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CodeCity:以遊戲化知識地圖提升高中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2023) 林以珊; Lin, Yi-Shan在 COVID-19 疫情的背景下,學習管理系統的運用在教學現場中變得更加普及且種類繁多,但是學習管理平台仍有持續進步的空間。過往學習管理平台有互動性不足以及參與度較低的問題,因此採用遊戲化方式來提升學生學生動機,然而遊戲化的機制雖然在初次接觸新知識時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長期而言,過於強調外在動機,容易影響學生內在動機,不利於後續的學習效果。最終,為了優化學習平台,搭配使用知識地圖,視覺化呈現知識關聯來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增加學生的挑戰意願,來達到提升長期參與的目標。在教學內容上使用新興科技作為主題,首先是新興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對於初學者而言門檻較高,此外,根基於數位技術的新興科技,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更適合以數位化的教學載體來呈現。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打造並檢驗一個有效的學習管理平台,即 CodeCity 平台,具體目的如下:(1) 開發一個以遊戲化知識地圖為特色的學習管理平台。(2) 評估 CodeCity 平台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的影響。本研究在系統建立之後,採用準實驗設計的方式,分別進行兩次不同主題的實驗。第一次實驗依據 3 位專家教師研發的人工智慧教材作為內容,並以台南市某女中的 87 位高三學生做為有效研究對象,搭配本 CodeCity 平台進行 12 週的教學活動。實驗資料(包含成就測驗、系統紀錄、與動機問卷資料)蒐集之後,以描述統計、成對樣本 t 檢定、迴歸分析、MANOVA 以及信度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同時也進行第二次實驗,以資訊安全為主題,台南市某女中的 28 位高三學生做為有效研究對象,共為期三週的實驗。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在學習成就方面:(1)使用 CodeCity 平台之後,學生的學習成就顯著提升。(2) 遊戲化元素中,只有主題平均分數、即時測驗提交次數、可以解釋後測成績。(3) 經常使用知識地圖功能的學生,在後測的監督式學習部份、以及整份後測測驗上,顯著優於不常使用的學生。(4) 經常使用和不常使用即時測驗提交功能的學生,在後測任何部份都沒有顯著差別。(5) 經常使用排行榜功能的學生,在後測的監督式學習部份顯著優於不常使用的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本研究資料可以證實,使用 CodeCity 平台的學生無論學習成就高低,都能保有相同程度(沒有顯著差異)的學習動機,且本研究使用的 ARCSU 問卷具有優良的信度。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建議供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運用擴增實境輔助國小學生學習幾何概念(2014) 翁孝齊本研究發展了一套擴增實境系統輔助國小學生學習幾何概念,並進行教學實驗評估此系統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之影響。系統之發展選定國小「長方體與正方體」幾何單元,讓學生透過平板電腦掃描(實境)展開圖,觀察(擴增)動畫摺合成立體圖之過程。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實境圖卡構成不同之展開圖,再透過平板電腦觀察驗證其是否能摺合成立體圖。教學實驗之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兩班學生共47人(實驗組23人,控制組24人),教學實施包括「長方體與正方體」及「正立方體展開圖」兩個活動,教學時間共2節課。於教學實驗後,讓學生分別填寫成就測驗卷及態度問卷,用以分析及評估系統之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擴增實境輔助學習幾何概念對學習成就並無顯著影響,但對學習者之學習興趣有顯著提升;且學生對於系統使用持有較高的滿意度。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提高系統的互動性,優化使用者介面,以凸顯擴增實境功能;並設計一套能讓教師自行擴充其它立體物件或展開圖之擴增實境系統。Item 國小美術班學生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2006) 陳彥瑋; Yen-Wei Ch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以國小五、六美術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探討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的關係。研究者以「學科興趣調查表」及「我的經驗記錄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使用經驗取樣法(ESM)進行研究,共計有效樣本230人,有效問卷1372份,用以比較興趣、心流狀態及學習成就的關係。並選取30位學童進行訪談,以了解影響興趣及心流經驗的因素與心流經驗描述的一致性。問卷調查結果以因素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考驗,訪談所得資料則以質化的方式加以分析歸納。茲就本研究之重要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時的主觀經驗感受 美術興趣組在「認知效能」、「情緒起伏」、「主動性」、「自尊」、「活動參與程度」、「活動重要性」、「控制感」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美術興趣組的受訪者,顯示美術興趣比其他興趣的受訪者的主觀經驗品質較佳。 二、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成就 美術興趣的受訪者「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的得分顯著高於其他興趣組的受訪者。 三、興趣不影響參與美術學習時的經驗狀態 四、不同經驗狀態的主觀經驗感受不同 心流狀態為經驗感受的高點,而焦慮狀態經驗感受的低點。 五、不同經驗狀態的美術班學生在「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得分沒有差異。 六、研究者分析影響美術興趣與心流經驗的因素大致包括:「早期的美術興趣」、「重要他人的影響」、「正式的美術訓練」、「就讀國小美術班的原因」、「就讀美術班前後的感覺差異」、「工作承諾」。 七、研究者分析受訪者美術心流經驗描述,大致與心流理論面向一致。Item 利用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2009) 江羿臻; Yi-chen Chiang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透過分類與迴歸樹(CART)分析方法,探討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之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本研究是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為資料來源,採用第一波國中樣本和第三波高中/高職/五專追蹤樣本的學生和家長問卷,樣本數為3022人。經過CART分析之後,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發現: 1.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高中/高職/五專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學習階段。 2.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 (1)國中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11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三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68.9%,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略降為64.7%,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79.6%,高於低學習成就的56.1%。 (2)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兩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和學校兩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77.2%,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仍達77.2%,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80.1%,高於低學習成就的73.4%。 3.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用來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因素有差異。 (1)就國中階段而言,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間」三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電腦使用時間」和「學校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四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和「自我期望」兩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自我期望」、「父母教育期望」和「父親職業」等四個變項。 (2)就高中/高職/五專階段而言,高低兩個不同程度的學習成就,其主要解釋路徑和次要解釋路徑所經過的變項是一樣的,但分類條件不同。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自然組)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 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普通學程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公立)兩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商業、綜合學程非學術導向、工業類、理工、文商、醫、藝術類、農業類、家事類、普通科、海事水產類)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私立)兩個變項。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討論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2014) 林秀玲; Hsiu-Ling Lin本研究共分兩大部分,研究一以研究者翻譯並獲得授權之未來時間觀量表,以及劉政宏(2010)所編制的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並建立中文化量表的信效度。在信、效度的部分,本量表重測信為 .77~ .95,而Cronbach α係數為 .74~ .85,兩者皆達.001顯著水準,顯示本量表的穩定性佳及內部一致性良好;而建構效度部分各項整體適度指標均達到標準,顯示本量表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 研究二旨在探討小學生未來時間觀、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採用編譯完成之未來時間觀量表,採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樣本涵蓋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域的小學四到六年級,依照各地區小學生在全國的比例,共抽樣十一間小學人數約1136位,完成小學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調查。 研究發現主要結果發現如下: 一、 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小學生的未來時間觀之差異情形 1. 社經地位中上、父母民主式管教方式、良好親子關係、正向家庭氣氛、父母主動談論未來等背景變項的小學生未來時間觀狀況較佳。 2. 年級越高,未來時間觀顯著較佳;性別、排行、地區、補習等影響不顯著。 二、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會透過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就的表現 1. 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其中以分量表「延伸性」對學習 動機的預測力最佳;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成就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其中以分量 表「連結性」對學習成就的預測力最佳。 2.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會透過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可見提高未來時間觀,將會提高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學習成就。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供家庭、學校以及教育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2003) 燕裘麗; Julia Yan「帶好每位學生」是主要的教育目標之一,教學者最關心的是如何讓學生成功地學習。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科的學習成效,以便作為改進國中歷史科教學之參考。本研究以草屯國中三年級四個普通班11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實驗組、兩班對照組,進行三個月的實驗教學。本研究採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研究者所擔任歷史課程的兩班為實驗組,另外一位歷史教師的兩班為對照組,分別實施「合作式學習」及「傳統講述法」。兩組學生都接受前測、教學及後測等實驗程序。於實驗前和實驗後分別收集「歷史科學習成就」及實施「歷史科學習動機」及「合作意向」等測驗,以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兩種教學法在歷史科學習成就上,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 二、兩種教學法在歷史科學習動機上,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 三、兩種教學法在合作意向上,無顯著差異。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以供國中歷史科教學之參考: 一、歷史課程宜適時使用合作式學習。 二、合作式學習符合教改的趨勢。 三、配合合作式學習,設計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 四、學習單的使用可提供學生學習鷹架。 五、配合多元評量使用合作式學習。 六、協同其他領域,培養有效的合作技能。 七、舉辦合作式學習相關研習,以充實教師相關知能。Item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2018) 郭逸涵; Kuo, Yi-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為期9週的實驗教學,分為:密室逃脫遊戲實驗組24人與一般教學控制組26人,探討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同儕關係、學習成就、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依變項的表現差異。在教學前後實施前後測驗,分別有「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自然科期中評量」、「自然科期末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另有課程活動回饋表及教師公開授課觀課紀錄表。以共變數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的總量表、情感分量表分數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執行意志、價值、預期分量表上兩組無顯著差異。(二)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的正向關係以t檢定考驗,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負面關係上二組無差異。(三)在「自然科期中評量」與「自然科期末評量」前後測上,二組無差異。(四)在「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上,二組無差異。(五)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總分,變通性、有效性二向度與預防問題、解決方法、界定原因三分量表之分數上,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六)實驗組學生填寫課程活動回饋表,大部分學生對於密室逃脫課程有正向感受,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對自然科的學習興趣。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日後進行密室逃脫相關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非認知技能內涵對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2013) 洪兆樂; CHAO-YUEH, HU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非認知技能內涵對國中生學習成就是否有影響,為了解非認知技能內涵在台灣脈絡中的情形,採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經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之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與潛在變項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 PA-LV),討論非認知技能的測量結構與對學習成就的潛在路徑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一、非認知技能概念具有「遵守規範」、「勤勉進取」和「通情達理」三個面向;二、非認知技能獨立於人口統計變項;三、非認知技能僅「遵守規範」和「勤勉進取」對國中生學習成就有正向影響。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一併提出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建議以供參考。Item 協同式培養對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2011) 賴冠瑋; Lai, Guan-wei本研究旨在探討協同式培養是否能解釋國中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差異。過去研究顯示家庭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對學生學業成就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美國社會學者Annette Lareau(2003)融合三種資本的觀點提出協同式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理論,強調美國中產階級家長透過課外活動的安排、教育組織的干預,以及說理協商的親子互動,讓子女在教育機構中獲得合適的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習得積極的態度、理性的思考、權益的爭取、成就的自信與面對權威的優越感,進而取得遠較勞工階層與貧窮家庭子女為高的教育成就。為瞭解協同式培養在台灣脈絡中的情形,本研究運用二階層驗證性因素分析(HCFA)、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與結構方程模式(SEM),討論協同式培養的現象,及其中介解釋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的效果。研究資料取自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數據,研究結果發現:一、台灣脈絡存在協同式培養概念,但各因素構成與比重異於美國。二、協同式培養行為在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有顯著差異。三、協同式培養對學習成就有正向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培養子女、學校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運用WebQuest教學設計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會計學投資單元為例(2008) 曾珍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經由WebQuest會計學投資單元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並且透過訪談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於WebQuest活動的想法。研究設計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於台北市某私立高職資料處理科三年級的兩個班級共71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四週教學實驗。自變項為教學策略,依變項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實驗組運用研究者自行設計之WebQuest活動進行教學,控制組採用傳統式教學法。研究者使用自編「會計學學習動機量表」、「會計學學習成就測驗」及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顯示: 一、WebQuest教學策略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一)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能顯著提升男生在「興趣/滿足」、「自覺能力」、「壓力/緊張感」方面的學習動機。 (三)能顯著提升女生在「價值觀/實用性」及「總動機」方面的學習動機。 (四)有助於提升有證照學生會計學的學習動機。 (五)能顯著提升無證照學生在會計學中「興趣/滿足」、「自覺能力」、「壓力/緊張感」、「自我抉擇感」、「價值觀/實用性」及「總動機」方面的學習動機。 二、WebQuest教學策略對學習成就的影響 (一)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會計學學習成就。 (二)能顯著提升男生在會計學的學習成就。 (三)能顯著提升女生在會計學的學習成就。 (四)能顯著提升有證照學生在會計學的學習成就。 (五)能顯著提升無證照學生在會計學的學習成就。 三、WebQuest教學歷程的相關因素:包括Webquest教學建構新的學習模式、鷹架教學引導學習分工與合作、降低專業課程上的壓力創新學習思維。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