、「學習遷移」、「推論」為變通策略。 二、以判斷情境脈絡線索為主:「搜尋情境脈絡線索」策略為基本策略,「控制變因」、「推理」、「後設認知」為變通策略。 三、以嘗試錯誤為主:「嘗試錯誤」為基本策略,「假設」、「尋找情境線索」、「聯結先備知識、經驗」、「類比」為變通策略。 研究者並依據其學習路徑將前兩者命名為「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後者命名為「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影響「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展品關鍵概念無法掌握、展示說明輔助資源不足、展品概念深度不足、操作方式過於單調、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影響「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先備知識有限、科學過程技能不熟練、展示說明過於冗長、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最後,針對博物館展示內容及成人學習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再現—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部落結合特展分析(2001) 胡嘉玲文化是少數難以定義的概念,文化之所以能實踐乃因於再現。博物館為當時社會之鏡,其文化再現和時代背景、意識形態具錯綜複雜之關係。本研究旨在探究博物館如何經由特展再現原住民文化。為達研究目的,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選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之與部落結合特展為研究個案,以多元資料蒐集之方式,訪談、文件分析與觀察法,並以詮釋現象學為理論視角,採融入/結晶化分析資料。 歸納本研究之發現為: 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之主體性:(一)其為商業機構贊助之博物館,與部落結合特展將文化詮釋權讓渡與原住民部落之計畫主持人,展示規劃由計畫主持人(或部落)負責,博物館處理行政事物,其主體性何在?(二)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自詡為人類學博物館,其常設展示之再現,主以視覺美的觀點再現原住民文化。(三)同時,其為私立小型博物館,在空間小、人員少且資源有限之情況下,該如何定位永續經營? 二、 計畫主持人與部落結合模式:(一)博物館和部落關係疏淡,僅由計畫主持人從中穿針引線。(二)計畫主持人之弔詭性,從合作對象之文化背景分析發現,計畫主持人多具學術背景,然事實上,卻沒有考量其在部落之爭議與代表性。(三)文化與行政之衝突性,與部落結合之模式設定,和部落之對口不同,且經費與時間之壓力,造成結合之不穩定因子。 三、 部落結合特展之博物館教育意涵:(一)由博物館專業到原住民參與,(二)由原住民發聲到多元文化形塑,與部落結合特展除了讓原住民發聲外,必須與參觀者產生對話,彼此在尊重差異的情況下,重構新的認同。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定位,文化詮釋權之再認識,特展之再規劃及開啟與觀眾對話之窗四層面之建議.Item 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理論研究及其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2015) 魯靜芳; Lu, Ching-Fang科技昌明為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極深遠的影響。媒介通過符號,表現消費社會現象。本研究文旨以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論為視角,從而對博物館公民教育呈現的意義進行探討。 本研究一開始得力於G. Deboard、R. Barthes、H. Lefebvre對消費社會符號意涵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從而得以就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路,作為深入探析的基礎。本研究從符號消費的意涵對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的蘊涵進行認識:(一)進入消費社會中,博物館通過媒介渠道,造成符號增生,過往博物館對公民教育的功能產生變革,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二)符號消費,帶來公民不同的體驗,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的意義?(三)工藝品、典藏文物通過符號意指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四)博物館展示空間開展出美學與想像社會呈現非凡、例外的日常生活形式,通過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 研究發現(一)博物館通過符號激起人們欲望,博物館公民教育透過物件,表達出有關創意累積、時尚博物館文化,經由實踐博物館功能,促使博物館展示作品與公民互動呈現意涵,而得以形構公民學習新型態,再現公民美學素養。(二)博物館試圖經由體驗教育,達到寓教於樂合一。(三)博物館以科技媒介呈現展示物,企盼對博物館角色進行定位,此舉將有益於博物館推動公民教育,並藉此推廣公民科技素養能力。(四)博物館生產脈絡,表徵出公民集體歡快感,為博物館經營及營運,帶來長足的成長,博物館商品文化時尚化與創新化,對公民誘惑及收編,以便於進入博物館傳遞的知識體系,形構社會潮流、風尚的轉向。 然而媒介呈現的內爆,展現了符號的飄盪性,鬆脫了公民教育的社會實在,此一影響,值得博物館公民教育研究,進行深入的檢視。 學者們較少從社會學領域觀點,對博物館公民教育進行深入的透析。隨著消費社會的臨來,本研究希冀能對公民教育的研究,起一點推波助瀾的效果。 關鍵字: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論、博物館、公民教育、符號Item 中國文物分類主題詞表構建方法學芻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黃明玉; Ming Yu Huang中國文化遺產與博物館領域朝向數位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然在資料標準建設方面仍有待建立相關規範。本文敘述及討論中國文物分類主題詞表的發展背景及過程,以中國現行文物分類體系以及美國蓋堤研究中心(GRI)研發的藝術與建築敘詞表為基礎,嘗試發展以中國文物概念為主體的文物分類主題詞表,現階段為確立方法學與初步框架的先期工作。詞表框架草案設立了材質、活動、物理特質、風格與時代、物件五個分面,所收錄的概念詞彙擬作為控制詞彙支援文物元數據相關元素的標準化取值。目前已完成現行分類法的詞彙概念分析,並選取AAT 相關概念詞彙共同作為詞表發展基礎,同時確立了備選詞彙來源,提出後續工作組的建置規畫。未來應視使用者需求繼續完善分類主題詞表分面,並發展其他重要元素的特殊領域控制詞彙,並在詞表維護、應用與國際化方面建立工作機制。Item 社會教育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以科學教育展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6-06-01) 黃明月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必須不斷的學習才得以適應社會。至於學習的方式除了正式的教育外,參觀展覽活動是現代人吸取資訊的章要途徑之一。隨著 年齡與教育程度的增長,人們傾向於以閱讀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展覽中除了展覽品外,展示說明是人們獲得資訊或學習的主要管道。目前的展覽以 博物館所辦的較為固定,也較真系統,同時基於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以閱讀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探討科學教育館展示說明策略。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並以本研究所發展的「展示說明分析表」為基礎,進行內容分析。在研究樣本上,以國立科學教育館三樓有關物質科學的二十個基本概念為主。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物質科學概念展示說明文通常包括原理說明和實驗操作說明二部分。但也有些只呈現其中之一項。2.展示說明文的內容以物理現象的描述佔大多數。至於內容呈現的策略以概括式的說明文為主。3.在促進閱讀理解的策略上,大多數是靠現場展示操作的經驗。只有二項展示說明運用了類比概念。4.整體而言,展示說明在形式上不夠清晰,不易閱讀仍屬多數。Item 台灣地區國小鄉土教育教師資訊需求與搜尋行為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4-10-??) 林珊如; Shan-Ju L. Chang本文為一系列研究報導之一,本研究採取質的訪談,探索從事臺灣鄉土教學的國小老師於其專業活動中資訊需求、搜尋與使用的行為,企圖了解並描述中土教學的工作內容與目標,接觸資源的動機與行為情境,利用特定文獻資源的種類,以樂水解研究對象利用網際網路教學實際遭遇之困難。此研究結果亦作為後續問卷調查研究之依據,以建立更廣泛性的瞭解,其最終目標乃希望協助本土化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之建置與應用。Item 從日本311大地震看文化典藏單位在自然災害中所扮演的文化救援角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11-10-??) 薛理桂; 吳宇凡; Li-Kuei Hsueh,Yu-Fan Wu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的成立,民國81 年各圖書館學校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所,如今發展成7 所碩士班規模。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發展大致分為三階段:成長時期(民國69 年-80 年);發展時期(民國81 年-90 年);轉型時期(民國91 年-迄今)。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歷史發展,蒐集7 所碩士班,以及停辦的交通大學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從民國69 年迄今陳述碩士教育現況、發展歷史、課程發展與碩士論文研究發展,最後探討問題與展望。本文從社會、科技、經濟、政治、教育層面綜合分析,最後歸納出影響發展的因素,以解釋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的本質與特色。希望重建過去,並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