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徑路搜尋法表徵內隱與外顯知識結構的效度探討
    (2005) 林奕宏; Yi-Hong Lin
    本研究運用四種概念接近性測量法:促發法、測驗法、評定法、Q分類法,以421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為測量對象,以自然科為測量內容,由四位專家教師從教材中挑選出14個重要概念,利用四種測量法測量兩兩概念相似性,並將測量結果分別進行徑路搜尋法分析,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一)促發法的測量結果是否具有建構效度;(二)各種相似性指數及測量法對學習成就的解釋力有無差異;(三)由各種測量法產生的知識結構是否具有不同的特點;(四)MTMM與MDMM基準模式的理論假設能否獲得支持。基於以上目的,本研究提出新的rPF指數(r of Pathfinder)及MDMM(multidimension-multimethod)模式,進行實徵檢驗。研究工具包括概念相似性評定問卷、知識結構測驗、學習成就測驗、SuperLab實驗程式、概念相似性分類卡片等五項。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促發法的建構效度而言   以促發法的測量結果,進行徑路搜尋法分析後產生的相似性指數,若作為「知識結構」的觀察指標,能夠符合Reber(1993)提出的「年齡獨立性」、「低變異性」、「智力獨立性」等內隱記憶系統的假設;亦即以徑路搜尋法之語意網路模式來表徵促發法的測量結果,所形成的「內隱知識結構」能夠符合相關的理論假定。而促發法的測量結果也具有適當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輻合效度。 二、就相似性指數和測量法的效標關聯效度而言 (一) rPF指數若作為潛在變項「知識結構」的指標對學習成就進行迴歸,在評定法和Q分類法中具有顯著的解釋力。若直接對學習成就進行迴歸,rPF指數在測驗法中具有顯著的解釋力;rPF指數在測驗法中也能顯著增加不同於其它三項指數的解釋量。 (二) 若直接對學習成就進行迴歸,以PRX指數的解釋力最強,其次為PFC指數。 (三) 以相似性指數作為潛在變項「知識結構」的指標對潛在變項「學習成就」進行迴歸,以評定法對學習成就的解釋量最高,其次為測驗法。 三、就各種測量法產生的知識結構圖的比較而言 (一) 就參照結構的比較而言,其特點包括了: 1. 連結數不同:以促發法產生的連結數最少,測驗法產生的連結數最多。 2. 可解釋性不同:促發法和測驗法產生的參照結構,與教材差異較大,而且有部份的連結不容易以教材內容直接加以解釋。評定法和Q分類法產生的參照結構,與教材較相似,所有節點之間都具有符合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 3. 相似性不同:促發法的參照結構與其他測量法的參照結構之差異較大,而評定法和Q分類法的參照結構兩者之間有較大的相似性。 (二) 若以兩位高成就的受試者之知識結構為代表,與參照結構的分析結果相比較,可發現在「連結數」、「可解釋性」、「相似性」等三方面,參照結構的分析結果多可以類推到高成就受試者的知識結構之上。 (三) 此外,受試者的知識結構之核心概念的一致性也因測量法而有不同:其中以測驗法較大,其參照結構和受試者的知識結構都包括了相同的核心概念;但其他三種測量法則未發現此現象。 四、就MTMM和MDMM之模式考驗而言 (一) 本研究結果支持MTMM競爭模式2的假定:「內隱知識結構和外顯知識結構是兩個獨立無關的特質」。 (二) 本研究結果支持MDMM基準模式的假定:「節點內容(PFC指數)、節點圖解距離(GTD指數)、節點原始距離(PRX指數)等三個向度之間有相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應用徑路搜尋法進行相關研究、或者探討本研究提出的新潛在變項「內隱知識結構」等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知識結構的測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8-12-??) 宋德忠; 林世華; 陳淑芬; 張國恩; Teh-Chung Sung; Shih-Hwa Lin. Shu-Fen Chen. and Kuo-E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