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影響之研究(2022) 唐楷欣; Tang, Kai-Xin本研究探討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之影響,研究方式採用質量混和,量化研究透過團隊合作量表檢視體驗教育課程對團隊合作能力的影響,與質性心得分析相互對照,並透過質性心得分析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團隊合作能力的因素。本研究結果如下:大學新生在經過體驗教育課程後,「領導能力」分數顯著下降;「人際能力」平均分數提升,但未達顯著影響;「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分數較課程前有顯著影響。體驗教育課程在團隊合作能力上的影響包含:願意發揮力量幫助團隊、學到如何與他人溝通、提升面對逆境的心態、能夠評估現況並透過經驗尋找新方法、適性分配分工任務。 建構有效提升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的體驗教育課程設計因素包含:不熟悉的環境、有挑戰性的活動、賦予團隊成員任務、創造友善的互動氛圍、反思成功的原因。Item 體驗教育課程對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21) 詹其穎; Chan, Chi-Y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體驗教育課程是否對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有影響,並探究其影響之因素為何。對象設定為新北市某國中體育班12名八年級籃球隊學生,主要運用平面式以及戶外體驗教育課程方案實施,並透過量化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進行前測、後測,輔以質性研究取向並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了解國中籃球隊學生在參與體驗教育課程之後,對於自身人際關係的影響。 依照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協同研究及觀察紀錄等方法進行分析,將人際關係分成五種指標,分別為「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互動」。本研究發現結果如下: 一、國中籃球隊八年級學生在實施體驗教育課程方案之後,人際關係五項指標平均分數皆有提升,並且呈現正向成長的趨勢。 二、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的因素分為三大類:「參與者背景和經驗」、「多樣性的課程內容」、「引導課程設計之方式」。 (一)參與者背景和狀態:過往參與的經驗以及參與的狀態會因活動的設計,提升參與者嘗試學習的動機,並增強其人際支持與認知的能力。 (二)多樣性的課程內容:提供多樣性互動環境並設計共同目標讓研究對象在跳脫舒適圈的狀況下,相互協助並增加歸屬感以滿足其人際需求。 (三)引導與課程設計之方式:引導者適時的引導介入、提供充足的反思時間,可以有效提升其人際學習的效益。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鄭智明; 吳崇旗; Chi-Meng Cheang, Chung-Chi Wu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方面之成效。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共13名學生)以及對照組(參與一般體育課程共19位學生)。並採用「生活效能」量表(包含: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與主動積極性等6個面向)與「團隊凝聚力」量表進行課程成效檢測。研究結果發現課程對學生的「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都有提升的效果。而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實驗組學生在生活效能及其6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之後測分數比前測分數皆有提升,其中除了「成就動機」外,其餘皆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 <.05)。而在共變數分析之結果中,實驗組較對照組之後測分數,在生活效能及其5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上有增進,並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總結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的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有著正面成效。Item 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之因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謝智謀; 黃科境; 葉怡矝; Hsieh, Chih-Mou, Huang, Ko-Chin, Ye, Yi-Ji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困境之因應策略,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能提供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發展困境議題時,有正面的發展與實質的幫助。本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立意抽樣六位研究對象,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蒐集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方式之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策略,包含1.個人的因應策略: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認同工作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對户外的喜愛、對教育工作的熱情、持續的學習、適配的人生目標與時間管理、覺察自身的狀態、工作團隊的支持。2.組織的因應策略:照顧員工需求、妥善經營、職位有發展性、完善的培訓機制。Item 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引導信念形塑歷程及實踐之研究(2020) 陳思妤; Chen, Szu-Yu本研究旨在探討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之引導信念形塑歷程、引導信念內涵以及引導信念對於帶領課程之影響與實踐。研究者透過質性研究當中之深度訪談法以及參與觀察法,針對7位執業10年以上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進行研究。透過訪談內容以及課程觀察記錄資料之整理歸納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影響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的引導信念形塑之因素包含個性特質、成長背景、體驗教育學習經歷以及深刻經驗,引導信念形塑歷程是一動態過程,根據引導信念最初的出現,經過篩選確立的認同期,最後反思整理內化形成引導員的引導信念。 引導員的引導信念內涵如下: 一、 對人的基本信念:人能夠改變、人有價值、人有限、人需要支持、人需要尊重。 二、 引導員自身信念:以身作則、增廣視野、自我照顧。 三、 對體驗教育帶領課程的信念:以學員為中心、提升學習動機、關係連結與建立、鼓勵挑戰但尊重決定、重視自我覺察、教育即生活、為學習成效負責、重視過程與結果。 引導信念內涵會影響引導員的課程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教學判斷與決策模式,意即引導員對於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課程的設計與安排、如何看待自身角色以及與學員的關係等皆受其所持之引導信念影響。Item 體驗教育活動方案對班級經驗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2020) 周怡瑄; Chou, Yi-Hsuan本研究旨在探究體驗教育活動對國中班級經驗之影響,採質主量輔的混合研究設計。邀請四位107學年度擔任七年級班級之導師參與,在兩週一次的課程中實施體驗教育活動,研究者入班觀察。質性標的是導師、學生訪談,量化標的則是班級氣氛,以瞭解體驗教育活動的成效及影響歷程。 依據研究結果可知,體驗教育活動對班級氣氛的影響無一致且大部分未達顯著,究其是因班級氣氛易受當時班級事件干擾。而體驗教育活動對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的影響及作用在:(一)導師特質與理念更落實(二)活動經驗與反思助學習(三)生活應用與實踐先彩排(四)未來期待與展望再使用。對國中生班級經驗的影響則是:(一)加速團體催化(二)抽象概念理解(三)增進人際覺察。最後,研究者依研究結果,對體驗教育活動在國中階段實施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之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戶外領導力登山課程」為例(2020) 謝孟育; Hsieh, Meng-Yu本研究主要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童學習動機與自我 效能之影響。以相關研究調查與教學現場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下降, 對自我學習的意義不明,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故研究者希望藉由戶外冒險教育 課程,打破固有學習框架,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 透過研究者設計之戶外冒險教育登山課程,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研究者 任教之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組 (N = 48),另隨機選兩班為對照 組 (N = 52),共 100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習動機量表」和「SEQ-C 青少年自我效能量表」。實驗組接受為期半年、三階段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實驗 設計,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結果採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 共變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量化資料呈現。 依據實驗結果,本研究之結論為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在提升實驗組學生「學 習動機」與「目標導向」、「追求成功」層面上有顯著性的顯著效果,且對低學 業成就之學生影響較大;對「自我效能」有正向提升效果,且「情緒自我效能」 有延宕性顯著提升,故戶外冒險教育之自發性挑戰、全方位價值契約、賦權、 失衡、引導反思、成功經驗移轉等元素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情緒自我效能。Item 體驗教育之哲學基礎(2019) 曹惟理; Tsao, Wei-Li體驗教育進入台灣,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這段期間在實踐以及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是綜觀目前的研究,幾乎很少探討到這門學問的哲學基礎。在理論與實踐當中,大多會將體驗教育的根源追溯到約翰.杜威或柯特.漢恩,但還沒有人從體驗教育的觀點出發,這這兩人的理論構建成一個體系。本研究藉由統整杜威與漢恩的文本,試圖在其中建構一套針對體驗教育,體系化的哲學基礎。 在杜威看來,教育是為了個人與社會的存續,因此教育本身應該具備「連續性」。理想的教育應該以經驗為本,杜威脈絡下的經驗不只有傳統的被動意義,也具有主動的意義。主動的經驗,意味著身體與心智都參與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習的素材應該取自簡化後的社會環境,讓學習者能夠在學習環境下,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應用到真實社會。杜威的教育理想,和他理想中的民主政治高度相關。 在漢恩的理論當中,教育始於對習慣的改變,進而促成身體的健全。而他知名的戶外遠征、專案學習課程都是為了培養美德。美德和付諸實踐的動力來源於看見真實社會的需要。當每個人都能看見社會的需要,而且發現自己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能建造出美好的社會。 研究發現,杜威和漢恩的理論,可以建構出四個共通的面向:(1)學習素材必須源自真實社會環境(2)身體和心智在教育當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3)教學者的角色(4)學習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面相正好可以回答為何要學習?學習些什麼?如何去學習,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去學習。Item 臺港兩地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比較研究(2011) 李志原; LEE, Chih-Y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香港兩地現行推動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之異同,並對於台灣目前推行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提出建議。 台灣體驗教育領域發展是由台灣師大公民訓育系李義男教授於1991年開始提倡,最初命名為探索教育;體驗教育由最初只運用在教育領域發展到現在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在鄰近我國的香港地區,則是在2001年初由一些愛好野外活動的教育工作者、社工及青年輔導員,開始發展歷奇輔導課程。因此,本研究藉由兩地推行引導員認證制度之文獻收集並加以比較分析其異同,以對台灣現行引導員認證制度提出建議為目的。 本研究採用貝瑞德的比較教育研究法,收集了台灣與香港現行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資料,並輔以9位專家的訪談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兩地引導員認證制度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發展目標,因而設計出來的認證課程也就有所不同,但兩地的認證課程參與資格與認證架構則為相同;最後,在對兩地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加以比較之後,本研究提出以下對於台灣目前發展體驗教育領域認證制度的建議: 一、與政府單位合作,以利提升推動單位組織之公信力。 二、證照審核制度的改良。 三、認證課程講師依照背景區分。 四、可進行認證課程成效評估。 五、增加副引導員及正引導員之人數。 六、對於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理念的統整。Item 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影響之研究(2019) 黃宏嶈; Huang, Hong-Ciang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之發展歷程,其影響之重要因素為何。針對十五名大學社團幹部,透過平面式體驗教育課程方案實施,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協同研究者及觀察員的觀察紀錄等歸納分析,輔以人際能力量表,提出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以及體驗教育影響之重要因素,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大學社團幹部在實施體驗教育課程方案後,人際能力整體及各構面平均分數皆有所提升,呈現正向成長的趨勢。 二、根據研究歸納產出人際能力四項構面:「負向決斷」、「情緒支持」、「主動/表露」、「衝突處理」之發展歷程,並歸納產生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概念圖。 三、體驗教育影響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之重要因素共歸類分為四大類別:「團體關係及互動型態」:成員熟悉度、支持且舒服自在的氛圍、反饋、團體分享及討論、多元觀點的共同學習、團體人數;「引導員特質及能力」:帶領風格及特質、引導提問技巧;「參與者狀態」:課前動機、成員的過往經驗;「課程活動要素及型態」:衝突產生的失衡感、失能、活動隱喻、共同目標訂定、情緒字眼的教學、反思歷程的教學、分享類型的活動、做中學的課程型態。 本研究歸納產出體驗教育針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並且進一步豐富了過往研究所提之體驗教育影響因素,提供往後課程設計及帶領之依循。並進一步提出後續研究建議、課程方案設計帶領之方向,以及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之反思。