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晚清林樂知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的引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周愚文; Yu-Wen Chou
    中國近代教育的西化可視為教育革命,始於晚清,教會學校是主要途徑之一,而美國在華差會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旨在探討美國監理會林樂知在華47年的教育事業和其引介美國教育的貢獻,及其對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本文採史學方法,使用晚清中英文報刊及史料彙編等資料。研究發現,林樂知因傳教經驗,體認教育手段的重要性而採「設學輔教」策略,先後設立初等學塾、中西書院及中西女塾,並倡議設大書院,進而促成該會的三級教會學校體系與東吳大學堂的建立。甲午戰爭後林樂知提倡「文學興國」理念,透過書刊引介美國教育制度,並提出改革中國教育的建議,戊戌維新時有類似的措施,故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及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不宜忽略。最後,本文提出對現代教育移轉及教會學校與國家教育體制關係的啟示。
  • 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
  • Item
    教會學校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影響
    (2011) 簡淑浿
    本研究旨在瞭解1840至1949年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所興辦的教會學校與我國學校家政教育發展之關系,以瞭解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演變過程。 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來了解教會小學、教會中學、教會大學的家政課程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整體影響。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社會背景。 (一)中國社會背景:中國傳統學校無女子教育、家政教育始於教會學校。 (二)西方社會背景:19世紀女權運動興起、海外宣教熱潮及20世紀受到美國家政教育蓬勃發展與實用主義影響。 二、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政治背景。 (一)外力入侵,促成近代家政教育的建立。 (二)五四運動後,首倡男女都應學家政教育。 三、教會學校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影響。 (一)首設家政課程。 (二)引進西方家政課程。 (三)西方家政師資的注入。 (四)重視中國家政師資培育。 (五)留學生對家政高等教育的貢獻。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我國未來家政教育的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家政教育史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