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資優學習障礙者之復原力發展歷程
    (2024) 黃姿文; Hwang, Tzu-Wen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取向,使用敘事研究法及回溯研究方法,對三位資優學習障礙成人進行分析。研究者以半結構訪談方式,向資優學習障礙成人及其重要他人進行訪談,且遵守研究倫理規範之下,採用「整體-內容分析」以及「類別-內容分析」敘事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三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與復原力發展歷程,並比對其中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因子間之交互作用。研究發現如下:一、 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復原力發展歷程皆有經歷在診斷或鑑定之前的階段、在診斷或鑑定之後的「學習與學障共處階段」與「和解階段」。不同處之處則在於「診斷發現階段」明顯與否、「學習與學障共處但失去特教服務階段」發生與否、「和解階段」出現時間早晚。二、 本研究將危險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危險因子,個人危險因子包含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資優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心理性的危險因子;環境危險因子包含教室內的危險因子及教室外的危險因子。三、 本研究將保護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保護因子,個人的保護因子包含策略型的保護因子、情感型的保護因子;環境的保護因子包含家庭的保護因子、外在支持系統的保護因子。四、 本研究發現有具雙重面向的特殊因子,與兩種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包含因子之間的促進關係及因子之間的抑制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資優學障學生輔導工作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 Item
    高中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潛在退班傾向學生之抉擇與生涯思考脈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陳勇祥; Yung-Hsiang Chen
    本研究探討高中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萌生退班念頭之因及其去留抉擇,並依其生涯取向,分析生涯思考與生涯決定之脈絡。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為:了解語資班學生產生退班念頭的動機背景與衝突發現及調適轉變,並分析其對生涯的覺察反思與生涯決定之影響脈絡。因此,本研究以紮根理論研究取向,透過深度訪談,蒐集研究參與者之去留抉擇與生涯思考的歷程脈絡與現象經驗之資料,以建構其意義內涵。研究參與者為就讀大學四年級學生,且高中就讀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曾有退班傾向但最終未退班者,共13 位。其中女性9 位,男性4 位,平均年齡為21.6 歲。結果發現:學生萌生退班念頭與升學體制、學習方式及未來發展有關,亦有認為語資班與其期待不符。而當其抉擇是否退班的過程,發現其中仍有諸多吸引其繼續就讀之處,是引發其在抉擇衝突中能釐清想法的關鍵。此外,大學科系給予研究參與者諸多不同的學習歷程,亦使其理解學習環境與科系及生涯的關聯,非為絕對限制。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應強化覺察力,以及早發現潛在退班傾向學生並尋求適時介入之時間點,同時透過分析學生優勢潛能與表現差距的歷程,引導其思考自我之學習偏好與執行落差的調適方式,並關注其於此一歷程之想法變化,作為語資班之班級經營、課程規劃、行政運作與教學策略等向度調整之參考。
  • Item
    泛泰雅族資賦優異學生之發掘—電腦化動態評量之運用
    (2011) 張玉佩
    在國小資優學生的鑑定歷程中,標準化智力測驗是最常被運用以評估學習能力的工具。然而,原住民學生卻常基於文化殊異或家庭文化刺激不足的因素,在傳統標準化智力測驗中表現低於潛能的水準,因此少有原住民學生通過鑑定進入一般智能優異班級。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透過泛泰雅族(泰雅族、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圖騰的運用,編製「電腦化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以了解泛泰雅族學生在該測驗中表現達到資優鑑定標準的人數比率。 其次,研究者編製「電腦化動態評量漸進提示系統」運用漸進提示模式(graduated prompting assessment, GPA)與精緻化回饋漸進提示模式(elaboration feedback graduated prompting assessment, E-GPA )兩種不同介入深度的動態評量,期望了解何種動態評量方式有利於評估學童的潛能發展空間、及近遷移(電腦化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前、後測進步量)與遠遷移(TONI-3前、後測進步量)之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就讀國小六年級之95名泛泰雅族學生為研究受試,分成四組進行實驗:(1)實驗組1:接受一次GPA動態評量介入處理,並檢測其近遷移與遠遷移;(2)實驗組2:接受GPA與E-GPA兩次動態評量介入處理,並檢測其近遷移與遠遷移;(3)控制組1:未接受動態評量介入;(4)控制組2:未接受動態評量介入,但接受近遷移及遠遷移檢測。 本研究工具為:自編「電腦化問題解決能力測驗」、「電腦化動態評量漸進提示系統」及「TONI-3」。施測所得之資料以t檢定及F檢定進行統計考驗。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自編之電腦化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含二個因素,共計28題。在信度、效度檢測方面,均得到不錯的結果。 二、以317名泛泰雅族國小六年級學生為電腦化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常模樣本,得到平均數為9.21,標準差為4.64,有4.42%的學生可達到資優鑑定標準。 三、實驗組1與控制組1、2三組受試在一次GPA動態評量介入後,未發現有近遷移與遠遷移之現象。 四、實驗組2在GPA與E-GPA兩次動態評量中介教學後,發現有近遷移及遠遷移之現象。此外,在E-GPA中介時,提示量使用較GPA中介教學時明顯減少。 五、由實驗組2的受試中可發現:低能力層次學生進步量最大。 六、運用電腦化動態評量的介入可發掘具資優潛能的社經文化殊異資優生,但須考量中介的時間、學生的動機、提供學生說明解題策略的機會及設計減少分心的環境。
  • Item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08) 林芳韻; Fang-yua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等相關變項之交互作用,主要目的為瞭解:(一)探討中學資優教育之家人互動壓力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二)探討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研究者以自編之「中學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台北縣市、台中縣市與台南市610位國一到高二資優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不同學生教育階段、性別、年級、社經地位之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量表施測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與Mann-Whitney U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與中間數相較之下,在親子互動壓力方面,中學資優生的壓力感受為不太有壓力;在手足互動壓力方面,壓力感受介於中等壓力與中上壓力,顯示在家人互動方面,中學資優生在手足互動方面壓力感受較大。 二、各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發現如下: 1.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並未達到顯著水準。 2.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在親子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達到顯著水準,且男生感受壓力程度與使用因應策略的人數顯著高於女生。 3.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達到顯著水準,且國三、高二資優生的感受顯著高於高一資優生。 4.不同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並未達到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做為參考。
  • Item
    資優生逆境商數與社會興趣之相關研究
    (2006) 顏靖芳; Ching-Fang Y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逆境商數及社會興趣上之表現情形;並針對資優生進行不同背景變項之探究,以瞭解其在逆境商數量表與社會興趣量表上之表現差異。研究者並分析逆境商數與社會興趣之相關情形,與社會興趣對逆境商數的預測效力。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二學生與高二學生共388名,研究工具為「逆境商數量表」與「社會興趣量表」,資料分析採用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與簡單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后: 一、不論是在逆境商數量表或社會興趣量表,資優生與普通班學生之得分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中資優生之逆境商數顯著高於高中資優班學生,資優男學生之逆境商數顯著高於資優女學生,不同資優班類別之資優生在逆境商數上之表現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資優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的表現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資優生逆境商數與社會興趣達到顯著相關,但普通班學生在逆境商數與社會興趣之相關卻沒有達到顯著水準。 五、資優生的社會興趣可預測逆境商數之表現。
  • Item
    國小資優學生轉學決定及轉學後之調適歷程
    (2018) 施婉婷; Shih, Wan-Ting
    每年研究者進行資優轉學生新生入班說明會時,可以感受到家長和學生對於鑑定通過後需要轉學就讀這件事,感到不知如何抉擇、擔憂以及焦慮。本研究旨在描繪資優轉學生對轉學的決定及適應歷程,提供資優轉學生及其家長、老師相關案例的經驗以及建議。 研究過程採用質性研究法,依據校型、性別,選擇於新學校就讀一年以上的轉學生,深入訪談學生本人、主要照顧者以及教師,將訪談結果加以整理,描繪六位資優轉學生的決定歷程,以及轉學後在普通班及資優班的適應歷程。 研究結果可以分為三部份,首先資優轉學生通常在原學校人緣及成績表現均優,面臨轉學會擔心的因素包含難以割捨的情誼、交通變動、對新環境的擔憂,同時正向的吸引力則包含對資優課程的期待、重要他人的建議以及新老師的吸引力。在普通班人際互動的緊張會因為時間逐漸降低,學業可透過自我調適取得平衡,另外可以透過協調及安排來確立學生的作息時間。資優班需針對學生提供能發揮其優勢的個別化課程,並與家長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
  • Item
    輕度自閉症資優學生失敗經驗的情感調節及復原歷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11-??) 陳勇祥; Yung-Hsiang Chen
    本研究以三位已就讀大學之輕度自閉症資優學生為對象,採敘說分析取向,並從復原力觀點,探討其失敗經驗的調節與復原歷程,以了解個案之復原力如何啟動與其復原模式如何建構。研究設計以個別及團體訪談,探討個案經歷失敗經驗的歷程現象與復原過程。研究發現,個案經「感受期」至「行動期」而減輕失敗衝擊,促進自我認知,以釐清成敗關係,並移轉、沉澱、重建後,願意嘗試不同挑戰。其情感調節與復原策略,有助個案調節負向情感並喚起自我責任,同時也賦予事件的正向意義與重塑自我價值。研究結論為輕度自閉症者之人際互動特性可能影響復原歷程尋求協助之意願,且此歷程需內在自我覺察與外部支持同時啟動,並需重要他人之支持與同理。因此,本研究建議應調整個案關注之焦點,輔導其評估事件對自我之影響,再檢視環境與自我之關聯,以轉化對失敗事件的負向感受。此外,教師與家長亦應指導學生理解個人價值並未因失敗事件而消失,藉此學習不過度重視他人評價,以減輕個案常感遭受他人關注之壓力。同時,亦應教導後設認知策略,以強化行動前之自我規劃與監控能力。
  • Item
    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2-06-??) 陳李綢; LI-CHOU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