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庭信仰、家庭規則與自我認同發展之敘說研究(2020) 蘇瑩珂; Su, Ying-Ker人的一生與許多事情糾結在一起,其中價值觀是最左右人做決定的指標,而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因素包含家庭、信仰與社會。研究者本身是基督信仰者,在他鄉讀完大學歸家後,於跟父母的互動過程中開始對自己在家中的自我認同感到迷惘。 藉由敘說研究的質性方法,研究參與者珀曉生命中十大事件來作為主要分析故事文本,加上其本身所存留事件相關之文件整理並加以分析,進而運用靈性成長整合宗教社會學,加上信仰對家庭文化的影響,以及子女如何藉鏡中自我與模仿學習的概念建立自我價值等理論基礎來分析。 透過故事對話文本的分析,研究者發現信仰對於孩子思考、認定自己是誰產生極大影響,因人都希望解釋在人生路途上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信仰幫助人深入思考「為什麼」。研究者也發現子女在家庭中漸漸學會理解父母的想法、期望,理解家庭規則並非侷限,而是希望孩子能更融入社會,因此在孩子與父母產生不同價值、觀念時,適當相互對話及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能幫助子女與父母對話、討論過程,願意敞開心的釐清彼此觀念差異,重新認識彼此的一言一行,使家庭中的不完整能被補足。Item 一位視障者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2014) 沈詩維; Sim Shi Wei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深入探究一位視覺障礙者的人際互動網絡、影響他與人互動的因素、互動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及其因應與調適策略,藉以了解視覺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主要的人際互動網絡由家人與在學校認識的人組成,以視障者佔大多數。 二、在與明眼人互動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比較會受到視障以及因視障引起的心理因素影響;在與視障者互動的時候,則受到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影響。 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依序為父母關係失和、金錢問題、感情與朋友關係問題。研究參與者嘗試化解家庭危機但情況持續惡化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金錢問題藉由省吃儉用、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感情與朋友關係遇到困境的時候,研究參與者會針對問題做修正,但效果不彰的時候,則會恢復原形。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人員、相關實務工作者、家長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2007) 顏君竹過去國內有關性別角色的研究,往往從父權運作的角度切入,鮮有從「階級文化」的觀點去瞭解個體的性別身分認同及其所從事的相關性別活動。然而,綜覽過去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可發現,不同的階級文化會建構出不同的性別符碼(gender codes),不同階級學生所建構出來的性別世界確實存有差異。倘若學生在學校中的人際互動、行為表現的確反映出濃厚的階級殊異性,那麼這些學生的家庭經驗與家中進行的相關活動,是否與他們在學校中所展現的行為有著高度的吻合與承接關係?亦即,學生在家庭中所知覺到種種經驗、與家庭成員間所進行的互動模式等等,是否就存有階級上的差異,並因此影響孩子本身在性別定義、性別互動,甚至性別關係上的展現,這些正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因此,本研究乃以「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為題,進行深入探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 二、瞭解不同階級父母親的性別角色觀,以及家中的互動模式與性別關係。 三、探討上述家庭因素與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及其行為表現的呼應程度。 經由以上發現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輔以調查單的實施,研究對象分別為代表勞工與中上階級的22名國中學生。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成以下結論: 壹、中上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較勞工階級青少年為多元彈性。 一、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特質的界定上較為多元,勞工階級較為刻板。 二、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分工上較為彈性,勞工階級較為僵化。 三、中上階級青少年較尊重個別差異,勞工階級則常存有不容跨越的性別界線。 四、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互動上較為尊重、互助,勞工階級較為粗暴、對立。 貳、中上階級雙親在性別角色觀上較為一視同仁、開明平權,勞工階級則強調男女有別、各守其份。 參、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互動較為緊密且具支持性,勞工階級則較疏離且各行其是。 肆、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關係較為民主包容,勞工階級則展現出男性父權的專斷。 最後,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備供參酌。Item 落地生根之美-新移民女性敘說自身家庭幸福感(2016) 郭筱璇; Kuo, Hsiao-Hsuan新移民女性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首當其衝的是文化、語言的重新調適,要如何調整自身情緒面對新的開始,並經營一個新的生活使自己及家庭產生幸福感,是新移民女性最重要的課題。但在過往研究中探討新移民女性議題多以問題導向進行,忽略了其正向的經驗,因此本研究以敘說的方式呈現了五位新移民女性來臺後的生命故事,期盼能突破以往研究的視角,發現新移民女性不同過去的樣貌。 在故事中發現,新移民女性來臺的適應過程雖然艱辛,但都能夠突破挑戰,進而走出家庭,幫助更多的姐妹。在適應過程中,最大的關鍵來自配偶及家人的支持與認同,肯定姐妹對於家庭的付出及努力,並且在姐妹來臺初期給予極大的幫助及鼓勵,因此使得五位新移民女性能夠度過適應階段的困難。在故事中也發現,新移民女性本身對於臺灣、對於家庭的認同能夠幫助她們在適應中堅持走下去。 因此未來若新移民女性來臺前能調整好心態,配偶及家庭能夠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她們,或許就能使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幸福感有所提升。Item 我衣如我是─台灣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之研究(2016) 黃致寧; Huang, Chih-Ning服飾外觀是個體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互動的門面,由服飾外觀所帶來的生活經驗會回應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服飾外觀是自我概念的具象展現,而透過服飾溝通所獲得的社會回應也會影響自我概念的建構,過去的文獻著墨於探索影響服飾外觀展現的變項,較少專注於服飾外觀展演與自我間的動態關係。是以,本研究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以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灣青少年在制服文化下,外觀知覺和管理的經驗,檢視青少年外觀社會化的歷程是如何發展? 本研究共邀請5男7女等12位受訪者,年齡分布於18-22歲,受訪者的專業背景共涵蓋文史、教育、理工、藝術、社工、衛教等系所。研究結果發現個體外觀社會化歷程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探索期和穩定期。萌芽探索期主要的特徵是個體對服飾外觀的知覺提高,開始會思考與探索自我、服飾外觀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係;穩定期則是個體能依據不同場域,穿出與自己合適的服飾外觀,且感到自在。萌芽探索期和穩定期並沒有明顯的界線,不同個體從萌芽探索期到穩定期的發展時間也有長短差異或是兩時期有反覆出現的狀況。而穿著制服會影響青少年自我外觀管理的動機,青少年的主要照顧者,特別是家中女性長輩對其外觀自我知覺與管理的態度影響很大,而同儕之間的互動是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的重要影響因素。 總體來說,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與自我概念相關,但兩者並非平行發展。研究建議學校及家庭可以站在輔導的角色,給予青少年學習外觀管理的空間與機會,並運用相關經驗及資源協助青少年在外觀的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Item 生態因素對於臺灣大學生早發性性行為的影響:以中部一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6-06-??) 王雅倩; Ya-Chien Wang以往研究指出早發性性行為和藥物濫用和負面健康/社會結果相關,但很少研究探討生態因素對臺灣大學生早發性性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以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選取理論中的微觀(個人)、中間(家庭、學校和同儕)及巨觀(社經地位)因素來檢驗其對臺灣大學生早發性性行為的影響。資料引用一針對中部一所醫學大學學生於2011~2012年進行的性行為調查,調查為橫斷式設計,使用結構型問卷。分析樣本包括302位大學生,平均年齡為21歲,52.9%為男性,21%有早發性性行為(20歲前發生)。本研究對不同性別分別採用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吸菸者比男性非吸菸者更傾向於有早發性性行為 (OR= 9.27, 95% CI: 2.39-35.97)。有較佳的班級適應的男性較傾向於有早發性性行為 (OR=1.65, 95% CI: 1.20-2.26),父母對婚前性行為持開放態度的男性較傾向於有早發性性行為 (OR=0.6, 95% CI: 0.45-0.78)。另一方面,網路交友的女性較其他女性更傾向於發生早發性性行為 (OR = 4.25, 95% CI: 1.39-12.97)。有較強家庭連結的女性則不傾向發生早發性性行為 (OR=0.25, 95% CI: 0.09-0.69)。結果建議跨越不同系統層次的具整合性及針對特定性別的方案之重要性。建議未來研究能探索在男性同儕次文化中對於早發性性行為所建構的社會意涵及改變意涵的方式。Item 家庭環境因素、教育背景與大學生自我肯定性之關係暨自我肯定訓練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4-05-??) 蔡順良; SHUN-LIANG TSAIItem 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2-06-??) 吳武典; 林繼盛; WU-TIEN WU and CHI-SHENG LINItem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5-06-??) 蔡順良; SHUN-LIANG TSAIItem 學前兒童家庭社會經濟水準與語言模仿及理解能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3-06-??) 陳淑美; SHOO-MA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